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一种难叫 尬写

2018-10-25  本文已影响2人  邢彩燕

人生有一种难叫 尬写

我们都可能经历过这样的时刻,在一个陌生的场合时,谁都不认识,可自己一个人坐在那,又显得冷清、没人缘,所以聪明的我们,总会找个人来聊,没话也要找点话题,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尬聊”。

写作也是,明明没什么话说,还要找话题说,就叫“尬写”。这时在下笔写的那个时刻,气氛十分尴尬,要么是不知道敲什么字,要不就是敲了就用回车键删掉再敲,有时候即使敲了字,也不忍直视。

不过让人安慰的是,这种感受不是我一个人有,而是每个想写作的人都会遇到的难题。

写作界就有这么一个段子,是关于詹姆斯·乔伊斯。据说,某天有位朋友去看他,发现这位伟大作家趴在书桌上,一脸绝望。朋友问他怎么了,他抬起了几天没洗的头,无力地答道:“今天就写了七个字。”

那这种尬写,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

我们在是什么让彼得•德鲁克成为思想巨匠?讲过一个人脑最基础的模型:输入-信息处理系统-输出,有适当输入,才能有适当输出。写作就属于一种思维输出,如果这个环节不顺畅,那很可能的就是前面两个环节出了问题。

1.输入不够

输入不够,自然就没什么可写的。就像最近你要是没看过最新电影、最新社会新闻、最新八卦什么的,都不知道跟别人聊啥。

每次写完一个话题,我就会恐惧一次:明天要写啥。感觉自己的知识存量已经快写完了,而输入没跟上。特别是从写作后,我把曾经在印象笔记摘录的素材,比如案例、金句啊,都快用完了。每次没灵感时,都要去看看,可总共也没几十条,保不了很长的命。这种极度缺素材的境地,让人恨不得每时每刻都去看点书,把这些刚吸收的都当成素材来写,像个海绵一样迅速吸收,迅速挤出水来。只是人脑的信息处理系统,需要一定的加工时间,才能变成更高阶段的智慧。这就是接下来,我们要说的“尬写”的第2个原因。

2.信息处理系统不够迅速

如果想要写点对大家有用的东西,光靠呈现信息是不够的。我们需要有洞察的智慧,而智慧的形成是需要一步步从基础数据加工而成的。有一个模型叫做DIKW体系,就是讲的这个过程,如下。

没有经过整理的知识只是一堆性冷淡的数据,要想让它们燃烧成为知识,进而高潮到智慧,还需要一个给它们装上一个世界观。

举个例子,今年过年回家抢票特别难,据相关数据表明,2018年春运旅客人数预计突破30亿人次,比去年抢票人数有很大增长。那么这个数据进一步呈现的知识是什么,以及春运这件事的背后有什么深层智慧,恐怕还需要收集更多的数据来整理。

所以,即使平时我们看到了生活中很多现象,也没法凭着直觉来得出更有价值的内容,还需要进一步收集整理。

尬写让人不舒服。那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1.不怕尬写,硬着头皮写

美国作家安妮·拉莫特曾写过一本书——《关于写作 : 一只鸟接着一只鸟》,专门来鼓励我们如何应对这种尬写,其中她说了一个故事很让人印象深刻。

她说,三十年前,她的哥哥十岁,第二天得交一篇鸟类报告。虽然他之前有三个月的时间写这份作业,却一直没有进展。当时他坐在餐桌前,周围散置着作业簿、铅笔和一本本未打开的鸟类书籍。面对眼前的艰巨任务,他不知如何着手,简直快哭出来了。后来身为作家的父亲在他身旁坐下,把手放在他肩上说 :“一只鸟接着一只鸟,伙伴。只要一只鸟接着一只鸟,按部就班地写。”

是的,一只鸟接着一只鸟。同时还要有一种心态,前一只鸟写的是不能用的,也就是至少开始写作时的前三百字是废字,有了这种心理暗示,先破了完美主义,然后随便敲着敲着就有感觉了。

2.多读,多google

最近在看一本书《写作这回事》,作者是史蒂文•金,开始只是听着名字熟悉,后来查了下他写的小说,不由得敬佩三分,随便说两部:《肖申克的救赎》、《绿里奇迹》。在书中,他提到练习写作最好的方法就是四个字:多读多写。

他说自己小时候,曾经读过六吨的漫画书后,之后才敢模仿着写故事。成年后,每年读书也得要七八十本。他认为一个想写好文章的人,必须要广泛阅读涉猎,不断精炼并且重新定义自己的作品。如果一个人没时间读书,那么他也没时间写作。

让人神奇的是,他还把有声读物称为革命性的发明。每年他读的书中有6本到12本,是听的磁带。看到这,让我们对现在“得到”做的“每天听本书”产品,更感兴趣了:连大作家都这么读书,那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尝试下?如果不喜欢这么读,至少可以当做快速收集信息的一种手段。

好了,今天就聊到这了,总结一句话:

尬写不怕,怕的是不写,写作练习就得这么一点点输入,一字字输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