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租金飞涨,岌岌可危,西营盘老店何去何从
漫画来源Campuswill
与香港的著名地标青马大桥隔海相望,西营盘却完全是另一个世界了。若青马大桥是一首现代感十足的流行歌曲,西营盘就该算得上是一首咿呀成颂的古老粤剧,行着它的悠缓韵律,唱着它的荒腔走板,那番气定神闲是要有底气的。
关兴记店面
三代相传豆腐西施成华发老媪
店铺关兴记扎根西营盘的历史要在粤剧的陈调中将时针倒播27年。1990年西营盘是全港闻名的商业街。全区地貌呈“目”字状,店铺林立,繁华一时,关兴记是上百商家中的一个,主营手工豆制品和杂货,因物美价廉享誉邻里。但关兴记的真正历史要追溯到1928年。民国时期现任老板关太的父亲和祖父挑着担子,沿街叫卖,经过几年积蓄了一点家财,在西营盘的第一街租了一爿店面。1948年关兴记搬迁至第二街,1990年搬到第三街,经营至今。
关太被称作“西营盘小凤姐”(照片来源:Cache)
老板关太是关兴记的第三代传人,19岁便与丈夫共同打理店铺。少女时代的流金岁月悉数奉献于这爿小店,当年能歌善舞的“西营盘小凤姐”也一晃变成已逾耳顺“老奶奶”。关太自称是手艺人,她说,做他们手工豆制品的关键要“有耐性”和“坐得住”。从一把黄豆到一块豆腐,经过浸泡、打磨、稀释、沥浆、压制等等步骤,时间上要不急不缓,环节上要无一遗漏。经过严密程序制作出来的关兴记豆腐,豆味浓郁,口感嫩滑,是整个西营盘人“不变味”的珍贵记忆。
情怀为食手工食品人情味足
流水线上生产的食品和传统老店手工做出来的食品,在“人情味”三字上相差甚远。吃一口关兴记的肉粽,口齿生香。久久不散的除了鲜美厚实的味道,便是关太在食品里倾注的情感。近年来,关太在原有的经营范围内,又开辟了新的领域——手工粽子。依然沿袭手工制作的传统,另添加了“私家定制”的新颖卖法。关太熟记老顾客的口味,有人爱吃咸,这三只粽子的腌肉便多些;有人爱吃甜,这两只粽子的白糖便多些。
关太手工制作的粽子
精工才能出细活,关太做粽子有一套自己的规矩。糯米和绿豆要在水里浸一整夜,口感才够绵软。五花肉要用五香粉预先腌制,香味方能持久。现成的卤蛋黄更不能用,最好用生鸡蛋现卤,直到蛋白稍稍包裹住蛋黄才配下口。坚持这套繁复的程序有双重意味:一是人人称赞的好口味;二是耗费时间的低产量。“又要包又要煮,自己一个做唔到太多。”关兴记的粽子数量虽少却很紧俏。关太说:“最紧要是见到屋企人食得开心,多累都甘愿啦!”
租金飞涨,老店岌岌可危
老店虽好,却难敌颓势。随着香港机器制造业的发展,传统的手工食品制造方式已经渐渐没落,西营盘的老店接连结业关门,小小层楼十室九空。关兴记作为在浪潮中坚持下来的店铺,除了物美价廉、客源不断之外,还有重要的一点原因:关兴记是自置物业。西营盘店铺租金连年上涨,店铺收支入不敷出,才导致老店关门。而关太早在1990年店铺搬迁到第三街时,就高瞻远瞩地看到这点,拿出大笔积蓄买下店铺,为关兴记的稳定发展铺平道路。
70年代的关兴记
2015年西港岛线开通,西营盘站落成,一方面为原本交通闭塞的西营盘带来了大批客源,仿佛能带动西营盘的“第二春”。另一方面却再次导致租金上涨,店铺经营成本直线上升。港铁落成是时代的必然要求,但对西营盘老店的利弊尚难以拎清。
新建的楼房一栋栋多起来,以此为代价,老店却一间间消失。随风远去的不止坍圮的墙壁、枯萎的鲜花,还有时代的记忆,传统的情怀……关兴记不仅仅是一家豆制品杂货铺,它见证了香港一路走来的风雨历程,它是香港肌肤上最亲切的印记。而这些印记最终是“老树开花”,或是“归于尘土”,还待时代见证。
让人物说话,为城市代言。港真,讲一讲最真实的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