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艺术之家中国传统文化

论收藏,清朝几位皇帝爷才是人生赢家!

2016-03-08  本文已影响105人  瓷谷

在传统的观念中,清代康雍乾三朝瓷器中,珐琅彩瓷是最名贵的,它们是清代瓷器的精华。其理由:一是它们存世量极小;二是它们均是清宫造办处精心烧造之物,白瓷薄胎由景德镇特供,色彩丰富艳丽,层次清晰;宫廷画师精绘纹饰;三是烧造时间很短,前后约四十年(康熙后期至乾隆二十年);四是秘藏宫苑,很少为世人所见;故宫文物南迁后,大部分在台北故宫。

嗟叹

仅雍正四年,皇帝先后23次赏出珐琅彩瓷266件,赏赐如此之多,当然烧制的数量一定不少,因此,珐琅彩瓷存世量的多少首先决定于当时的产量。据清宫《活计档》记载:雍正七年二月十九日,景德镇交来有釉水瓷器460件,陆续全部烧成画珐琅瓷。乾隆三年九月二十五日交瓷胎珐琅器皿190件。乾隆七年六月初六,传旨将烧瓷器处所进填白瓷器390件交珐琅处画珐琅用。乾隆十九年十月十八日,宫里收到珐琅瓷器448件。

乾隆年的瓷器是中国瓷器史上的顶峰

清代官窑瓷器一般都很精美,用料是一流的、画师是一流的、技工是一流的。给皇家做东西谁敢怠慢?但这并不排除一些二流的瓷器也进了宫。乾隆七年下旨,“此批瓷器质量不好,罚唐英一年薪俸。”

各级官员投皇帝所好,大量进贡瓷器,客观上为瓷器的发展推波助澜。这些瓷器都是官员们找景德镇御窑厂直接设计烧造的,这可能是清代瓷器千姿百态的重要原因。

雍正年间珐琅彩料的国产化和色彩的多样性,督陶官唐英的努力和洋彩的诞生,使得珐琅彩和洋彩以崭新的面貌,在中国陶瓷史上翻开了史无前例的篇章,而洋彩成为珐琅彩的高级阶段。喜爱奢华的乾隆皇帝去世后,务实的嘉庆皇帝向民间变卖了45万件宫廷库存的御窑瓷器,为这些宫廷珍宝在民间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洋彩瓷是珐琅彩瓷的高级阶段

至于把洋彩瓷说成主要用来出口是不对的。从清宫档案上看,洋彩瓷进宫的太多了,模仿西洋绘画,未必是为了出口,而是皇帝的审美意识的转换和提高而已。当年出口到国外的瓷器,图样往往由外国人提供,一般称之为“洋瓷”。国内现存的洋彩与出口瓷、洋瓷的画样、瓶形,是有很大的区别。所以,洋彩也被称为“洋彩珐琅瓷”,它和“珐琅彩”只是叫法不同。

由此可见,清代的洋彩,从釉彩的角度来看,都属于珐琅彩。其区别在于它们画风的不同,珐琅彩只是这种瓷器的初级阶段,而采用西洋画法的洋彩应是这种瓷器的高级阶段。

洋彩与珐琅彩的“前世今生”

洋彩之所以能超越珐琅彩,不仅在于它的艺术成就,也在于皇帝的个人喜爱。

因此,从生产量、赏赐量、收藏量等综合考证,珐琅彩瓷器在清代还不算是最名贵的,达不到至高无上的地步。

乾隆年以后,瓷器质量明显下降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台北故宫的珐琅彩、洋彩都是普品,大英博物馆的收藏也是普品,拍卖会上拍出几千万至5. 5亿元人民币的八桃粉彩橄榄瓶、杏林春燕碗、洋彩锦上添花长颈葫芦瓶、粉彩吉庆有余镂空瓶更是普品。

真正的精品、代表清三代瓷器最高峰的国宝们,绝大部分都留存在中国民间收藏家们的手中。所谓“宫里都没有的东西,民间怎么可能有”的观点值得商榷;外国拍卖行一旦拍卖瓷器,马上用抢救“圆明园国宝流失”的所谓“瓷器爱国主义”应慎用!外国出现的清三代官窑瓷器,99.99%与圆明园没关系!

(收藏委员会专家证言)

(文章摘取自作者曾力的网文)

END

↑ 不要再让瓷谷编小编操心地告诉各位长按上图点击订阅啦!↑

瓷韵天下

每日一推

戳“阅读原文”链接

~青花=中国,不服来辩~

阅读原文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