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神庙和偶像」
2015-09-06 本文已影响28人
LynetteL
先来猜一个谜:一群人在特定时间到特定场合在昏暗场所花两到三小时专心致知做一件事。请问这件事是什么?
认真思考一下,来。
3...
2...
1...
答案是什么?
回答「做礼拜」和「看电影」的都对了。某种意义上,这两者都是一种希望通过身体实践获得人生启示的活动,差异只在不同文化场景。
电影明星是很有趣的文化符号。他/她既是自身个体,又是他/她所扮演的角色,他/她以多重姿态存在于世界上,而这个世界与普通人的世界又是隔离的,他/她从而变成了「神话」,「神」必须通过仪式才能得以保持神秘感。
「我们会依赖电视、药物,或政治、宗教的救赎,主要是因为我们自身没什么可以仗恃的东西,内心无力抗拒那些自称握有解答者的谎言。不能为自己提供资讯的心灵,只能在混乱中随波逐流。」@游识猷
我个人不认为现代社会缺乏「意义的救赎」。各种样式的故事通过信息时代的渠道让大多数人都能以非常小的成本获取:书刊、广播、电视、网络等等等等。真正的问题可能在于「意义」太多太碎不成系统。哲学力求找到一个终极形而上的解释来定义人生,而俗世众生只能身体力行:花钱享乐大吃大喝、拼命工作以求改变世界、寻觅真爱找到人生伴侣、远行世界体会心灵感悟。
坎贝尔认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神庙。」同意或不同意这句话都没关系,但有所寄托和希求也不是什么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