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林徽因,才是我们的人间理想。
一身诗意千古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这是金岳霖先生写给林徽因的挽联,也是她一生最好的注解。
她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她的墓碑是她的先生,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设计的,简洁,朴实,庄重,是他心目中的林徽因的样子。她的墓碑上刻着“建筑师林徽因之墓”。虽然留下她署名的建筑著作很少,但是她却为了她心中热爱的建筑事业,追求一生。
图片来源于网络她是建筑学者,是诗人,是作家,是一个随时保持清醒和理智的风华绝代的女人。她可以在京城豪华“太太客厅”里谈笑风生,也可以在风餐露宿的荒野中考察探索,也可以豪情万丈地写下“荧荧虽则是那一剪光,我也要它骄傲的捧出辉煌”。
徐志摩为她抛弃发妻,金岳霖为她终身未娶,梁思成呵护她一生。她有着不一样的魅力,以至于直至现在,人们仍然对她纠葛的感情津津乐道着。
这就是林徽因,一个生命不长,却始终绚丽多彩,如歌如诗的林徽因。
也许这一切,要从她出生开始。
林徽因出身世家,祖父是光绪进士,出任过很多江浙一带州县。父亲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曾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一职。而林徽因的启蒙老师,是她的姑母,一个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温文尔雅,知书达理的女人。而这一切,都是林徽因日后风华绝代的一生不可动摇的基础。
小小的林徽因,从小耳濡目染,爱上了读书。而这个爱好,也支撑着她在不断逃亡的那段艰苦岁月里,熬过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使她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颗不可忽略的明星。
林家虽然生活在旧时代,但一直致力于追求新派思想。所以林家并没有因为林徽因是女孩就放弃对她的教育,反而对她寄予厚望。在那个诞生无数传奇的时代,漂洋留学是一种时尚,而林徽因的整个少女时代大部分都是在欧美洲留学中度过的。也正是这段留学生涯,使她的生命轨迹踏上了新的征程。
留学期间,林徽因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小说、诗歌、戏剧——这也是为她后来的文学创作奠定了深厚基础。而最重要的是,她与建筑结缘。这是她在英国认识的一个女孩带她走入的艺术世界。那时她对建筑一无所知,是那个叫黛丝的女孩告诉她建筑是一门艺术,像诗歌绘画一样。后来也是林徽因带梁思成入门,而那时的梁思成对建筑了解的也只是林徽因说给他听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爱是天时地利的迷信。
时光匆匆前行,当少女时代的林徽因乘坐的“波罗伽”号航行在泰晤士河上,她邂逅了给她人生添上浓重色彩的男人——徐志摩。
就像徐志摩说的,“我这一辈子只那一春, 说也可怜,算是不曾虚度,就只那一春,我的生活是自然的,是真愉快的。”
林徽因到底还是不同于徐志摩是个爱情至上者。也许是因为幼年见惯了父亲对母亲的冷漠让母亲成了妾,也见惯了母亲对父亲的怨怼让父亲越来越远,成年后的林徽因在爱情和婚姻中时刻保持着理智和清醒。当然也包括后来的梁思成和金岳霖的故事。
他是梁思成,是林徽因的丈夫。少年时,林徽因说对建筑感兴趣,他就成了著名的建筑学家,清华大学建筑系第一任主任,写下了中国人的第一部建筑史。他对她的爱是深沉且宽容的,以至于在她逝世后的几年里,一直伤痛不已。
他是金岳霖,中国著名的哲学家,清华大学哲学系主任,将逻辑学引进中国的第一人,年轻时,在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引荐下,他对她一眼万年,追随几十年,为她终身未娶,默默陪在身边一辈子。
那时的林徽因18岁,在人生的抉择上,有着难得的冷静。她欣赏徐志摩的才情,但她受幼年时家庭环境的影响,她不愿意嫁给徐做小,做妾,做续房。虽然,在一起时,她并不知道徐已经有了家室,后来甚至为了她选择离婚,抛弃已经为他怀有二胎的妻子。她最终做了一个大家都满意,顾全大局,损失最小的抉择。
嫁给梁思成,才是她最好的归宿。梁对林一见倾心,对她理解包容,与她志同道合,灵魂契合,在艰难困苦的时光里,与她相濡以沫。你看,命运总是给人们最好的安排。
婚后的林徽因和梁思成一起赴美留学。那是她筑梦的地方。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期间,是一段很美好的时光,他们一起上课,一起做课业设计,一起野外写生,探索,考察建筑。
而林徽因不仅聪颖,学业上优秀,还有着很好的人际关系,那个时候,胡适之,张奚若,刘悠桢,杨振声,沈从文等等都是她的好朋友。她谈吐风趣,思维跳跃,走到哪里都是焦点,用梁思成的话来说,她更愿意做“菲利斯”,而不是“梁夫人”。
时至今日,林徽因之所以是我们钦佩的林徽因,就是因为她作为女性,活得率真,活得清醒,活得自我。在那个新旧思想碰撞的年代,她的信仰简单又明确——做自己喜欢的事,做自己想做的事。
图片来源于网络可那个年代的人们啊,都躲不过战争的摧残。回国后,林梁夫妇二人在东北大学任教,其间,林徽因还设计了东北大学的校徽“白山黑水”,参加了营造社,研究中国古建筑,发表了中国人第一部建筑史《中国建筑史》。20世纪30年代是林徽因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携手并进的丈夫,志同道合的朋友,丰沛的物质生活,活泼可爱的女儿,一个女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东西,她都拥有了。
可随着战争的硝烟越来越浓,抗日战争的战火逐渐蔓延至全国开来,他们长达九年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开始了。他们从北平一路南下,天津,济南,长沙,湘西,昆明。这一路,他们从举家搬迁到匆忙逃窜,从节衣缩食到食不果腹,让这个出身名门的大家闺秀,受尽了折磨与苦难。生活拮据,病魔缠身,那是一段裸露在战争的伤口中黑暗的日子。但他们依然能从中创造出光明来。他们和朋友们仍未停止对古建筑的考察,勘探了730余处古建筑,他们还唯一一次为自己亲手设计了住宅。他们开垦荒地,亲手制作点心去售卖,他们没有钱,但是他们仍然独立地高傲地活着。
抗日战争结束了。林徽因终于重归北平,住进了清华大院,1949年1月,蒋家王朝气数已尽,北平解放,光的道路,从历史的一端铺展开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成立前夕,政府征求国旗和国徽图案。林徽因和梁思成领导的清华大学设计组设计的国徽图案成功入选:国旗,天安门,齿轮,麦穗,象征着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诞生。
作为一个视艺术为生命的人,还有什么比自己设计的作品成为国家形象的代表更值得骄傲和幸福的事情呢,当被特邀出席在中南海召开的全国政协第一届第二次会议时,林徽因热泪盈眶。
林徽因生命的最后几年,都是围绕着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工作。她主要担任须弥座装饰浮雕的设计。熬过的每一篇样稿图纸都是她生命最后的绽放。而在她去世后,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委员会也将她设计的一方白玉花圈刻样移作她的墓碑上,给了这位奇妙的女性完美的落幕。
林徽因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她的心无关山河岁月,却总能在四季的流转中,寻得一片绿意和宁静。开幕时花田似锦,落幕时亦姹紫嫣红。她病逝于1955年4月的春天里,如同一只鸟儿,在月色尚未消散的清晨,踏光而去。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