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14
其实每个人都有一个最佳行动区间,在那个时刻到来前,一个人其实是无法行动的。你会发现很多人都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什么事情对自己有益处,但就是做不了,总觉得缺少一些什么。这个缺少的东西,就是我说的情感驱动,有别于那种心血来潮的冲动,它是一种并不高涨,却具有情感连续性的脉冲式的体验。
比如说一个人说自己要运动,要调整作息,要背单词,考公务员,这些EXE程序很快被执行,但又因为内存不足而被迫终止。它们无法作为一种长期进程驻留在后台,因为它的优先级还没有提升到可以和其他核心主程序较量的水平,当有限的内存需要被迫调用时,它就会被其他程序所挤兑,比如一个人可能会把仅有的能量用来取悦和照顾自己的情绪,会把它随意而平均的使用。
我说的那个最佳行动区间,就是那种你以前想做很多事,但是有一天,好像莫名其妙的就开始做了,而且坚持了很久。也许它哪天依然会被迫中断,但是它被执行过的那一阵子,代表着你的心理世界里,为它划分出过一片区域,那是你的心理内存能为它的执行所创造的冗余。
从这个规律也不难理解,一个人能做好一件事,做成一件事,本质上就是它突然变成你体验世界里重要且值得一做的事,这不是理性的思索,而是在体验上确认的划算。这样你才能把它提升到很高的优先级水平,并且你时刻惦记着它,你压根不想搭理其他事情,这种状态保证了它的持久运行。
就拿我每天学习心理学知识,以及输出微博这件事来讲,如果我靠所谓的自律意识,肯定是无法坚持的,因为做这些事都需要消耗心理效能,但是因为它被加载到了一个最高的优先级水平,它创造的效能回流远远超过了我所消耗的部分,所以它能够一直持续运行。
单纯从写东西这件事来讲,它甚至是一件越来越不怎么费力的事情,抓住一个零星的体验,把它从闪烁的点状思维意识,连成基于经验和知识储备的网络,再进行线性输出,本身就是一场头脑风暴的满足感,它是一种创造的快乐,以及基于能力感的胜任体验,这是非常高级的反馈。
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要像我一样,通过学习,思考,文字创造来获得这种体验,重要的是敏锐地识别,那个能让自己动起来,做些什么的时刻,那是稀缺的,一旦它运作起来,就要好好为其助力,消除障碍,让它加载地比之前更久一些,久到可以变成品质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