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教师读书会

席延飞:一位教师说,要我们读书,书从哪里来?

2020-06-29  本文已影响0人  牵着蜗牛狂奔

席延飞:一位教师说,要我们读书,书从哪里来?

这几天,一直在和朋友论辩这样一个话题:书多读好,还是少读精读好?朋友觉得,读那么多,也没有记住,不如细细的研读一本书,把一本书读深读透。

我不反对精读,但是必须建立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之上。比如,每月读四本书,选一本在第二个月再读一遍。第三个月可以再读一遍。这完全没有问题。教育理论的书很枯燥,你想一下子就读懂,读的很透彻,可能需要时间,有时候需要人生的经历与积淀。

比如,我们读《论语》,除非你是专门研究,像樊登那样,一年时间把所有关于《论语》的解读版本都读了一遍,甚至是多遍。以至于自己可以开坛讲《论语》了。

那样,其实我们不是在读一本书,而是读了多本书。这叫什么?这叫主题阅读,或者专题阅读。这是我一直以来提倡的。通过主题阅读可以迅速建立我们的知识框架,完善知识体系。比如我们想学习作文教学,就可以把管建刚的《我的作文教学革命》,i王开东老师的《高考不怕写作文》,张祖庆老师的《作文有道》,蒋军晶老师的《让孩子学会写作》等这些有关作文教学的书读一读,然后结合自己的教学,找一下自己的作文教学策略。(关于作文教学肯定还有很多优秀书籍,我只读过这么多,没有读过的,自己也不知好坏,就不敢妄加推荐)。

读书忌讳,东一斧头西一镰。有人说,这本书好,我就读,那天看到一本书就拿来读。一些小说,散文可以作为主题阅读的花絮,作为深奥晦涩难懂的主题阅读的一个调节,这未尝不可,但要注意不要偏离轨道。总之,半年或者三两个月 ,选择一个点,一个主题,围绕这个点去选书读书。很多问题,前人已经有了深入研究,我们不需要再费尽周折去论证,只需站在巨人肩头,运用“拿来主义”,认真践行,便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李尚龙老师在一次读书会上也讲过,一段时间,自己想写小说,就去读大量的小说,中国的,外国的,近代的,当代的。这种读书方法也是主题阅读,龙哥想学习的就是小说的情节设计,和整体架构。

我在一段时间学习历史,就在当当云阅读中搜索:中国近代史。随机会跳出来一大堆书,然后选几本比较出名的作家或者专家的书读一读,有的先看序言和目录,再决定自己要不要继续读下去。

有朋友说,读书,书在哪里呢?现在的书太贵了,我买不起。是啊,书的确很贵,一本书至少二三十元。

那么,不买书,哪里有书呢?

读电子书。我的手机上有五个读书软件:掌阅,藏书馆,当当云阅读,网易云阅读。看到一本书,会在这五个软件里查看一下有没有免费的资源,因为我买有会员,可以读到一些免费的书。一些确定需要不时翻阅的书,我才会下单购买。

去图书馆。当然,现如今城市书房林立,我时常也借阅一些书籍。不过,很难找到合适的书,城市书房多适合浏览。

找老师借书。清代袁枚说:书非借不能读也。我们身边,不乏一些热爱读书的高人:教授,老教书,退休干部,专家等,去拜访他们时,我第一眼瞄的就是书架,有时候,还会拍一张老人家坐在书架前的照片。回去后,我会放大看看书架上有什么书,人家名师们在读什么书?关系熟了,遇到自己想读的书,就可以去借书。

这些名师专家读过的书,大多留有批注,写有感悟,所以读的时候会很省劲儿。我在这一点有特异功能,到朋友家里,瞄一眼书桌,一两周后,我打电话借书,朋友说不记得书在哪里了?我会告诉他,在书架第几格,大约第几本。朋友感觉奇了怪了,你怎么知道的啊?这可能就是喜欢读书,对没有读过的书比较留意。

不过,借书这点,要说的是,必须半个月之内,按时归还。否则,就没有下次了。不记得哪位名人的话:不要把书借给别人,我书架上的书都是借来的。读书之人,都特别爱书,大多不愿意把书借给别人。所以,切记,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网上买书。我也很少买书,除非对这本书超级喜欢,又找不到资源,我才会去买。如果你不介意二手书,可以到闲鱼、多抓鱼和孔夫子旧书网看看,有超便宜的二手书出售。

看电子书。不需要买的书籍,我看的多是电子书。电子阅读,这肯定伤眼睛,奈何财力有限,不是想买书就敢随意买的。

读书除了学习知识,还有就是给自己带来内心的宁静。任何时候,任何人都可以读书。不要有“人到中年万事休”的想法,开卷总有益。

有人网上质疑:你说农民工应该好好打工,努力赚钱,农民工吴桂春闲球着没事儿,跑到东莞图书馆读什么书啊?脑子有病吧?我想说,是你脑子有病。国家建立城市书房就是提倡全民阅读。农民工咋了?就不能在下了班,没有活干的日子读读书?这比那些没事打牌喝酒,跑到玻璃桥下看美女拍照的人高尚多了。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老师,没事儿的时候,工作之余,可以读书,不求什么结果,但定会有收获。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