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马商书房

穷查理宝典:心理学为啥不太准?

2018-12-10  本文已影响63人  老马商书房

查理·芒格纳认为,一个人要建立起真正的理性,就应该尽量多的掌握一些模型,尽可能多的去学一些不同学科的理论,这样认识世界的时候才能够不偏不倚。这期讲一下查理芒格是怎样分析具体事情的。

查理·芒格经常讲的一个特别著名的概念是“要从反面推翻自己的认知,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也就是逆向思维。查理芒格与一般热的认识是非常不一样的,一般人都喜欢去看那些伟大的企业家怎么做事,然后总结出一套经验、认知来指导自己做事。

查理·芒格是看失败的企业家是怎么失败的,然后从反面再推测出应该怎么做事。综合起来去用理论模型是非常复杂的,比如心理学,首先需要正确地认识这个学科,要对一个学科有非常整体、非常客观的认识,抓住学科的本质。

对心理学来说,查理·芒格经常批评那些所谓的学院派的心理学家,主要问题就是试图把心理学向自然科学去靠拢,想去模仿自然科学用实证研究的方式去做社会科学的研究。

比如很多心理学的理论都是来源于一些心理实验,跟自然科学一样,也是一个实验组,一个对照组,然后对比得出来一些结论。《黑天鹅》里说过现在的医学要验证一种药时通常会客观的去抽样,一般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而心理学抽样采用的是就近原则,这就导致样本不均匀,结论自然也不全面。

更重要的问题是自然科学做了一个研究之后会写一篇论文,然后把论文发到一些顶级的学术期刊上接受同行的评议,这样可能就遭受比较大的挑战,心理学也模仿这套流程把心理学的实验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出来,可问题是绝大多数的心理学实验结果一点不严谨,影响最大的100个实验被拿去重复做了一次,一多半的心理学实验的结果都没有重复出现,也就是说那些著名的实验重新做一次,结论是完全不一样的。

如果研究结果不一致的话,那心理学肯定不算严肃的学科。为什么实验结果变了呢?因为人的心理维度太多,很难把一个人的心理状态标准化。比如一个人上午的心情跟下午的心情可能是完全不一样的,对一件事的看法就可能完全变了。

而且查理芒格还在《穷查理宝典》这本书里讲了一个更根本的干扰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干扰,一个人的心理状态肯定会受到别人的影响,在实验室环境下可以控制很多变量,可是肯定做不到把现实生活中非常复杂的人际关系也带到实验室里。

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不可能割裂的,因为人是社会动物,我们无时无刻都在受别人的心理状态、情绪、观念的影响,所以大部分的心理学研究都没有考虑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结论也就没法全面地反映人类的心理特点。

查理芒格认为使用心理学结论的一个正确的姿势应该是用综合的心理学理论模型去思考现实中的问题,比如可以列一个清单,清单上写造成人类判断上出现谬误的那些心理学机制,经常就对着清单检查、自省,去思考自己对很多事情的判断,这样长期的训练才会锻炼出一个比较理性的思维能力,然后能够正确地科学地使用心理学的理论。

上一期讲过不能用单一的模型思考世界,否则就是用过于简化的模型思考复杂的世界;这一期讲的是哪怕一个学科,也不能拿一两个理论往复杂的社会问题、市场问题上硬套。尤其是在商业领域,如果做错一个决策的话,损失的是真金白银。

查理芒格认为造成人类判断失误的心理机制常见的有25个,在这25中机制中“奖励机制”、“社会认同倾向”、“剥夺性超级反应综合症”、“避免不一致性的倾向”非常普遍。

奖励机制

来源于斯金纳的心理学实验,他把鸽子、老鼠等小动物关到笼子里,笼子设计了一个按钮只要按一下就能掉下食物来,所以这些小动物偶然发现了这个规律之后就不停的去按这个开关。

他通过实验反映了一旦给了动物特别多的激励之后,它的行为就会改变,后来即便按开关不掉食物,小动物也会拼命的按开关。这个理论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经常看到,比如企业管理上经常讲“期权激励”,这背后的理论都是这个心理学的实验。

希望能通过奖励去改变人的行为方式,但是奖励如果针对的是好的行为就有一个不错的结果,可是如果奖励针对的是坏的行为,那就很麻烦了。比如有一家公司发现他们上了一个新产品,新产品比老一代的产品多方面的性能都提升了,价格也差不多,但是还是没有老产品畅销。

研究发现是激励的机制出了问题,卖老产品的销售员激励奖励都特别多,新产品虽然各方面都好,但是奖励机制不到位,所以就导致更好的产品在市场上反而打不开市场,“劣币驱逐了良币”。

