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们去找个爸爸吧!”

2023-12-09  本文已影响0人  锦瑟_db50

晚上散步,二姐说起侄女,觉得还是亏欠她太多,比如让她很早就没有了爸爸。

如果是很早之前,我也这么觉得,一个孩子不能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就是一种缺憾。但是现在,我不这么看。

二姐夫是在侄女3岁的时候出交通事故去世的。那时,我们经常聚在妈家里吃饭,侄女看到哥哥和弟弟都有爸爸妈妈,只有自己不一样。有一次,吃晚饭后,我们一起走在回家的路上,她就拉着二姐的手说:“妈妈,我们去找个爸爸吧!”说得二姐心里一酸,至今还记得。

我们每个人都带着原生家庭的缺憾长大,没有十全十美的原生家庭,也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可是真是这样的缺憾才造就了不一样的你和我。

许纪霖教授就明确说过,中国的文化是由一群没有爸爸的人塑造的,孔子、孟子、韩愈都是在孤儿寡母式的家庭里成长起来的,所以他们会强调隐忍,有担当,主动作为。

侄女也是这样的,她比起另外两个孩子,更独立,更坚韧,更懂事。

她早早就一个女孩子拖着行李箱,到武汉,到北京,自己找地方打暑期工,挣钱请二姐去北京玩。

上小学的时候,和弟弟一起学琴,听到钢琴老师骂弟弟,她听不下去,说:陈老师,我弟弟我来教!

这个周末,在武汉和哥哥出去吃顿饭,她发现哥哥的背包还是大二时候买的,已经磨破了,马上就帮他选了一个,发给他了。

上次,在华东师范大学培训,教授就说过一句话:中国的教育太强调“一样”,一旦和别人不一样,就被贴上“失败”的标签。

生活中,我们也是否太强调“一样”——“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幸福的家庭真的只有一个标准、一个模样吗?单亲家庭、爷爷奶奶照顾孩子的家庭为什么就不能是“幸福”的?到底是现实太单一,还是我们的偏见太固执?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