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瑜珈·玩冥想

冥想的三个案例

2021-06-19  本文已影响0人  失止空szikong
图为:郝万山教授

这是三个非常规的案例,拥有三个共同点,以及一条初学者的捷径。

第一个案例:郝万山教授的一个朋友。

郝万山的《亚健康与养生》视频讲坐在网上可以找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完整版的内容: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gxNTQ1NjA0.html。在第四集中提到他的一个朋友,大体情况是这样的:他这个朋友从小就拥有一项神奇的本领,那就是从来不生病。即使得了感冒也不用吃药,只要坐着或者躺着,静止不动地休息上半个小时,出身汗病就好了。具体的方法是把自己扔到床上或沙发上,什么都不管,什么都不想,过了一会儿就不知道我是谁,我在那里,那里有我,胳膊和腿都找不到了。但人还是清醒的,可以听到旁边的人说话,只是听而不闻;可以看到别人在做事,只是视而不见。假如要起来的话,并不能一下子就起来,还要找一找自己的胳膊和腿,慢慢地唤醒它们,才能重又获得身体的控制权。

第二个案例:知乎上的一个网友。

知友:净化之舞(现在改名叫Trismy)在知乎上回答了一个叫“冥想状态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的问题,这个是他在知乎上的回答地址: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914539/answer/107529598

我还是先来概括性地说一下吧。

刚进大学的物理系新生,对世界充满好奇又有大把的时间,通过一本叫《瑜伽——气功与冥想》的书接触到了冥想。这里顺便吐槽一下,书里根本没有讲气功,可能是为了迎合当时的气功热,冥想部份也讲得比较教条,没有太多的亲身感悟。练习冥想最多的方式是躺在床上,后来慢慢地身体消失了,或者说是无限下落,无限扩大成为一切。总之就是感受不到身体、骨胳、肌肉的存在,也感受不到床、被子,甚至是空气的存在。平常熟知的万有引力也不见了,身体与周边的一切融为了一个整体,意识充满了这个整体。整个过程极其舒服、轻盈、极乐、狂喜。除此之外,还有一次上课时进行冥想,被老师叫起来回答问题,突然从冥想状态中切换到现实世界,眼前的黑板、幻灯片、老师、讲台融为一体,很难去区分出老师是老师、黑板是黑板,好象都变成了一个整体。很难区分出来,也听不懂老师的语言,看不懂动作,这一幕象极了吉尔伯特泰勒(JillBolteTaylor)在TED上关于中风之后的演讲,有兴趣的朋友可到网上找来看看。

第三个案例就是我本人。

详细的内容请参看我在知乎上的回答(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914539/answer/221254790),这里只是简单地说一下。我练冥想是看了一些书后自己摸索的,很长时间都是躺在床上练,虽说容易睡着,但在没有睡着的时候却是别有一番意境。首先是出现身体的消失,但后来仔细想想,应该是触觉的消失更准确一些。就是身体和床、被子之间的接触感消失了,进而身体也感觉不存在。然后就是呼吸的消失,准确地说是空气自由流动,不需要借助于胸部或腹部的收缩。人体处于一种类似冬眠的状态,身体进入一种节能修复的程序,所以不需要太多的氧气和血液,心跳也会明显减弱。最后是思绪的消失,这个的确就是消失了,怎么都不会去想,脑海中一片安静祥和和愉悦。

好了,三个案例都讲完了,下面说一说三个共同点,同时也是冥想的捷径。

一、放松为主

不论是郝教授的朋友,还是知友净化之舞,以及我本人,所用的方法都极其简单,简单到你会忽视掉,或是根本不相信会有如此神奇的功效,这也许就是圣人们所说的“大道至简”吧。放松,这个人人都以为再稀松平常的方法,你真的会吗?或者说,放松其实有很多等级,我们大多数人只会最低级的那一种,比如葛优躺。而放松到身体消失,是一种更高级的形式,同时也是冥想的入门。

二、 舒服不如躺着

不论你是学冥想、打坐还是气功,基本上都会要求你盘腿而坐,而且不容质疑,说这是几千年来,多少大德高僧们都是用这个方法修行的,是已被无数人验证过的最好姿势。但,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如果你没想过,那就看看我想的对不对。

为什么要盘腿而坐,原因有三:

1、当时还没有发明凳子或者是椅子。不论是远古时期的印度还是中国,大家都是席地而坐,最常见的是跪坐,就是屁股枕着腿,就象现在日本人穿和服时的坐姿。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才从游牧民族那边引进了凳子和椅子。

