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学写作公开课杂文院

明白“哇、嗯、哈、哦”四个字,文质兼美

2017-05-05  本文已影响1396人  余老诗写作课
明白“哇、嗯、哈、哦”四个字,文质兼美

哈哈,点进来看啦!

你也是个在乎别人目光的家伙。

别不好意思,我们在一定程度上都需要活在别人的目光里。鱼游水中,完全不顾水温似乎是不可能的。

在简书写作,你和我都会在意阅读量和点赞数。要不然,隔壁的小王怎么会奔着点赞数排在前几位的“韩大爷”去呢?

点赞数,是用数字固化下来的名声。想想也是,咱拜师学艺、衣食住行哪一样不会跟名声挂上钩?!

学区房贵?因为好学校办学质量高,名声在外。专家号难挂?因为医术高,奔着去的患者多。吃“海底捞”要排队?因为服务好,有特色,食客都知道。

虽说咱们都看重“心灵美”“人品好”“质量硬”,但很多情况双方素未谋面,还是得看名声。

文章有了好品质,才会有高点赞数。高点赞数就像是一块金字招牌,悬挂于门头,咱们就是从这儿初识作者的文心笔调。

结合自己的学习和实践,我对提升文章点赞数方法做了一些思考,分享给大家。

1.哇——新鲜感

喜新厌旧,是人的一种天性。撇开人伦关系道德评价,追求新鲜刺激,其实有助于人们寻找新知、探索新领域。

经典作品,能给人常读常新的奇妙感觉,这另当别论。咱们普通作者还得常写常新,才能给读者“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观感,否则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只有天光,不见云影,一定乏味。

阅读文章,当然也需要带给读者新鲜感。试想一下,打开一篇文章,发现内容跟你之前读过的大同小异,会不会有一种被欺骗、浪费时间的感觉呢?

同样是写“遇见”,辛弃疾有古诗词的雅致与活泼之美,张爱玲有现代小说的细腻与深情之致

“在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

女子的俏皮与活泼,刻意制造出风情万种的邂逅,让与她约会的男子好一番寻找,蓦然一回首,却遇到一个“小惊喜”,真是一种无声无息的打情骂俏。

“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遇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唯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张爱玲《爱》

不得不惊叹于张爱玲的宇宙时空意识,能够那么巧妙自然地揉捏在爱情的浅斟低唱里。这得要有多么深刻的人生感悟和多么卓越的语言表现力才能办到!

滚滚长河,没有两朵浪花是一模一样的!十五有十五的壮观,初一有初一的纤巧。写文章也是这样,常写常新,方能百看不厌。

2.嗯——认同感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认同感,太重要了。读一本著作,如若看着看着,突然来一句:“TMD说得太对了!”拍案称快。这叫啥?说到你心里去了,你认同啊!

某些励志的文章,为啥那么受欢迎,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转发呢?人对自己认同的好东西,都希望自己的亲朋好友能够看到,或者特别能代表自己观点和立场(尤其是显示自己水平和逼格)的内容,甚爱转发分享。

大号《咪蒙》2017年2月21号发布一篇文章《我这么拼,是为了对我妈一掷千金!》,阅读量10万+点赞数3万+。按照这类文章的写作套路来看,金句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为什么这么拼?因为,我不想看任何人的脸色。

我为什么这么拼?因为怕被身边的朋友狠狠地甩开。

我为什么这么拼,因为想证明自己选的路是对的。

我们为什么这么拼,因为想成为爸妈炫耀的资本。

我们之所以这么拼,就是想成为自己当初最讨厌的那种人:有钱人

相信已经不用我多说什么了,你已经很明白,为什么文章会那么火了。不要说故事+故事的写作手法,本身极具传播力,单就上面5句所谓的金句,是不是都已经非常打动你了?活在这个3天不努力拼搏就要被甩出2条街的年代,你会深深认同这5句话。

嗯,点头,认同。这就是点赞、转发的心理机制。

忍不住再说说大作家。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当代的知名作家。我们能在他们的作品里读到什么?我把它称之为“洞见”,甚至是“偏见”,但这种偏见一定是深刻的、个性化的。

莫言在《蛙》里说,所谓爱情,其实就是一场大病。我的病就要好了。记得某个电台节目曾经说到,在爱情里,我们都是有病的人。两种说法如出一辙。

把爱情,比作生病,这的确是一种“偏见”,然而这种偏见却因深刻、有力,颇受人的喜欢,以至于传播久远。

怎么样?金句就像高能核弹,一旦爆发,就能引发超强认同感,要不您也试试?

