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随笔

文摘:眼保健操能预防近视吗?_8则(20170922)

2017-10-09  本文已影响0人  TXB

眼保健操能预防近视吗?

简单回答,不能,最多只能放松眼部肌肉,但同时带来的是眼部的感染风险。

具体来说,眼保健操是中国特有的,是1961年北京医学院体育教研组主任自创,之后被教育系统采纳推广。

这位主任是根据气功、针灸、穴位的理论,编出的一套动作,推广之初就宣传,持续做半年,可将视力从0.2提升到1.2。也就是整个眼保健操的创立都没有眼科医生、眼科研究者的参与,是一帮体育老师创立出来的。

所以你就能理解为什么不叫眼保按摩,或者眼部马萨基,而叫“操”了吧。

眼保健操是课间操之前的一种操。在先不找研究结论的情况下,咱们大致猜一下,体育老师教你半年之内把视力从0.2提高到1.2,你觉得可能性高不高?要真是信了的话,那也得相信语文老师教你半年之内百米跑进12秒。

下面,咱们说说证据,那就是来自眼科圈内的研究,1979年第二届全国眼科协会的会议上,有医生发言,他当时的研究是用735名10-17岁青少年做实验组,他们做眼保健操,还有198名对照组,就是从来不做眼保健操的。

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眼保健操对预防近视没有任何依据。

——摘自卓克《029|问答:眼保健操预防近视?50年窖藏酒能喝吗?》


原浆酒的真相

很多同学问,酒也讲究窖藏几十年,这个会不会也有被黄曲霉素污染的问题呢,能不能喝呢?

绝大多数正规生产的酒,基本都不存在被黄曲霉素污染的问题。不论是白酒还是红酒,啤酒就更不用说了。

而且中国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有几类食物是不用标保质期的,比如食盐、固态食糖、食醋、味精、10%浓度以上的酒精。

为什么不要求保质期呢?

因为在这些食物中微生物基本无法生存无法繁殖。另外酒的保存也是在密封状态下的,所以基本没问题。

至于说那些50年陈酿的白酒,其实根本不是放了50年,而是刚生产出来的酒兑上比例大约千分之几的50年原浆做成的。

原浆指的是用粮食酿出来的那些酒,但也不可能保存50年,原浆10年都保存不了。

那为什么说50年呢?

其实大都是类似老汤的做法,每次原浆都不用光,留一点,加到下一次发酵的粮食里继续酿酒,真要做个双盲实验,我相信,酒窖老板也一样分不出哪些是什么年份的酒。更有甚者,就是把酒窖是哪年盖的,就算作是酒的年份,反正也没人核实酒到底是哪年的,甚至也没有方法。所以能多说10年就多说10年。

刚出来的原浆我没喝过,据说味道特别浓烈,一般人接受不了那个味,可是浓烈并不是指酒中的精华太浓了,导致人接受不了,而是因为酒刚酿出来的时候,酒中除了有酒精之外,还有相当多的有害物质,就是醛类、硫化物、醇类,这些是造成原浆又呛又辣的主要原因。

这些不但味道刺鼻,而且对身体特别有害处,而且害处还远大于酒精。所以原浆不只是一般人接受不了才很少人喝,更多是因为有害物质太多而不能喝。

现代食品工业已经很专业化了,想上市销售必须通过各国食品卫生规范,原浆大概率说是不合格的,所以要进一步加工,去掉有害物才能灌装,才能上市。所以现在市面上很多打着原浆酒旗号往外卖的,主要是卖个噱头。

就好像别人喷的是麝香的香水,结果你品味高或者有钱,你直接喷麝香,虽然很另类,味道也很臭很呛人,但你喷的确实是香水的浓缩版。

所以原浆就是把人往这个价值观上引导。其实完全不一样,因为原浆根本就是不合格的,如果你卖的话,就算是监管部门没发现,这么卖出去一样会导致消费者致残或者死亡。

——摘自卓克《029|问答:眼保健操预防近视?50年窖藏酒能喝吗?》


海鲜是发物没有科学依据

有同学听了食物的寒热理论的回答后,想再问问螃蟹、海鲜之类的食物,据说是发物要少吃,这个怎么回事?

这简单来说,也是古代人观察到的食物对人体的效果,早就是落后的了。

中国古代绝大部分城市都不是沿海的,住在这些地方的人吃到的海产品往往是从天津、舟山这些沿海地区通过陆路、水陆费好大劲才运进来的,海鲜商贩收到货,再卖出去,人们再买回家做熟端上桌,往往距离海鲜死亡已经好几天了,那时候又没有冷冻技术,所以相当广泛的海鲜在古代人吃进肚子里时,已经有一部分轻微腐败了,这些海鲜就会让人体感觉到不舒服,比如拉肚子、肠炎。

另外,农耕民族对地里的植物蛋白,对圈养的猪牛羊鸡鸭都是常吃的,但对海里的动物很少接触,所以海产品身上带着的奇特的蛋白质对我们就是一种过敏原,接触后往往会过敏,比如湿疹、荨麻疹、哮喘。

两个因素加一起,就导致了古代人认为,吃海鲜要慎重,是大寒,是发物。

其实现代食品工业中,冷链运输保存生鲜,腐烂的问题已经不存在了。

过敏方面,有些人就是天生的过敏体质,那也没办法,所以海鲜就忌了吧。大部分人都吃过海鲜,都不会过敏,都觉得是美味,如果你本来就不过敏,就踏踏实实吃吧,根本就没有什么发物,也根本没有什么大寒。