2、盘腿的目的是为了长时间地保持平衡。前面所说的跪坐时间久了上身容易晃动,而盘腿时两条腿形成了一个三角形,比较稳定。要知道,修行的人一坐就是几个小时,有的甚至是几天或十几天,所以说身体的平衡和稳定很重要。

3、坐着的确很不容易睡着。我为什么会说很不容易睡着,因为如果实在太困,也是会坐着睡着的。看过一部日本和尚的记录片,夜里打坐时,有一个持戒板的和尚来回地走着,看到打瞌睡的上前就是一板子打在背上,被打的还要合十感谢,然后继续打坐。

坐着的确能让人清醒,而且能长时间保持姿势,但是也有不少的缺点,比如:腿脚酸痛,不容易放松身体,坐姿不对还会出问题。而躺着只需要你克服一个问题——睡着了,其它问题都不存在。还有一个也是人们容易忽视掉的好处,就是超级容易进入放松状态。这点对于初学者太太太重要了,前面我们已经说过,放松是进入冥想的重要方式和捷径。因此,即使你腿盘得很好,可以长时间进行双盘,但是你的身体放松不了,也只能是在冥想的大门口徘徊。

三、无师自通

并不是反对老师的引导,我担心的是老师在传授你已知方法的同时,也堵死了你自我摸索的未知之路。原因有很多,有依赖的因素,有理解上的差别,有实践上的误区,也有老师的方法其实并不适合你。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后者,因为这一点也是很多人容易忽视掉的很重要的问题。就象你看过再多的名人传记,也很难成为名人,因为每个人的成名之路都不一样,适合他的并不一定适合你,除了自身的差异,还有很多外界的不确定性因素。佛经这么多,学佛的人也有很多,但为什么成佛得道的人却很少,这个道理和成名一样,就是每个人的方法都不一样!所以老师传授的也只是别人的方法,而不适合你,想要获得成功,就只能自己去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路,除此以外,别无它法。

当然了,如果既有老师的正确引导和释疑解惑,又能自己去摸索出一条适合的方法,这样是最好,也是最省力省时间的。因为自己摸索的确是费时费力,而且还要有运气,运气不好就会半途而废,或者走入歧途。

这里再多插两句,郝教授通过他朋友的经历总结出一套养生方法,叫“自然忘我放松法”,并用16个字进行了概括:物我两忘,意气俱静,无无亦无,一灵独觉。嗯...怎么说尼,对于这种没有经历过的人总结出来的东西,难免会出现不小的偏差,下面我就一条一条的指出这其中的问题所在。

“物我两忘”。没经历过的人以为是要去努力忘掉自己和其它物体,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只要你身体真正的达到放松状态,自然便会出现物我两忘的境界,不用强迫自己去追求。而且强求非旦得不到,可能还会起到反作用。所以说“忘我”并不是一种方法,而是一种结果,方法是“放松”,千万不要本末倒置,缘木求鱼。

“意气俱静”。意念和呼吸都要安静,这个说得不太清楚,应该是意念、思想、情绪都要排除,就是一有新的杂念产生就要抛弃,回到最初的念头上来,这叫不生二念。这个最初的念头可以是观想自己的全身或某一个部位,也可以是外界的一幅画或一支蜡烛。或者更直接一些,什么都不要想,当然,这个会比较难,对于初学者我不建议用这个方法。呼吸不是安静,是要尽量地平缓,慢慢地吸进,慢慢地呼出,最好能把时间拉长,当然一切要以自然为准,不能有丝毫的强迫,而且一定要用腹式呼吸。

“无无亦无”。就是连什么也不要想的这个意念也不要有。嗯,这个也是一种结果,而不是方法。方法就是我一直强调的三放(身体放松、呼吸放缓、脑袋放空),只要其中一种做到了,就会出现这种“无无亦无”的境界。对于没有一定冥想修为的人,是很难很难做到的。本来我想说是根本做不到,但不知道会不会有一些天赋异禀的人存在,所以也就不敢把话说死。

“一灵独觉”。这个依字面意思是对的,郝教授的解释也没错,只不过词用在这里不太准确。冥想过程中保持头脑的清醒是很重要的,如果陷于昏昧或睡着了,肯定就没什么效果。我为什么说字面意思是对的,因为这种“一灵独觉”应该是出现在更高的冥想境界中,初学者只要保持意识清醒不睡着不昏昧就行了。这个更高的境界就是禅宗所说的“入定”,入定之后我、时间、空间和意识都没有了,如果没有一灵尚且独觉,就出不了定,只能一直被困在这个“定”之中。有些得道的高僧一次入定可以达到十几天,但还是需要外界的干预才能出定,比如引磬。

公众号:失止空(szikong)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