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的艺术心理人文社科

认知局限:你有没有搞清沟通中的这三个概念?

2018-05-04  本文已影响42人  海伦学姐

美国小说家马克·吐温说,“让你陷入困境的,并不是这个世界,真正让你陷入困境的,是这个世界最终并非你所想象。” 读过之后让我处事坦然很多。本以为完全理解此名言,直到看到这句话,“你感到不耐烦不是因为我做了什么,而是因为你期待我有不同的行为方式。”原来沟通层面,也是这么个理。两句话表达了同一个意思,我们所有烦恼的根源,不是来自别人,而是自己的预设。

此话出自《非暴力沟通》,书中提到很多在语言沟通中视而不见的认知偏差,让我有一种透过现象看清本质的通透感。

《非暴力沟通》一书,看上去是老生常谈的沟通技巧,其实这种被称为“爱的语言”的沟通方式,与功利的说服和影响力技能完全不同,非暴力沟通的基础是出于帮助别人的强烈愿望,能够使人加深联结、友好共处。

图| 网络

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在1984年创立了国际非暴力沟通中心,成为全球首位非暴力沟通专家。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之一是他的外祖母,即使自己再穷,她也会用实际行动去关心别人。

在美国的大萧条时期,她让生活无以为继的裁缝一家四口与自己同住了三年。还曾救助一个素不相识的流浪汉,让他在家住了七年之久。外祖母的大爱深深影响了卢森堡博士。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临床心理系毕业后,他去到60多个国家,帮助解决小到家庭琐事,大到种族争端等各类问题。直到2017年去世,致力于传播非暴力沟通技巧50余年。

“非暴力沟通”是指用不伤人的语言进行交流。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引导我们通过理解和运用非暴力沟通四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一方面坦诚地表达自己,另一方面投入地倾听他人,从而走出情感的局限、转换思维的方式,不再把自己禁锢在对自己和他人的不满中,成为一个热爱生活且平和的人。

在对话的时候,我们感觉被冒犯,而对方并无此意,问题出在哪里?在交流中,双方感觉聊的不是同一件事,问题又出在哪里?《非暴力沟通》一书通过解析多个容易混淆的概念,为我们找到了失败沟通中的所有症结。

首先,观察并不是判断。

观察是指听到、看到的,不带任何判断的。比如,“他长得丑”并不是观察,因为说美或丑属于评论。“他不吸引我”更靠近观察的结果。

为什么表述客观的观察结果如此重要?因为一旦说话者措辞夸张,并且,一般这样的夸张是带有指责的,那么对话的另一方就感受到了不客观的评价,会直接影响对话的进行。生活中常见的吵架,一般都是这样开头的,“你从来没有关心过我”,这样“一棍子打死”的评论,很难让人心平气和地沟通下去,于是对方来一句,“你总是说我不关心你”,又是一个言过其实的论断,可想而知,如果不改变态度,接下去两人不是骂战就是冷战。这就是为什么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其次,感受也不是判断,它来源于自身。

很多人,尤其是我们中国人,因为成长于推崇情感不外露的文化背景下,并不善于直接表达感受。有人认为自己很会表达,但仔细想想,我们表达的到底是感受还是判断?

简单来说,感受可以分为好的和不好的,也就是当需要被满足和没有被满足时的两种状态。但这与判断是有本质区别的。“我觉得你不信任我”,并不是感受,而是对别人的判断。用“我很失落”来描述或许更合适。

然而,日常生活中,由于表达习惯、文化背景、面子和自尊心,当感受说出口的时候,就变成了“你让我很失望”这样的指责。其实,让我们失望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的预设,也就是非暴力沟通中的第三个要素--需要。就像本文开头提到的两句话,负面情绪的来源,是现实与期待的差别,是“我原以为”,而非现实本身。

因此,与其说“你让我很失望”,不如用这样的句式沟通:观察(客观事实)+感受(主语是“我”)+需要(导致感受的内在原因)。比如,母亲可以对没有做作业的孩子说,“你没有完成作业,我很失望,因为我希望你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也就是说,感受和需求的主语都是“我”,且两者属于因果关系。

最后,有事直说。

当有诉求时,有人喜欢旁敲侧击让人去猜,有人会有意无意地用责备来表达,《非暴力沟通》告诉我们,直接一点更容易得到对方的响应。

但在有事直说之前,我们需要区分请求和命令。咋听上去好像两者的差别很明显,但在实际交流中,界限常常是模糊的。卢森堡博士指出,如何区分这两者,要看请求没有被满足后的态度。如果对方因此被指责,那么请求属于“命令”,反之,如果请求者平和地接受任何回应,佛系态度“好的、都行、没关系”,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请求”。

有事直说,其实是有事儿商量着来。比如,想要伴侣留在家陪伴时,有这几种表达:“你今天晚上有事儿吗?”--旁敲侧击模式。“你总是不在家!”--指责模式。“你是不是愿意今晚陪我?如果今晚有事,明晚也行。”--这才是非暴力沟通模式。

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是互相影响的。当局限在对自己和别人的不满时,就会情绪失控、出口伤人。而当我们用心去体会,就能跳脱出负面情绪。因为我们通过一次次感同身受,会越来越明白每一个愤怒的、沮丧的、焦躁的人,只是个不知如何是好的求救者,他们被困住了,他们需要有人拉一把。同样的,当我们有负面情绪的时候,也要好好倾听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再用得体的、坦诚的语言去表达,久而久之,爱自己和爱别人就会在每次沟通时本能地流露出来。

如果只能用一句话推荐《非暴力沟通》,我会说:打破认知局限,用心感受、好好说话是个不错的开端。

自制《非暴力沟通》思维导图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