——摘自卓克《029|问答:眼保健操预防近视?50年窖藏酒能喝吗?》


带轮子的行李箱

经常出差的人最常用的生活工具就是带轮子的行李箱,我们觉得这个东西应该有很长的历史,在今天已经稀松平常了,但它实际只有40多年的历史,是上个世纪70年代才出现的一种产品。

轮子是人类最早发明的工具之一,带轮子的行李箱包含的技术也不是什么高科技,但为什么出现得那么晚呢?原因很简单,在上世纪70年代才出现了大型机场。

以前的机场都很小,旅行者是用不着提着沉重的行李走来走去的,而且出行的人也不是那么多,你真的要运行李的话,直接交给航空公司,他们会用带轮子的推车把很多行李箱推到一个地方,然后集中装在飞机上。

但大机场出现以后,旅客就有了一个很大的痛点:他们会感觉行李非常沉重。于是有人就把早就出现的手推车和箱子这两种要素加在一起,变成了我们今天的“带轮子的行李箱”。

这个新物种的产生是由各种要素在不知不觉当中逐渐积累的——有人做了一个很好的“乐高式创新”,就产生了一个新物种。所以,既是人造也是天造,既是人意又是天意,这就是“新物种”的逻辑。

——摘自吴伯凡《本周问答丨文科生的“三感三力”》


老鼠遇到蛇的时候为什么会吓得魂不附体

老鼠遇到蛇的时候,为什么老鼠会吓得魂不附体,呆呆地等在那儿好像坐以待毙?很简单,因为老鼠这种看上去很懦弱的行为其实很智能,而这种智能行为也并不是它自己选择的——蛇的视力都很差,它的眼睛只能分辨动和静,具体的形状看得非常模糊。那些遇到蛇会想办法逃跑的勇敢的老鼠,其实自己不知道,它恰恰是向蛇展示了它的存在,而那些吓得魂不附体的胆小的老鼠,它瘫软在那个地方恰恰给它赢得了生机,自然,那些积极主动的老鼠的基因就留不下来了。

——摘自吴伯凡《本周问答丨文科生的“三感三力”》


创新来源于液态环境

以分子间的反应为例,固态环境里,原子间结合太紧密,很难发生各种随机反应;气态环境里,虽然原子间结合不再那么紧密,但是原子间密度太低,发生随机反应的数量太少。所以这两种环境,都很难产生足够的有机物去形成生命,只有液态环境才是分子反应的最佳环境。

同理,创新也是如此,只有在信息密度比较高,信息又能够自由流动的“液态”环境里,创新才有可能大量出现。在城市诞生以前,人类的创新数量极少,而在城市出现之后,思想的交流碰撞促进了创新的大量产生,并且创新拥有了更好的流传环境。在这里,城市就可以看做人类社会的“液态”环境。

——《伟大创意的诞生》


要给孩子买蒙氏教具吗?

@嘟嘟妈

你好,魏教授,从第1期到第81期文章,我一期不落。宝贝现在一岁八个月,您的课程给我很大的帮助,非常感谢。现在有个问题想咨询您,蒙氏的教具怎么样?宝宝需要这样的教具吗?您有怎样的建议?

Dr. 魏

首先谢谢你的认可,再说说什么是蒙台梭利教育。我最近不仅在留言区看留言,还爱上了逛专栏的学习小组,我了解到很多家长都听说过“蒙台梭利教育”,就是我们常说的蒙氏教育。

它是由意大利教育学家蒙台梭利女士,在上个世纪初提出来的一套,教育实践方法。同时,蒙台梭利和她的合作者们发展了很多教具,用来培养的孩子各方面能力,比如说,专注能力、动手能力、归类能力等等。目前很多基于蒙氏理念的教育机构会用到这些教具。

当代有位儿童心理学家Lillard教授写了一本书,叫Montessori:The Science Behind the Genius,中文翻译过来是《蒙台梭利:天才背后的科学》。

2006年,她对蒙氏教育的研究,发表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上。她表示,蒙氏教育,得到了当代心理学家研究的支持。

我想说的是,蒙氏教育也存在一些不足。

比如在蒙氏教学中,孩子使用教具不叫玩,而叫工作,它不主张孩子玩假装游戏,认为那是在浪费时间。但其实,假装游戏对孩子成长非常重要,能够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想象力、规则意识等。

另外,蒙氏教育强调让孩子自发探索,忽视老师和家长对孩子“跳一跳,够得着”的帮助。这样一来,孩子往往只是在舒适区里学习,很难进入学习区。

最后,还需要提醒一点的是,虽然Lillard 教授的书,名字叫《天才背后的科学》,但这不代表蒙氏教育能够培养出天才来。目前科学界的共识是,没有证据表明,蒙氏教育比其他教学方法更加优秀。

所以,我给的建议是,蒙氏教具可以买,但不必过于迷信。蒙氏教育有效果,但不要神化。国内目前有很多教育机构,鼓吹他们的教育方法是基于蒙氏教育,但是否实实在在地贯彻了蒙氏教学法,也需要身为小宝宝“守护神”的你,亲自下功夫去考察,辨明真假。

——摘自魏坤琳《085|读者问答:孩子被同学欺负怎么办?》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文章看得我既清楚又糊涂,人要和自己的内心连接,即使那部分是丑的、恶的,可是人不是都在追求好吗?如果越好,就越坏,那怎么办?

武志红

我觉得这个问题可以这样论述:在体验和觉知上,去体验和觉知一切;在行为上,选择对别人好,不去伤害别人。从终极意义上讲,觉知就是光,当能觉知到自己内心的一切体验时,就意味着全然照亮了自己的内心。

王阳明死时,指着自己的心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他能做到这一点,一个关键点是他在龙场悟道时彻底明白了,天理即人欲,人欲即天理。

——摘自武志红《问答:拥抱完整的自己》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