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眨眼之间》拆书内容
导言
不管是一拍脑袋的决定,还是脱口而出的想法,都不是随机事件。我们在一眨眼间的决定,比三思而后行,或许比专家还要厉害,直觉的背后远比表象来得深刻。
【第一章主题】
薄片理论
【第一章内容】
1 什么是薄片理论?
薄片理论指的是人们通过极少的经验即刻理解事物和行为规律的潜意识能力。换句话说,当潜意识进入薄片分析模式时,这种模式是在一种自动、高速状态下完成的。在文中提到戈曼这个人喜欢根据一些人们的一些录像来判断婚姻是否最终能走一辈子,他认为很多人为的事情里面,是找得到有迹可循的一些规律,这些规律足以预测某些可见的未来,但作者认为只要抓住重点的一些细节,但不必需要更多的繁琐的信息也能做到预测或者推测某事发展的轨迹和规律。
2 理论的运用
人们在恋爱中会经历两种心态,一种是积极心态,一种是消极心态。当两个人处于消极心态时,那么可能会做出无法挽回的判断,若一方积极修补关系,可能被视为亡羊补牢或者是恶意摆布,一旦一方有消极情绪,那么就会很大概率出现不好的结果,后来的补救往往无济于事。每段婚姻都有独一无二的特征,可以从夫妻沟通和互动之中,搜集到十分详实的感情信息,从而从推断或者预测出可见的未来。
这其中把重点放在4点要素:
1 戒备
2 一言不发
3 指责
4 蔑视
其中“蔑视”是被看作一段婚姻推断它未来走势的最重要因素,指着对一个人的性格的全盘否定,指责和蔑视存在质的差别,前者是对等的态度,后者是居高临下的态度,这其实是一种潜意思里想划出等级的想法。蔑视是个特殊因素,如果能衡量这个因素,那么就不必煞费苦心地去关注夫妻关系中的其他所有细枝末节了。运用这种分析法所得出来的结果,往往比竭尽全力思考得出来的结果可能更为精准。
3 私人物品
没有见过面的人只要花20分钟运用薄片分析去观察思考,往往比熟悉数年的朋友之间了解都更为精准,如果想弄明白一个人是否是一名优秀的员工,就去他家随便看看。一般人可能会认为这个理论荒谬至极,至于是不是真的还看读者自己去思考,实践应用得出结论。
通过浏览某人的私人物品,可能或遗漏些许信息,但是你与别人交往频次非常高的话,有些判断可能会造成你无法精准判断。例如肌肉发达,爱健身的人,大家可能在外表上觉得,头脑应该很简单,被这种固有的偏见固化了,也许你去他家瞧一瞧,卧室放满了书籍,书架上有很多艺术品,可能你看到这些就不会那么认为了。
4 医生跟你说的话
中国人说话,七分是态度,三分才是内容,这国外其实也是一样,那么如何判断好医生或者坏医生呢。如果病人的诊断结果是坏的,那么医生就得耐心解释情况,回答病人提问,把病人当作人来对待,遭到投诉的医生基本都是没有尽到这些责任的医生,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去,我们要做的事不全都关注在医生的手术或者医疗技术,而是要知道医生与你之间的关系。如果医生的声音听上去很强势,那么很容易遭到投诉,如果医生关切多过强势,那么被投诉的概率就很低,这是一个有关于尊重的问题,表达尊重莫过于语气了,而强势是最容易伤害到人的一种态度。
薄片分析法并非看起来深奥不可理解,人类与生俱来就有的一个特征,无论是与朝夕相处的朋友,还是快速了解陌生人,这过程其实你已经用了薄片分析法对这些事情进行过分析了,只是你没有意识到。我们往往聚焦到一个事情上的某一点,有可能就会对此事物有深刻的理解。
【第二章主题】
潜意识
【第二章内容】
1 诱导
瞬间做出来的决断都是转瞬即逝的,首先这些决策来源于我们体验与经历的最微片段;其次这些决策的出处来源于潜意识层面。快速认知和瞬间决断的形成过程十分隐秘。