不过先提醒一句,配合文章的正文内容使用,才会很有效。

3.哈——喜悦感

无人喜欢悲哀。虽然悲哀无可避免。

在作品里,应当呈现现实生活中没有实现,或者应当实现的东西,也就是给人以希望。中国人的传统尤其爱好皆大欢喜的作品。

喜悦感,带给人快乐、光明、希望。这也是作品能够“讨好”读者的一个方面。

举个国外的例子,《丑小鸭》:

明白“哇、嗯、哈、哦”四个字,文质兼美

这是不是令所有的读者感到欢欣鼓舞,甚至欢呼雀跃呢?

一只灰头土脸、命运堪忧的丑小鸭居然摇身一变,最终成为白天鹅。让我们想起什么?我们经常会说“......迎娶白富美!”这其实象征了一个屌丝青年,经过一番挫折,精进成为“高富帅”,最终实现自己人生理想。这能不鼓舞人心吗?

你看,喜悦感!

鲁迅先生在《药》这篇小说中,为革命者夏瑜的坟头上添了一圈美丽的花环:

华大妈跟了他指头看去,眼光便到了前面的坟,这坟上草根还没有全合,露出一块一块的黄土,煞是难看。再往上仔细看时,却不觉也吃一惊;——分明有一圈红白的花,围着那尖圆的坟顶。

这是另一种喜感。鲁迅先生“深明大义”——必须看到革命的希望!

有希望了!——同时,内心中也会充满喜悦。

杜甫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写到:“且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这是看到了平定安史之乱的希望。

原谅我一不小心又举了个古代的例子。还好还好,多乎哉?不多啊!

看看咱们自己的文章,能带给读者多少喜悦感呢?

我的文章,经常板着脸,无多少喜悦感可言,难怪点赞的人不多啊!

4.哦——价值感

文章的价值,多种多样。(可参看《为什么看你的文章,要先懂文章的价值有哪些?)

哦,值!文章阅后,读者能不自觉发出这样的赞叹。这就是价值感具备了。

通常来说,干货分享类的文章更应当注重价值感。先举古代著作的例子,再举当代作品例子。

《人民网》文史漫谈专栏有一篇文章《毛泽东为何将< 资治通鉴>读了十七遍?》

最后,毛泽东总结性地说:“《通鉴》是一部值得再读的好书。有人说,搞政治。离不开历史知识。还有人说,离不开权术,离不开阴谋。甚至还有人说,抗政治就是捣鬼。我想送给这些人鲁迅先生说的一句话:‘捣鬼有术,也有效,然而有限,所以以此成大事者,古来无有’。”

毛泽东为何盛赞《资治通鉴》?因为它值!所以很多著作,是讲究收藏的!这说明不但是一时半会儿的价值,更是一种永恒的价值

咱们现在不是很多手机APP都有收藏功能么?我觉得原因之一就是为有价值的内容设计的。

再举个简书里面的例子吧。

彭小六,估计大家都不陌生。他的文章主要就是靠分享个人成长类的干货获取大量点赞。

《一个追求高效的学习者手机里装有哪些APP?》获得阅读量30万+,1万+的点赞量。

文章介绍了录音软件、奇妙清单、口袋记账、知乎日报、喜马拉雅FM、Keep、Forest、得到、扫描全能王、红点直播、Moment、时间记录工具、简书、印象笔记等14款便捷软件。这对于很多“知识焦虑”患者来说,无疑是非常实用的工具。因此,值!!

记住了吗?文章如果能制造“哇、嗯、哈、哦”的感觉,点赞数一定会一路飙升。

我为什么没有?因为我这四个字做得不够好!

你悟性那么高,又善于行动,你一定会比我好!


写作精进人生!一个普普通通的写作老师——余老诗,愿陪你一起成长。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