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朋友错将闹写成闲想开去
在语文教学中,汉字教学是最基础又是最难上的教学环节。特别在小学低年段的语文教学中,汉字教学应该占有重要的部分,并且应配备足够的教学时长。由于我国的语文教学是范文式学习,汉字的教学往往参杂在语文课文里,语文教师在进行汉字教学时往往采取抽而讲其笔顺,注音,释义再将其放回课文讲引申义。这当然无可厚非,讲汉字放回课文讲其实就是结合语境讲其释义。但是问题就在于教师在抽出来讲某个字的时候,往往会陷入一种单一枯燥的模式。
完整的识字过程是把口语词转化为书面语词的过程。小朋友容易写错字就是在会读到会写的转化中没有将字形字义内化于心。换而言之就是没有弄清楚其间的联系。小朋友习得的转化过程中的强化效率主要受课堂教学的影响。这就涉及到小朋友在识字过程中的认知心理的问题了。具体的阐释可见王宁老师的《汉字教学的原理与各类教学方法的科学运用》一文。这里只是简单点出儿童对汉字字形的感受比对音义强,因为汉字是方块字,简单的字形容易引起儿童的视觉联想。所以我在这里要探谈的便是在就某字抽出来详细讲之的过程中如何讲的富有科学性和有趣性。
早有前人就我国汉字的创造和使用的方式归结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几种方式。王宁老师曾如此建议:“可以在讲解象形字的时候,讲古文字的形体作为背景,帮助识别和记忆。”《汉字教学的原理与各类教学方法的科学运用》这其实给了我们一下教学实践操作的启示。比如我们在讲解闹的时候,便可以参考《说文解字》中里对闹的解释。闹会意。从市,从門(斗)。这里的斗是战斗的斗。我们加以创造阐释便可这样理解:门里面有一个市场或者说集市,可以让小朋友联想集市是什么样的呢?通常来讲在集市里我们看到的是卖家买家之间讨价还价,这是产生吵杂的一个很多原因,而且这种讨价还价就像战斗一般。所以闹就是市场上的争吵、喧闹。本义就是嘈杂,喧扰。这就创造性地将闹字通过创造情境,以一个故事的方式科学地阐释了出来。又比如闲字,会意。从门中有木。古时候木头是用来做什么的呢?对啊是用来做房子家具用的,那木头放在门里面,又不拿来干嘛不就引申为没有地方可用来制作的意思了。所以就是闲置了的意思了。这里便涉及到有时候对字的原义阐释好像无法对小朋友或者教学目的产生一致性,闲的原义有解释为栅栏的意思,这里在小学教学阶段并不会用到这个意义,因此需要语文教师选择性地进行阐发。又比如官字,从宀从𠂤。宀什么意思?其实是屋子的象形字,这里教师可以借助古体字的字形来加以诠释。那𠂤什么意思呢?𠂤是dui(堆)的音,意思是类似于今天堆的意思,引申为多的意思,众的意思。为什么会有多的意思呢?你看土堆在一起不就多了吗?在这里更引申为说一堆人的意思。这里的意思就是一堆当官的在一个屋檐下共事。注意这里的人数是有很多的意思。这就是官的原义,官吏治事所居之处。在这里可能小学生无法理解为什么一堆人聚集在一个屋檐就是当官的人呢?其实可以这么理解,当官的人们正是通过五湖四海优秀的人才聚集在一起,合作才能办大事才能管理好国家。其实这里又可以联系师的理解。师从𠂤从帀(za)。帀是包围的意思。师的原义并不是教师的意思,是为防止农民起义(帅)而部署的军队。本义为古代军队编制的一级。二千五百人为一师。所以出师也有战争的意思。那如何讲解教师这个引申义呢?其实可以这么创造,意思为众多人围在一起,因为人多必有主导者,而教师就是这个主导者,他们在干什么呢?当然是围在一起 听教师传道授惑了。所以孔子作为一名优秀的老师,他的周围就会一直有弟子跟随,环绕于身边。在完成这步骤后再将其放回课文中进行释义的比较阐释,这里要注意生发的角度要从演变的规律进行。
上文所讲的便是依据字形来演绎字的释义,参考《说文解字》等字书的解释,科学地创造一系列有趣的故事进行阐释,或是从演变规律也好,或字音等,都是在加强学生在课堂的强化程度,这能更好地让小朋友从会读过渡到会写,并且准确书写,进而运用。这其中的关键是教师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开掘趣味性。这里的兴趣就源于汉字的可解释性和可联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