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沛的感情电影观念

自我的精神世界

2015-03-10  本文已影响723人  龙荒

有没有尝试过专注于一件事情,完完全全地沉浸于其中,感受不到时间的流逝,甚至觉得只要自己仍然沉浸其中,就不必去管世界会如何变化。

我想起了幼时捧着作文书的我,对,作文书,就是那种装帧低劣的满分作文集锦,从翻开扉页,到合上最后一页,一动不动的坐上四五个小时,上厕所时也带着书,要大人来抢书才肯去吃饭。

其实我喜欢看的是故事,记叙类的会比抒情类和议论文更吸引我,我喜欢各种各样的故事情节,把自己代入其中,在不同的躯壳内,见神形各异的人,经历各种各样的故事。那种感觉,就像神游太虚,须臾之间阅尽人间万千事。

长大一些后,开始领略散文和诗词的雅致和韵味,越发地觉得文字的世界如此美妙。但那时我的读物极为有限,除了偶尔能从图书馆借一些书外,就指望着每三月一期的读者合订本,每次合订本到手,我都会有意识地放慢速度,吃货不会放弃一丁点的美食,而我也尽力不遗漏字里行间的美。新的合订本看完后就再把前一个季度的翻出来,然后再看更前面的,小时候能够阅读的文字很少,看书就跟穷人当家一样,都要一点点的省着来,因为没书的日子于我而言与饥饿无异。

一直以来,我都算不上是一个上进的学生,但我从未停止过阅读,常年累月的,每个月至少会读四五本书,自从我捧起书的那一刻起,我就知晓终我一生都将有书本相伴,它会是我毕生的兴趣爱好、精神寄托和灵魂居所。

可是随着年岁的增长,读过的书越来越多,但书卷的墨香,却是越嗅越淡。幼时的我,读书是出自兴趣,是与生俱来的渴求与向往,我纯粹的沉浸其中,真的是做到了“别无他求”这四个字。而长大之后,在与人谈及阅读之时,出于那不可捉摸的虚荣与自得,总想脱口而出一些能叫人生出景仰之心的东西,于是在摊开的书卷之前,仔细思量起来,有多少书是因为兴趣所在,又有多少书是为了人前显摆?

如今的我,有着几个箱子都装不满的书,大多繁浩冗长,熟悉的字词组成晦涩的长句,深奥的知识与智慧蕴藏其中,但并不能被我汲取,类似《逻辑学导论》、《失控》、《逻辑哲学论》的书比比皆是,随便抽出一本,翻开第一页,读上三到五行,就能感觉到脑细胞正在大量阵亡,强打精神继续看下去,脑子就越来越像浆糊,大概是战死的细胞太多,尸体都来不及清扫吧。

还有一些大部头如《宋朝鉴赏辞典》、《民国思潮读本》、《反经》等,这些书无一不是需要静下心来读一两个月才能够啃完的,而我贪心地让这样的书堆满了寝室,细细盘点,也许我需要十年才能够把它们看完,可是扪心自问,我真的想读这些书吗,还是只是为了在他人面前故作不经意地提起,我曾经看过这样一本逼格高深莫测的书。

终于有了那么一天,我轻抚满书架不愿翻开的书,清晰地意识到:我买这些书回来,都是为了装逼的。

我并不想去读它们,甚至有些抗拒,我只是期待人们的赞叹,而非阅读的趣味,我希望在人们的眼中我是一个读过许多很厉害的书的家伙,这就是我读这些晦涩的书的动力吧,可我却因此疏远了那些喜爱的书籍,深究到底,我追求的只是一种将它们摆在书架上的成就感,而离幼时体会到的那种纯粹沉浸在书本中的精神享受,越来越远了,阅读越来越像是一项任务,而不是我心心念念的欲望和渴求。

以上是对自我背叛的抱怨和谴责,下面,我们再聊些不一样的东西。

我喜欢看九州系列的众多小说,翻来覆去地看《盗墓笔记》和《明朝那些事》,喜欢《权力的游戏》和《1984》,觉得《羊毛战记》想要表达的东西晦涩不明但是构思很赞,喜欢《百年孤独》但觉得《一桩事先张扬的谋杀案》太啰嗦,相对比而言《心是孤独的猎手》更加贴近生活,卡佛和奥康纳的短篇小说时常让我觉得当浮一大白,喜欢如闲谈一般的散文,被写吃的杂文馋出口水,看《塞拉菲尼抄本》这种脑洞大开的书会忍耐不住自己写上两段,默念古文诗词的每一处韵脚,也爱别有韵味的译诗。

对于自己喜欢看的书,可以津津乐道,会乐于分享阅读时的细微感受,不用在意它们在人们眼中的逼格高低,有趣与否才是关键,与你契合的文字才会让人沉迷,我不必在意人们谈论它们的好坏,因为它们对我的价值并不依托于人们的评论而存在。

