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叨出来的真经
昨天到一处幼儿园检查疫情防控工作,顺便看了一下幼儿园的环境。新任园长带着我们参观时,讲的最多的就是课程,他们的某个班级做了什么课程了,走廊的环境做成环境小课程了,讲的头头是道,充满了成成就感。
这让我想起7年前,我正好分管学前教育工作。《3~6周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颁布后,我们组织了指南专题培训,全体幼儿教师学指南用指南蔚然成风。这个《指南》就是幼儿园的课程标准。老师们学用到什么程度呢?每次我到幼儿园班级里去参观,都会让老师讲一下班级主题活动特点。无论是年龄大的还是年龄小的老师,总会先说《指南》要求什么什么,我们根据《指南》的要求设计了什么什么,开展了什么什么等等。《指南》真正挂在了嘴上,走进了内心,变成了行动。有了《指南》的正确指引,我们的老师成长的很快,我们的学前教育发展也走上了快车道,迈进了全省的前列,深受省厅领导的好评。我想,这些成绩的取得,首先应该归功于扎扎实实的学《指南》、用《指南》吧。
还有一个深刻的印象,2014年我们在全县幼儿园开展了幼儿自主学习与发展的策略研究,倡导老师树立“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教育理念,减少包办和控制,放手培养孩子自主能力,促进幼儿自主学习与发展。之后到了幼儿园,老师们讲的很多的,就是放手,有位老师跟我说:“我们整天把放手、放手、再放手挂在嘴上,就像念经一样,努力去管住自己的嘴,管住自己的手,放手让孩子自主,孩子们的能力提高可大了。”
如今从园长到老师,天天挂在嘴上的已经从《指南》到放手到了课程了,可以说是一个飞跃,教师的课程意识的增强,课程开发能力的提高,有效的促进了幼儿的全面发展,推动了学前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难怪我们的学前教育成为全省的典型,前来学习取经的络绎不绝。
而这,真正应该归功于老师们对《指南》、对课程的深入骨髓的理解和实践。
课程标准在幼儿园称为学习与发展指南,在中小学称之为课标,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对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的界定和表述,实际上反映了国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期望。简单的说课标就是方向标,是老师带领孩子要达到的地方,是课程实施的初心。课标又是课程的根本,教育的根本。所以教师作为课程的实施者,必须首先熟练掌握课标,明确行动的初心和方向,才能朝向目标努力前行,实现目标。
而课程是通向课标的一个个跑道,教师要在教学大纲、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基础上,对自己所讲授的内容进行“接地气”的加工整合,将其校本化、班本化。同时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校本课程。在组织活动时,强化课程意识,把每一项活动都设计成课程。
课程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也是教师的核心竞争力。课程标准,课程意识,课程开发能力,相辅相成,形影不离。作为学校,作为教师,要想具备核心竞争力,就必须高度重视课程标准的培训学习,课程意识的建立和课程开发能力的提高,把课标把课程天天挂在嘴上,落实在行动上。什么东西天天挂在嘴上了,这种意识就深入内心了,行动上就会去做了,产品也就出来了。也可以说讲着讲着就懂了,懂得懂着就做了,做着做着就出成果了。课标如斯,课程如斯,万事如斯吧。(2020年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