功夫之王明星·刊简书电影院

不吹不黑,奥斯卡终身成就奖是成龙应得的

2016-09-06  本文已影响2442人  Sir电影

上个周末,娱乐圈最大的消息是啥?

冯德伦、舒淇终于结婚了?

不,还有更大的——

本届奥斯卡,刚刚评出4位终身成就荣誉奖得主,其中一位,是62岁的成龙。

他也是获得该奖的第1位华人、第4位亚洲人——

前三个是黑泽明(1989)、印度导演萨蒂亚吉特·雷伊(1991)和宫崎骏(2014)。

应该没有人会问,凭什么。

2002年,成龙在好莱坞星光大道上留下一颗星。

在同年的“好莱坞明星权力排行榜”上,排第16位。

2007年,又被美国《娱乐周刊》评为“影史25大动作英雄”第15名。

截至2016年,成龙主演的电影,在全球总票房超过200亿

一位美国记者,曾这样描述他第一次看成龙功夫片的感受:

我在成龙身手不凡的表演中,看到了他将喜剧、杂技和舞蹈用一种完全现代、不矫揉造作和主流的方式融合起来,让人在惊叹之余捧腹不已……他作为喜剧和功夫大师的表演,超越了语言和文化的隔阂。

成龙不是那个开宗立派、桀骜不驯的李小龙。

也不是那个一招一式、有板有眼的李连杰。

后两者分别是武术家,大宗师。

而一比就看得出,成龙是小人物——

经常出糗,有时候出拳还会痛得嗷嗷叫。

那么,成龙电影能中西通吃、风靡40年的秘诀,到底在哪?

油管上有个著名电影栏目《影画》(Every frame a painting),其中一期就揭晓了答案。

作者Tony Zhou,解读了成龙动作喜剧的九大“制胜法宝”。

在Sir看来,这是对成龙看得最透的影评之一

云舅和机叔的《电影公嗨课》曾授权翻译。

Sir今天借花献佛。

与你们以更专业的眼光,解读影坛独一无二的成龙动作喜剧。

先摆观点,Tony Zhou认为——

成龙是这40年来,把动作片和喜剧片融合得最完美的大师。

别人的电影拍得再好,喜剧还是喜剧,打斗还是打斗,两者是分开的。

《银河护卫队》

而在成龙电影里,动作,即是喜剧

他的作品,体现了一种拍得滑稽、又不失霸气的创作法则。

那么,成龙是如何做到的?

首先,给自己制造短板。

不管什么电影,刚开打时,成龙总比对手弱——

没穿鞋、戴手铐、甚至嘴里还会塞个雷。

《尖峰时刻2》

在这些衰得要死的状况下,他开始绝地反击。

每个动作都能引发合乎逻辑的反应。

逻辑反应之后,就会接一个笑话。

这种“小丑”风格,可以追溯到默片时代的卓别林、劳埃德和基顿。

巴斯特·基顿《船长二世》

成龙在《A计划》里,也曾致敬过哈罗德·劳埃德的《安全至下》。

《A计划》

《安全至下》

因为居于下风,想赢,他不得不玩新花样。

于是就有了第二点——

物尽其用。

这也是成龙电影最知名的风格。

这里的“物”,指的就是身边各种道具。

用寻常物,却不走寻常路。

椅子、长袍、筷子、键盘、冰箱、乐高玩具、梯子……

这些日常化的道具,一到成龙手里,就成为出其不意的武器。

不仅让每次打斗变得更接地气,还能制造出别无分店的笑料。

第三点,对比鲜明

成龙绝对是最尊重用户体验的动作指导之一。

比如,成龙从来不会拍场面阴暗的动作戏。

如果对手穿黑的,他就穿白的。

如果对手穿白的,他就……

穿得很骚情……

如果说一般的动作片,是让观众看见。

那成龙动作片,会让观众看清。

为了让你看清,成龙动作戏的诀窍还在于——

第四点,固定机位

成龙电影很少用手持和轨道拍摄。

美国电影有很多运动镜头

但运镜越多,就表明演员越不懂怎么打

比如这段,看起来两个女演员都身手凌厉。

但如果把镜头放慢,你能看到掌机在不停晃动,为的是让打斗看似激烈、到肉。

成龙本身就会打,所以当然不需要靠移动镜头“作弊”。

他的电影,永远是固定机位的广角镜头。

让观众清楚看到人物的上蹿下跳、摸爬滚打。

人物的动作和反应,都呈现在同一画面内。

这样做,任何镜头都会让观众印象深刻:

“我KAO,这绝壁是真的!”

同样法则也适用于喜剧场面。

比如这个镜头,把老拳、坏蛋和成龙安排在同一个画面里——

我们放慢来看。

坏蛋被打,成龙被牵连的反应,都在同一个镜头出现。

再来看《上海正午》里类似的梗。

这里,动作和反应两个镜头被分离开来。

镜头先给出拳者,再从另一个角度拍摄被打者的反应。

少了一气呵成的感觉,喜剧效果大大降低。

那你可能要问,为什么其他导演不用这招?

