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向上,爱与恨的力量
最近在反思一些事情,一是因为年纪大了,经历了一些事情;二是因为换了赛道,从管理又转成了小兵——所以对于自己走的路有了一些认识。
从大学出道以来,我发现我身边的朋友,或多或少,至少从他们 的话语中听起来:他们应该是比我或多或少的优秀许多。发现自己怎么努力,还是不如他们,然而自己依然不停的努力。那么,自己努力的动力到底是什么?即使知道自己是一个普通人,依然要向前行,不躺平,究竟是什么让我不停向前?
于是看了奥托夏莫的U型理论。他说:人生最大的动力,存在于你的挫败感中。于是我恍然大悟,原来我是通过与人的比较,产生挫败感,然后逼自己前行。这种动力如果说直白一点,是一种对自己的“恨”。这种恨意,让自己不断向前。
那么,我们需不需要这种恨呢?很多时候,其实这就是一种“合理的兴奋剂”。小到运动员比赛,大到国与国之间的博弈,民粹主义,无疑都在使用这种“兴奋剂“。很多时候,在人生起跑的阶段,这种模式其实很受用。因为你迷茫,挣扎的时候,有一股力量(且不说是正义还是邪恶)让你强行从泥潭跳出来。这种方式,会造就一段短暂的成功。就像军队打仗,战前要做动员,鼓舞士气,这种传播的方式,其实就是给士兵灌输对敌人的“恨”。可以说,人生的起步阶段,这个方式是很好用的。
但是长久下去,也会有问题,因为如果一个人带着恨意生活,他是不会快乐的。你必须找到一个让自己快乐的方式,不然这种恨会慢慢吞噬你的生活,吞噬一切。你会觉得活着好累,人生没有意思。
鸟类在进化的过程中,当他们还在蛋里的时候,他们的喙上面会有很锋利的倒刺,用来啄破蛋壳,但是当他们破壳而出的时候,这个倒刺会慢慢退化消失。也就是说,这个东西,当你可以飞的时候,其实就不需要了。恨也一样。
那么,如果你舍弃了最初的恨意。那你应该信仰什么呢?你内心的空洞应该由什么填满呢?
“真正的热爱,是跟世俗的动机无关的,他只存在于你的内心之中”。
也就是说,你做的事情,从事的工作,必须是你热爱的,深深刻在你内心之中的。
所以人生应该是先恨——带着对自身的不满,去孜孜不倦的学习,等到有一定的实力的时候,通过外在的成就和内心的热爱,获得真正的自驱力——这就是后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