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写作功夫在旅游之外
——学习游记写作的体会
最近一段时间,我的一部分精力用在游记写作的学习和实践上,初步学习了胡少明的《游记文讲》和郑雷明的《名人教你写游记》,在此之前也学习了有关散文写作的书籍。自己也结合出游的景点,尝试写了十余篇游记,感觉有所收获,但深知要真正写出好的游记作品来,还有很大的差距。不过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自己也发现了自己的差距所在。
写游记几乎谁人都可以,在如今自媒体爆发的时代,在写的人很多,在微信的朋友圈里,在微信公众号及其他网络平台上,时常可以看到“游记”作品,有的三五句话,有的图文兼备,还有的文字和视频搭配,形式多种多样。
但是要真正写出像样的游记来,可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要写出读者喜闻乐见、交口称赞的好游记来,更是难上加难。
通过几次的游记写作,我发现要写好游记,到景点现场的游览很重要,必须认真、仔细,用心观察,仅仅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还远远不够,还要充分启动大脑、嗅觉、味觉、触觉等多个器官联合作业才行,要真正做到手勤、脚勤,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并用,才能形成合力。
在游览时,一定要带着问题去和解决问题的心态去游览,边游边思考,看不懂弄不清,就要及时请教,问导游、问景区工作人员,问熟悉景点情况的其他游客,再不行就求助于网络或其他资源。这一点对于游记写作至关重要。有的点景点我们不可能反复去,去了就应该把想要搞清楚的问题尽量全部搞清楚。
也许有人会说,一个景点之前,我怎么提得出问题呢?这就需要我们在旅游之前做足相关的功课。要想写一个景点、景区或一次旅游的游记,在出发之前就应该做好功课。这些功课首先就是要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景点的基本情况、景点特色、景点的历史文化背景及与之相关的名人或名作等等。
其次,是游记准备写哪方面的,是写景点的风景,还是写自己游览的所见所闻所感,还是写与景点相关的历史文化故事等等。然后就有针对性收集和准备素材,对缺乏的素材、有疑问的信息、想进一步深入挖掘的题材一一记录在案,把问题带到游览现场,这样去游览时针对性强,游览的效率也就高,游记写作起来也会轻松许多。
虽然旅游景点很多信息在游览以后还可通过各种途径补充完善,但我觉得,如果没有出行前的充分准备,事后再来收集补充有时并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我在前几次的游记写作中就深刻体会到了这一点。
此外,写出好的游记,个人的知识储备也是非常重要的。这一点也正是我所欠缺的。
就拿我写所在城市几个景点的游记,事前我准备也不够,更重要的是对景点的文化历史背景了解和掌握的信息太少,所知道的一点点东西,往往也是道听途说的,不完整甚至有偏差或错误。如果不去认真核实核对,就有可能写出错误的东西来。
游记不能是流水账,这一点也很重要,但又很难做到。这就需要作者在游记写作处理好游览景点时的时间和空间关系,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表述方式。
这方面,我觉得肖复兴的方法值得推崇:游踪明晰,移步换景,就一处一处地写;定点观察,情景变化,就一时一时地写;略有㲿踪,先实后虚,就一块一块地写;暗示游踪,专写一景时,就一步一步地写。
我觉得,一篇游记也和其他文章一样,一定要给读者传递所需要的信息,读者都会喜闻乐见。这样需要游记作者用心用情,或向读者表达游览时看到景色时的心情及所思所想,或者告诉读者未才知道的历史典故或名人轶事,或你景点有什么不一样的发现等等。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游记写作也许才会水到渠成。游记写作的真功夫在旅游之外。这是我近期学习游记写作的一点体会。
(齐帆齐商学院第8期书评影评写作特训营 第 20 篇 1410字 ,累计32413字。主题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