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的白领到拉海尔的牧民
2022.9.16
259/995
周五
从海拉尔的牧民,到上海的白领,这是一个励志的故事。
从上海的白领,到海拉尔的牧民,有人会主动作这样的选择吗,这又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今天看到小满推送的一篇文章,是居住在上海的“三明治”公众号的编辑依曼写的,嗯,她书写的是第二个故事。
我先记个流水账,看了这篇文章,我有两个感受,一个打动,还有一个疑惑。
两个感受。
感受之一——好勇敢。
我看过李娟的一本书,《冬牧场》,写的是游牧生活。
特别是零下几十度的天气下的游牧生活,是极其艰苦的,自然环境太恶劣了,衣食住行方方面面都没有什么品质可言。
习惯了现代化的城市生活,再去过比较原始的游牧生活,不啻于一夜回到解放前。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啊。
在游牧生活中,现代文明也渗入很少,比如电视经常没有信号,手机也经常没有信号。
这对重度网络依赖症的城里人来说,是一种剁手般的勇敢。
感受之二——好洒脱。
30+的女性,说走就走,没有任何世俗的羁绊……
小时候特别流行粤语歌,其中有一句歌词深入我心——原谅我这一生放纵不羁爱自由。
虽然那时候对什么是放纵不羁爱自由还似懂非懂,并且这几个词汇对我来说,还都是全新的词汇。
现在看来,依曼就是放纵不羁爱自由啊,就是一种纯粹的洒脱啊。
这种洒脱,就像天上的一缕白云,轻盈又自由,想飘哪里就飘哪里。
是植根大地,还是洒脱得像一朵云?绝大多数人都选择了前面,以及仰望后者。
那个50+选择自驾游的阿姨,之所以火爆网络,不就是做到了大多数人想做又不敢做或者说做不到的吗?
其实按照传统的方式来衡量,阿姨还是走完了一大段传统路径的,比如结婚生子,并且孩子抚养长大了,也可以说人生比较重要的一部分任务完成了。
这些依曼都还没有开始,当然不能用传统作为标尺。
或许时代进步了,女性觉醒的时间点大大地提前了。
《月亮与六便士》告诉我们,没有一种所谓绝对正确的生活,有人选择满地的六便士,有人选择抬头仰望月亮。
传统的虽然是绝大多数人的选择,但并不能说传统的就是绝对正确的。
非传统的,比如像依曼这样,连身边人都难以理解的,也不一定就不正确。
人生不过短短数十年,尽情尝试,生命在于体验。
一个打动
在这篇文章中,有一点特别打动我,就是题记——朝着更适合的生活可能去,那个“可能”会自然出现。
李娟在《冬牧场》中描述过,羊群归来的时间变晚或者是人需要去寻找它们的时间变长,就意味着该搬迁了。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故事,不记得是在哪本书里看过的了,故事也记得不太真切。
好像是一只老鼠在一个满是开心果的房间里,每天都有吃不完的开心果,吃完的壳也扔在房间里。随时时间的无限拉长,壳渐多果渐少,老鼠找寻的时间越来越长。
当这个找寻的时间,或者说老鼠的耐心,到过一定的阈值后,老鼠自然就会放弃了剩余的开心果,而是会去别的地方寻找食物了。
依曼离开上海,远去海拉尔,她也是在寻找更适合的生活可能。
物质一点说,我们不停地换车子换房子换工作,其实也是一样的,都是朝着更好或者说更适合的生活可能去。
一点疑惑
依曼是以一个话剧作为结尾的,话剧的最后两句话是:
最后一个愿望被许下后,山体崩塌,海水漫溢,小镇彻底消失了。
他许的愿望是,我想变得自由。
这个结尾好沉重,并且我还没有理解其用意——依曼为什么要用这样的一个话剧的结尾来结尾,她的用意是什么——自由的代价很大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