诱导和洗脑是不同的,例如一个实验,一次研究生入学考试,实验对象都是黑人,那么在答卷的时候除开姓名之外还要填人种这一选项,这一简单动作都会让他们联想到美国黑人的一些消极形象,而他们答卷的成绩和答对的数量都会削减很多。令人称奇的是,很多诱导因素影响的方式如此的无声而又隐秘,让人难以察觉。书中还有一个实例,一次棋类游戏,游戏规则是必须通过互相合作的机制才能取胜,在游戏之前灌输协作精神,果不其然这组人的配合程度大大提升。但是这中间出现了一个小问题,试验完毕后,问受试者你是如何愿意与多人合作的,你们之间团结的紧密的原因是什么?结果受试者的回答和实际情况根本不符,受试者好像对游戏之中自己的表现一无所知,都没有回过神来。不难看出以上两个例子让我们惊奇不已,那些我们一直看成自由意志的东西,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个幻觉。我们往往处在“自动驾驶”的心理状态中,我们的思考和行为方式,以及在紧急关头思考与行动的能力,比我们想象的要更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那么从这个角度看去,潜意识悄无声息的运作方式有其不容忽略的特点。
潜意识就像一个心理世界的仆人,精心照料着思维活动中微妙的细节,密切关注着你周围发生的一切,竭力确保你能够随机应变,同时给予你足够的自由空间,以便将注意力集中于其他需要时间且还要理性对待的事情上面。
2 口是心非
我们生活之中常常有句话叫做“口是心非”,这个状态尤其女人表现的更为频繁,其实有时候因环境而变化产生的,理性和感性的不对称罢了,书中提到一个女人在相亲过程中,在这之前女方在意思层面深思熟虑,自认为自己需要心上人所具有的东西,然而与别人交流的一刹那,她构建的条条框框开始有所动摇了。这其实就是潜意识秘密门后紧锁的信息在起作用。我们在叙述一件尚无马上能说清楚的事情上,总是喜欢匆忙冠以一个确定性解释。
【第三章主题】
沃伦·哈定假象
【第三章内容】
1 沃伦·哈定是谁?
沃伦·哈定是美国历史上最失败的总统,他有一副孔武有力帝王般的高大身躯和貌比潘安的颜值,举手投足高贵优雅,处处尽显善良品质,但对于政治他一无所知,出奇的是以外貌的优势获得了民众的选票和不少政客的支持当上美国总统,就职两年后死于中风。
见过沃伦·哈定的人中,许多人因为他的仪表堂堂和英气逼人而贸然得出毫无根据的判断,认为他是具有雄才大略的诚实正直之人。人们没有破除表面的迷障,哈定的外表给予人们的印象似乎有太多强而有力的信息,将人们的理性思考扼杀在半途中。
“沃伦·哈定假象”揭示了人们快速认知的“诟病”,这种“诟病”是造成大量偏见和歧视的罪魁祸首。正因为如此社会上有些人为一项工作寻找合适的人一筹莫展;也正因此,平庸之辈身居要职。虽然有时候我们并不想承认这个是事实,有时候用薄片分析,瞬间的决断也许和专家相差无几,但有时候同样也应该了解和承认,瞬间产生的认知也会错的很离谱。
例如娱乐圈里的事情,只要你仔细观察,这种沃伦·哈定假象很多,真正有料的非常少,利用沃伦·哈定假象制造所谓的偶像,从而商业化,变成赚钱机器的偶像实在多如牛毛。所以我们中国古话说的好,不要以貌取人,这大概西方的解释也是如出一辙,只是更细致入微的阐述人性极其因果联系。
2 偏见与歧视
不管是白人还是黑人,或是其他人种,在潜意识种族态度里都有一种内隐联想,这种内隐联想也不光光局限于出现在种族歧视里,换句话说,就是人们在无暇思考之前,自动涌入脑中的种种联系,人们不能有意地选择自己的潜意识态度,并且连它的存在有时候都无法感知到。潜意识就像一台巨型的计算机安静地运行着,我们所经历的事情、遇见的人物、学习的课程、阅读的书籍、看过的电影、人们说过的话、都被这台计算机作为数据加以处理,并形成我们的种种观点和想法,我们在内隐联想之中所流露的,也就是这些观点和想法,很多时候只是在潜意识里进行的。另人费解的是,潜意识里的想法和观点和意识层面上的观点和想法全然不符。
我们将正面因素与优势群体联系在一起,而这并非我们意识层面上的选择,而是我们潜意识层面接受了。放眼看去,优势群体总是与正面的事物并肩而行。翻开媒体报纸这种信息无处不在。
