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友广场哲思散文

给女儿的第452封信 米线就是我的心理医生

2020-12-04  本文已影响0人  用书信书写父亲

田园:

宝贝女儿好!

你的关键词:粉底上脸留池、妈陪午休贵妃、电视手机轮换、在家虽安不快、夜晚咳消稍热、早起脸上挂笑、奶奶为何收拾、不去姑家去哪?

哥哥关键词:午迟不忘洗脸、学校书法拿回、卧室书柜大整、写字完了十点、最近深思二问、地心引力焦散、早起豫竹一碗、去除中心边缘。

爸爸关键词:终局思维如愿、逆推步骤选择、创业成瘾呼唤、心理医生在何、米线朋友户外、保养时长边界、启发建群身边、三本投名相见。

这个礼拜,你在家度过,虽然身体发热咳嗽,但是你却高兴异常,只因可以不去幼儿园。

今早七点五十,你才醒来,和正常上学时的六点就醒相比,睡眠时长非常充足。现在的你,无需像哥哥一样,背负学业重担,所以赶紧享受这种轻松吧。

爸爸早上醒来时,已经五点半。起床洗漱换衣后,没有打扰妈妈,一个人到体育场跑了八公里。妈妈跑步的热情,很容易被生活和惰性稀释。爸爸不想被这种固化的小圈锁住,就依照妈妈的心意,随性而为吧!

在路上,听了两节《发明民族主义》,又转而听第三遍昨天的《启发俱乐部》。

听音频的同时,爸爸不断玩味着“只有不断输入,才有源源启发”和“常听常新,每听一遍,都能冒出新的启发”这两个体悟。

无论单方面的读书、听音频,还是与人沟通的双向交流,都能应证爸爸的一个体会,“有交流,总会有收获”。

但随着年龄增长,身边的人能坚持学习的人越来越少,这条路上的交流方式也越发变成以单向输入为主,双向交流为辅的状态了。甚至双向交流的价值越来越低,都演变成爸爸单向的倾听和沉默了。

这促使爸爸不断思索,自己也需要一个心理医生,定期排解心理瘀滞。

和前几天听的《拉康传》一样,即使选择心理医生,也有一个门槛,这个门槛不能和自己现在的认知程度有太大的落差,否则还是无法有效帮助自己。

这就造成了一个越发无解的局面。这个局面,依然在用最初级的方式面对着。

每当爸爸心理有些瘀滞时,就会一个人去吃一份米线,或者特别期待能和一个知己畅谈,甚至想和朋友对饮。除了吃碗米线,后两个途径基本只停留在想象阶段。因为酒友易找,知己难寻。

这种困局,让爸爸产生一个想法,能否找几个日常爱读书的人,建一个五人小群,一周每人轮值一天,轮值当天,把自己看到的文字,受到的启发,发到群中,启发群友。

这五个人,尽可能是年龄相仿的家长。因为,有了育儿这个共同道路,大家融合的会更容易一些,所读到的书,受到的启发,也和育儿重任更贴近一些。

希望这个群,能早早建立。

这几天的空气,总比预报到要好很多。希望咱们明天,可以到户外欣赏冬天的美景。

爱你的爸爸!

2020.12.04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