可是回过头来,虽然这些书都能够让我内在的精神世界内得到满足,但是对我的谋生——通俗的来讲就是赚钱——毫无帮助。我得看一些诸如《暗时间》、《思考,快与慢》、《少有人走的路》之类的书来明了如何进行时间管理、如何思考、如何学习,还需要看一些《人力资源管理手册》、《组织理论》、《卓有成效的组织》之类的专业书籍来丰富我的专业知识,还需要《Web编程入门经典》和《C++程序设计》等来保证我有一条不会通往身无分文的退路。

如果我能够像猪一样被饲养到自然老死,而且有足够的资源来做我想要做的一切事情,那么毫无疑问,我会随心所欲读我爱读的,把那些读不下去的拿去垫桌腿。可是回到现实,为了生活,为了赚钱,我得看许多我不想看不喜欢看的书,这让我对挚爱的东西产生了一种背叛感。

我想起了《海上钢琴师》中的1900,他一生都未离开的那艘船即是他自我满足的精神世界,在船上的时光如此的美好和快乐,所以他从未想到过到陆地上去看一眼,直到出现了一个让他心醉的女孩,那是除却钢琴外唯一让他沉醉其中的,为此他想要尝试踏足陆地,但1900在跳板上站了许久,却把帽子丢进了水中,转身回到了船上。他对那个从未见过的世界应该也有些许向往吧,但是却依然没有踏足其上,没有任何东西阻止他,阻止他的只是他自己。

在船被炸毁之前,他对麦克斯这样说道:“天啊,你看到那些街道了吗?只是街道,就有上千条。你如何能在那里生活,你如何从那么多中间选择?一个女人,一幢房子,一小块你可以看着的称之为自己的风景的土地,还有一种死亡的方式?

那整个世界都只是重压在你身上,你甚至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是结束,是尽头。我是说,难道你从来都没害怕自己会因为想到这个就崩溃吗?甚至只是想想生活在其中,就不寒而栗吗?

我是在生在这艘船上的,我已经和这个世界擦身而过了,但是每次这里都会容纳两千人,而且还承载了人们的愿望,但是没有比船头和船尾之间,更合适的了。你演奏出了自己的快乐幸福,但那是在一架有始有终的钢琴上。那就是我所学会的生活方式。”

1900恐惧陆地上的世界,他已经习惯了自己足够快乐和满足的生活,他有音乐,也仅有音乐,是如此的简单,但也丰富到别无多求。他惧怕的是复杂的生活,诸多的选择,不可预知的未来,这些都意味着他的独处世界会一点点的被摧毁,他会被要求弹一些人们热爱的曲子,学会与人沟通,他再也不能在正式的演奏会上即兴地打乱整个乐队的节奏,他知道,如果他走下了船,他将变得不纯粹,而那个寄托着他一切的一切的世界,也将不复存在。

我也是如此,在不知不觉中,被人流裹挟着,懵懵懂懂下了船,我站在1900曾经沉默着的跳板上,看着这个一眼望不到尽头的世界,我要在这些街道中做出选择,是的,很少有人能够如1900那么纯粹,他选择了死亡,可我们还要继续在世界中生活,或是卑怯,或是懦弱,或是勇敢。

我们有着喜欢的,也有不得不接受的,但是我们可以在这个纷纷扰扰的世界里,尽可能的让自己向更加纯粹的自己靠近一些——在自我的精神世界里。

渐渐地,我很少谈论我的书籍,不展示也不夸耀,偶尔会与爱书的人讨论,我会专门抽出时间看自己喜欢的书,也每天去学习那些对增长知识有用的书,至于那些用来装逼的书,抛开想要在人前显摆的心思,偶尔抽空阅读,那些书对增长见识也是大有裨益的。

我开始写读书笔记,我看的书越来越难,笔记也写得越来越长,我把它们分享给人们,并不期待赞赏和评价,我从书中汲取了知识,心怀感激,同时觉得它们应该被更多的人看到,所以我乐于做一个传播者和解读者。有时从书中摘的句子会有同感者,则不胜欣喜;有时人们会对我说一句谢谢分享,我把这当做是最好的褒奖。

我重新体会到阅读的乐趣,不仅仅沉浸于以往所热爱的,也在那些授予我知识的书本中,我感受到了更多的乐趣,发现了更多的美感,打开了另一个世界的门——或者说,我的世界更加辽阔了。

虽然我们还生活在这个有着些许不堪的世界中,每天被各种各样并不情愿的事情困扰纠葛着,但是只要你愿意,你总能找到那么一片属于你自己的天地,一个独处的精神世界,一种能够给予你勇气,让你再次踏步前行的力量。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