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岁,职场二胎妈妈的松弛生活之学习篇——读《认知觉醒》有感

2024-12-13  本文已影响0人  安好的松弛生活

周岭老师的《认知觉醒》是今年对我最有启发的书,没有之一。

最近安好有些忙,还是利用碎片化时间看了第三遍。

那么到底是书里的哪些观点让我觉得感同身受,受用无穷,有些甚至已经在开始在践行。

实在有些多,今天安好就说说最最触动的几个点吧!

01

顶级的成长竟然是“凭感觉”

对于自诩拒绝内耗,充满“松弛感”的安好来说,看到这个小标题就觉得倍感亲切。

再认真往下看,这个观点其实是有充分科学依据的。

潜意识没有思维,只关心眼前的事物,喜欢即刻、确定、简单、舒适,这是属于天性的部分 。

同时,它处理信息的速 度又极快,至少可达11 000 000次/秒,能极其敏锐地感知很多不易察觉的信息,这是属于感性的部分 。

而意识,即我们的理性思考,处理信息的速度只有40次/秒,潜意识是它的275 000倍,二者的能力有着天壤之别。

所以,凭感觉学习不是毫无意义,反而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学习方法。

先用感性能力帮助自己选择,再用理性能力帮助自己。

在学习过程中,“凭感觉”感知真正适合自己并需要的东西,让自己处于学习的“拉伸区”。

读一本书的时候,遇到触动我们的点,就尽可能去“深究”,去实践和改变,这样不仅收获大,也不会焦虑。

安好发现,自从用了这个方法,阅读不再是困难的事,反而觉得快乐无比,要是看到观点契合的书,恨不得不眠不休也要看完。

02

打卡:莫迷恋打卡,打卡打不出未来

当下,打卡风盛行,早起打卡,健身打卡,跑步打卡,阅读打卡,连幼儿园小学有些活动和作业也要打卡,好像只要能想得到的领域,都有打卡阵营。

这似乎是一个不错的办法,但是并不适用于所有人,因为真正做到持续坚持目标,知行合一的人寥寥无几。

安好就是其中一个,几年前付费参加早起打卡营,结果,坚持早起了一个星期后,就不愿再起,然后就每天在群里上打卡,打完继续蒙头大睡。

参加阅读打卡活动,也是没坚持几天,就开始拍个照片做做样子发到群里,应付了事。

读了这本书,安好才认识到,我们大部分人,开始打卡,开始关注排名后,就发生动机转移,动力扭曲。

我们一开始打卡的目的是出于学习成长、锻炼身体、热爱阅读,信心满满,动力十足。

随着时间推移,热情消退、动机减弱,学习成长的难度逐渐增大,我们不得不依靠更强的意志力去坚持。

等到意志力难以为继的时候,大脑就会开启自我“欺骗”模式,把打卡完成视为完成任务。

单纯的依赖打卡,还会降低行动效能。

一件事情若是迟迟没有完成,心里总是记挂,期盼早点结束;但事情一旦完成,做这件事情的动机就会立即趋向于零。

安好之前就是这样的心态,比如拿到一本新书,我会先去看目录,看页数,心里盘算几天能看完。

给自己下了任务,然后在学习过程中,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或者因为别的事情时间来不及了。

为了完成打卡任务,就随便翻看一下,用笔勾画几句金句,告诉自己学过了,先让任务闭合。

如果哪天确实认真读完了计划部分,也是打卡一结束,就感觉完成任务了,学习动机立刻减为零,再也不想多做探索。

学不到,假装一下;学到了,立刻停止。

最后,学习似乎变成为了学而学,为了打卡而学,至于学到了什么,记不得了。

03

早起:无闹钟、不参团、不打卡、是如何坚持早起的

书里提到有关睡眠的科学理论,安好实在认同。

作者是这样描述的:

健康的成年人睡觉时大多是1.5小时快速眼动睡眠、1.5小时非快速眼动睡眠,两种模式不断切换。

并且在最初的两个单位时间内,也就是睡着之后的前3小时中,会进行高质量的睡眠(深度非快速眼动睡眠等于熟睡),之后则是浅层非快速眼动睡眠与快速眼动睡眠的组合。

根据这一规律,人在睡眠后的3小时、4.5小时、6小时、7.5小时这几个节点醒来,就会觉得神清气爽,精力充沛。

看到这个理论之后,安好关闭了闹钟,开始观察。每天晚上,只要醒过来,安好就看一下时间。

几天下来,安好发现,安好醒来的时间极其吻合上述的睡眠规律。

安好是一个对声音很敏感的人,多年来,安好的手机都只调在振动模式上。

关闭了闹钟,安好还是每天会在5点半左右准时醒来。

自然而然的醒来,早起就变得毫不费力,也不会影响家人,实在太香。

写在最后:

阅读改变人生。

以上几个点,对安好触动很大,当然,《认知觉醒》里的宝藏观点还有很多,下次再叙,你不妨买一本纸质书来看看,绝对超值。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