社会认同机制

这种心理就是随大流的思维模式,普通人都愿意跟周围人保持一致,比如单位开会的时候,如果大家都一致同意某一个方案很好,这时候即便你心里不同意通常都不会在会上再提出来了。这种社会认同的倾向会让人放弃独立思考,它也会影响做很多判断。

权威的影响

查理芒格还特别提到一种容易造成人误判的心理机制,就是“权威的影响”,因为社会都是分阶层的,总有一些人掌握着权力,对普通人来说我们在跟这些掌握权力的人接触的过程中,他们无形之中就会对我们的潜意识造成一些影响,干扰我们的判断。

比如说二战的时候,某一个空军部队给一个空军的将军安排了新的飞行员,飞行员在开飞机的时候就特别紧张,因为将军坐在副驾驶的位置上,他心里老是琢磨如何取悦将军,所以凭感觉去做一些操作,最后飞机坠毁了。在生活之中,这种喜欢揣摩领导意思的人特别多,这其实都是权威的影响。

剥夺性超级反应综合征响

“剥夺性超级反应综合症”意思就是没抓住一个挣钱的机会,最多就是觉得有点可惜,但是没那么痛苦;如果先让你得到了一个东西,又被人拿走就痛不欲生了。比如捡了100块钱,然后又把这100块钱丢了,这时就特别难受,这也是影响我们的心理判断的一种因素。

避免不一致性的倾向

还有一种是比较常见、比较重要的就是“避免不一致性的倾向”,比如赖床、拖延等坏习惯特别难改,其实就是因为我们有一种“避免不一致性”的倾向,我们不太希望改变,因为改变就意味着我们现在要跟以前不一样了,这就造成了一种不一致。

而心理上是不喜欢这种不一致的,人之所以会有这个心理特点,还是进化带来的。远古时代,祖先的生存环境是特别恶劣的,面对复杂的环境的时候需要迅速地做出反应,这样才能提高生存概率。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原始社会是群体协作生存的,需要相互协作、集体生存,为了获得生存优势就需要保持一个人的前后一致性,如果一个人每天都变样,大家对他没法做出正确的预期。

这种压力导致人类倾向于保持一致性,所有的人在认知上都喜欢经验的东西,今天在做很多事情的时候都必须考虑到这个心理机制。比如陪审团在法庭辩论的时候需要先听被告的陈述,就是因为心理上的一致性会干扰判断,会影响法律的客观性。

以上就是查理芒格给出来的25个清单中的几个简单的,我们要把这几个理论综合起来去分析一件事。比如有一家飞机公司叫麦道公司,它研究了一种新飞机,按照美国政府的规定在出售之前必须要通过“乘客撤离测试”,看看所有的乘客在紧急撤退的情况下多久能撤出飞机的机舱。

关于测试政府还有一条特别的指示,模拟必须跟现实的情况非常贴近,所以就照着现实的样本有很多老人、孩子。测试时飞机的客舱离地面大概有20英尺高,因为撤离机舱的通道不结实,第一次测试的时候就有些老人从滑梯上滑下来,结果20多个人都受了重伤。

第一次做实验失败了,这家公司当天下午又做了第二次测试,结果又失败了,其中有一乘客终身瘫痪了。查理芒格用了很多心理学只是去分析这件事,首先是“激励机制”,麦道公司太急迫了,因为只有通过了“乘客撤离测试”才能销售新的飞机,才能挣钱,所以商业利润驱动着它去做这件事。

政府指示要做得尽可能和现实的环境接近,这就是权力对人的认知造成的偏差,麦道公司过度地遵守了政府的要求,这就反映了政府的权威占据了他们做决策的的中心位置。

整个测试的行动还有“避免不一致倾向”这种心理作用的发挥,这么无脑的计划可以在航空公司顺利地进行下去,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员工没有表示出反对意见,“避免不一致性”这个心理机制对最后的灾难性的结果是推波助澜的作用了。

上午第一次测试失败了,下午又接着做第二次测试,两次实验没有任何反思和改进,这跟“剥夺性超级反应”是有关的,飞机马上就要上市销售了,第一次的失败感觉像是到嘴上的肉飞走了,这种失败反而激发了强烈的被剥夺感。这种被剥夺感也会让人产生继续去尝试的冲动,所以麦道公司像一个输急了的赌徒,他希望狠狠的最后一局扭转乾坤,这就是认知上的偏差。

当人变得不理性的时候,其实是好多种心理机制叠加的结果,简单的去学一个心理学的理论,学一个心理学的名词,其实都不能完整的分析和解释这件事情。如果不能完整的分析,对应做出的判断就有偏差了。

其实这本《穷查理宝典》还有很多其他的点可以讲,但是很多点比较零碎,所以不适合展开作为一期话题去讲,大家可以去仔细阅读一下这本书。

(扫码关注小程序,收听更多泛商业类书籍)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