这里就必须要说第五条——

肯花时间。

成龙是个完美主义者,他愿意不断NG,一直拍到对路为止。

在香港,他的一场打戏能拍好几个月。

《师弟出马》这场扇子打斗,最难的部分是把扇子飞出去又收回来。

这场戏拍了120多条。

观众看到这类镜头会说:哇,成龙好棒。

其实人人都能做到……

问题在于你是否有足够的耐心。

成龙电影里的很多小细节,都需要反复拍摄才能成功。

比如《警察故事》里踢铅笔这一幕:

这些细节对整部片影响不大,却能让观众记得好久。

但成龙自己也说过,好莱坞不可能让他这么任性。

因为钱就这么烧了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他拍的美国作品,总让人感觉缺了点什么。

接下来说说第六条,节拍

成龙打斗戏有独特的音乐式节奏

这种节奏看起来容易,但就算经验老道的动作演员,有时也会把握不准。

《我是谁》里跟荷兰动作演员莫朗对戏,节奏不对掉头就走

成龙在早期作品里,师承了袁和平的节拍方式。

就是那种一下一下的哼哼哈嘿……看上去有点像京戏。

到了80年代中期,与自己的特技团队合作时,他加入了一些独特的东西——

在动作频率变快的同时,通过音效,加强每个节拍点。

光看图不听声音,你都能感受到啪啪啪啪的节奏。

好莱坞电影里,很多专业的导演和剪辑,都把握不好这种节拍。

他们不会像香港导演,把摄影机一直架着,让观众自己找节拍。

而是对每个击打动作都做剪切,反而把节拍毁了。

除了节拍,成龙电影还有一个特点,拍两遍

像成龙和洪金宝这样的香港动作导演,都会这个剪接方法。

注意看这段戏中,成龙向后仰、出拳的镜头。

全景出现一次,特写又出现了一次。

快速剪接起来,观众就会认为是打了力道更猛的一拳

这种做法,同样是好莱坞电影里不会出现的。

他们根本不呈现击打,而总是在击打的关键帧处做剪切。

可能前一个镜头,腿正要往敌人头部敲下。

下一个镜头,就直接跳到收腿动作了。

《银河护卫队》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电影看起来,就像一群人在假摔,而不是被打。

这,也就带出了第八条——

受伤。

和多数动作明星试图开启无敌状态不同,成龙,会受伤。

甚至……很会受伤。

受伤让他变得人性化。

看成龙电影的一半乐趣,不只在于特技有多精彩,而是他总能为笑料留足空间。

武术宗师,已逝的刘家良当年极其不屑成龙这种做法。

认为一个武行,不断提自己受了多少伤,甚至暴露NG片段,是丢人的事。

但事实证明,比起一个高高在上的完人,观众对一个有着七情六欲的草根英雄,更买单。

当然,暴露自己受伤,除了“晒拼命”,“博同情”,还贯穿于成龙作品的大场面。

甚至可以说,无玩命,不成龙。

很多时候,我们看成龙电影,就是看他从逆境中杀出一条真实的血路,创造一系列真实的奇观

几乎每一部成龙作品(尤其是早中期),都必有一场让你瞠目结舌,对得起票价的大戏。

看到最后,你会发现,他赢,不是因为技高一筹,而因为永不言败。

这种死缠烂打的精神,也让成龙的很多电影结局精彩又有趣。

相反,他的好莱坞作品中,很多反派最后都不是被一拳拳打趴的——

《上海正午2》

是不是无聊多了。

我们都知道,成龙刚出道时,他模仿的对象,是李小龙。

始终不红。

因为李小龙只有一个。

在“误打误撞”中,才认定谐趣功夫片这条路。

李小龙是超人。但是,我以为,观众想看的是普通人,和他们一样的普通人,历经许多错误以后获得成功的人,有幽默感的人,不怕做懦夫的人。

成龙改变了动作片,英雄战无不胜的传统——

他在影片里自始至终都被打得很惨。

他要“失败、失败、再失败,然后凭借某种运气和转机,最终取胜。”

因为成龙认为——

这才像真正的生活。

可惜,一个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成龙之后,再无成龙。

一方面,以《谍影重重》为首,更强调摄影,剪辑的技术流,正重新定义动作电影的震撼力,硬桥硬马的功夫不再流行。

另一面,成龙在今天,也已失去孕育他成功的环境。

我们常说功夫片后继无人,事实上,这是一个“伪命题”。

Sir敢说,今天即使再有一个各方面跟成龙一样,甚至优于成龙的功夫明星,也做不到他那么红。

成龙的成就,是有辉煌一时的香港电影为他背书。

《南方人物周刊》曾在一篇成龙封面报道中,采访成家班的伍刚(这个名字包括Sir都第一次听)。

伍刚说,一开始去好莱坞,他们尊敬成龙,但不喜欢成家班——“老外觉得各部门事情各部门完成,你来帮忙就是看不起他。”

后来在拍一个空中翻腾一周半、脸摔地的动作时,成龙要求机器后拉。

老外反对,说那会拍到保护落地演员的垫子。

成龙说,我不要垫子。

没有任何护具的伍刚被点名做这个动作。

仗着专业经验,效果不错,虽然手、肘、膝关节全部肿大流血。

成龙不满意,再来一个。

100%尽力照做。

还是不满意,再来。

从那刻起,所有的人都很尊重我们。我们的实力和努力在那里了。就大哥讲,把我们成家班整个抬起来了。

可以想象,说这话的伍刚,带着骄傲。

被摔被打,都是成家班训练的日常

但,这样“玩命”的拍摄方式,在今天,又有多少剧组敢拍,能拍,允许拍。

说白了,一个玩命的成龙背后,站着的,是一群不要命的成家班。

下一个成龙难找,下一个成家班,更难找。

成龙的意义,不止是把中国功夫带向全世界。

而是证明了中国人能拍出不比好莱坞差、甚至更好的动作片。

如今,纵然再不舍,也必须面对,这班漫长高潮制造者的老去。

谢谢成龙和他的成家班。

你们的风华绝代,值得我们起立鼓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