如果你对一个黑人表现出强烈的偏见,那么你的这种偏见接下来会影响你在白人面前的行为举止,但这个过程悄无声息无法让你自己察觉。如果你的面试对象是一个身材高大之人,从意识层面来说,人们并不会对高矮区别对待,但是高大之人的确会在人们潜意识层面触发一系列强有力的正面联系,对男性来说尤其如此。
内隐联想所丈量的是我们潜意思层面的偏见,绝大多数人虽然无法清晰的察觉,但却不由自主地将领导能力和高大健硕的身材联系在一起。这种模式化的观念根深蒂固,一旦有人符合这种既定模式,人们会对其他的因素视而不见。所以有很多平庸之辈在公司身居要职是因为大脑远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理智客观,我们只是被身材高大的人迷得神魂颠倒了。
【第四章主题】
瞬间决断
【第四章内容】
1 战争的启示
瞬间决断之所以能在瞬间做出,是由于它的简洁明了,如果想要有瞬间决断的能力,前提是采取措施,删繁就简。
本书之中很长的描述了一个军事行动作为范例来阐述瞬间决断可以战胜以引为豪的高科技和专家们的一场军事对抗演习,在这作为拆书老师我就归纳一下这个还比较长的例子,名为“千年之战”的一次军事对抗的军演,司令部分别划分为蓝军和红军互相对抗作为这次军事演习的目的,区别在于,蓝军用各种高科技分析战事,和各种专家对战术分析和敌情侦查跟预测敌情意图。而红军一概不用,靠的是人们在瞬间做出的决断去执行战略部署和战术指挥。结果红军大获全胜。红军之所以在这次军事演习之中获胜,不是靠的高科技和专家,而是人在高压状态下,瞬间决断能力的高低,打破常规,见机行事。
2 危险的自我分析
在人类的大脑中,有一部分是用语言进行思考的,而另一部分则通过画面进行思考的。当你用语言描述一个人的面部特征时,你的视觉记忆会被语言取代,思考活动也会由右脑转移至左脑。而我们记住面部特征的能力是与生俱来的,但如果有人强迫你用语言文字表达出这些记忆,非要你用语言描述一些画面的话,那么相当于活生生地抹杀了你这种薄片分析的能力。
3 大道至简
所有的那些多余的信息绝对不是什么优势,实际上,你只需要少量的信息,就能发掘出深埋于复杂现象之下的本质,多余的信息非但无用,还有将问题复杂化的害处。掌握的信息增多对自己做出的判断就会让自己的自信飙升,很有可能与实际判断的准确率完全脱节。人们正是对自信充满了强烈的渴望,是基于这种自信让人产生一种掌握确定性的错觉,在脑中塞入更多的等式计算,到头来很有可能造成一种稀里糊涂的境地。
在薄片分析时,我们往往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完成的,而一旦你面对的选择太多,一旦你考虑的选择超出了潜意识能够轻松应付的范围时,你的思路就会受到阻碍。从这个角度看去,决策的时候有两个技巧,第一,真正成功决策即要靠理性,也要靠直觉。第二,好的决策过程之中,化繁为简的思考也非常重要。
4 某些认知偏误
人们在超市或者商场中考虑是否要购买某件商品时,会在无意间将自己对商品包装的感知或印象转移到商品本身,潜意识里是无法区分商品与包装的,我们大多数人对于商品的定义就是商品等于包装和商品本身的结合体。
在我们厌恶之物里,埋藏一类特殊的东西,我们之所以讨厌,因为他们稀奇古怪罢了,有些东西让我们紧张发憷,它们太过于与众不同,不得不花时间去理解、消化和喜欢这些东西。
(本书全完)
后记
本书比较啰里啰嗦的,有些例子和其他例子穿梭来回举证薄片理论的惊人之处和实用之处,其实讲的就是如何薄片分析,和注意事项,和一些常见的认知偏误,但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一本书,如有原书需求请自行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