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传佛教第一章第二部分

2018-06-26  本文已影响38人  理下陌发

30。注意礼仪道德问题

31.。复杂的是人心的欲望

32。四种事业的划分:

(一)息。文武百尊(大幻化网)、金刚萨垛、不动佛等可包含在息的修法里。比如念金刚萨垛仪轨时,可观想金刚萨垛心间的白光照到所有众生的头顶,众生的业障都彻底消除,现世得到安乐、究竟解脱成就。这就是息业的修法。

(二)增。莲华生大士、黄财神、白度母、绿度母等可包含在增的修法里。观想本尊心间有黄色的光,遍照十方众生,所有众生的福报、智慧、寿命、权势、安适等各方面都是增上的。

(三)怀。作明佛母、金刚瑜伽母、益西措嘉空行母等空行母都是怀业的修法。观想这些空行母放出红色的光,观想所有众生被红光照着,消除违缘,自在摄受,吉祥圆满。特别是要好好念作明佛母心咒、金刚瑜伽母心咒、益西措嘉空行母心咒,多做会供,观想所有众生都相信因果轮回、精进学佛,都会找到正确的方向、正确的道路,从而幸福安乐、究竟解脱。

(四)诛。大威德金刚、马头金刚、八大法行、狮面空行母等所有忿怒本尊都包含在诛法里面。每一位众生都有业障,都有冤亲债主,当息、增、怀三个法都度不了的时候,或者当佛法遇到重大障碍的时候,这个时候才使用诛法,观想忿怒本尊心间蓝色光芒照耀下,业障和冤亲债主都消失了。注意一定要有三殊胜的发心,如果没有好的发心,不是为了消除修行上的障碍,那修诛法是没有什么用的,甚至只是造业而已。

33。

老师在《舍得之道》讲了十二字心法:对不起、请原谅、谢谢你、我爱你!当我们能对引起自己怒恨怨恼烦的人或事说这十二个字甚至只说“谢谢你”,情绪很容易稳定下来哦,那些只不过来提醒我们检查自己的频率问题呢。大家可以试一下,我试过啦,效果不错

34。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初心易得,始终难守。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若忘初心,幻湮迷灭。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空无一字,可知多少。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难舍此意,一如既往。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不拒本心,是谓自在。

这不是普通的一如继往,而是百炼仍要成钢的坚定,九死依旧无悔的执着。

35。网传佛教

【楞伽经的秘密——你能发现自己有错误吗?你愿意吗?】

贡绒埃萨

6:02

摘自贡绒埃萨重译并讲解的《大乘入楞伽经》,澍姥姥整理。

----------------------------------------------------------

在今天接下来的这段内容里面,其实还是跟之前的那个话一脉相承、继续往下讲的:

原文:见错误则可远离,分别、名以及外形,

自性圣者行境净。

什么意思?刚才我们讲到了有所缘就会犯错误、有错误就会很麻烦,而错误其实也是自己的心搞的鬼,“我认为、我觉得、我感觉、我发现......”等等这一切搞的鬼,如果你能够回光返照的话,连犯错都谈不上,连改正都谈不上。所以在这里就紧接着强调说,如果你能够发现错误的话,就自然可以远离、分别、名以及外形。

分别,是对种种不同存在的一种判断。你觉得什么存在,是有;你觉得什么不存在,是无;你觉得这个存在是好;你觉得这个存在是坏,等等种种的分别判断。当然也包括你给它取了种种的名,比如说,哪怕石女子连存在都不存在,但是我们却给他有一个名字叫石女之子。比如说,我们眼前的电脑、眼前的手机,是“实实在在”的存在,我们就给它取一个名字,这是我的手机、这是我的电脑。然后,依于这种种的判断,依于我们给它取的名字的异,我们就产生了对它细节性的种种相的区分。比如说,这个电脑是轻薄的还是说这个电脑是厚重的,这个手机是大型的还是这个手机是小型的等等,乃至于我们也抬眼一看,诶!有谁?那“谁”这个人是我的亲人或者这个人是我的怨敌等等。

只要你发现自己有错误、自己有攀缘、自己有执著,那你的分别、名以及外形这种种一切的妄念,种种一切的遍计执,就已经开始一点一点地远离了。这个远离,也可以理解成为是所有的一切错误,慢慢、慢慢地已经开始净化了——只要你能见到自己有错误。

换一句话,我们在群里面一直在强调观照觉知、观照觉知,要知道自己目前的现状:我的身体姿态是怎么样的,我的呼吸是怎么样的,我的言语是怎么样的,乃至于我的思维、我的念头是怎么样的。其实就是为了帮助我们训练好一个修行的基础:你能够发现。你能够发现你现在没有执著,你能够发现你现在有执著,你能够发现你现在执著一塌糊涂、很多,你能够发现你现在的执著越来越少、越来越淡、越来越轻微,乃至于你能发现你的这个执著的根源其实来自于所谓的“我的心”,一下子捅到底了!那么,种种的分别、名、外形,这一切的遍计执、依他起的执著,就开始瓦解了!

一但能够这样的话,因为诸法自性清净,因为诸法法尔就是清净的、圆满的,所以,只要你发现了错误,你的错误就开始冰消瓦解,那个自性的清净就开始展现出来。这种自性清净的展现,并不是我们造出来的,更不是我们硬修出来的,而是它本来就是这样。只不过以前因为我们的执著而导致我们发现不了,我们一直以为不干净,我们一直以为有各种各样的别的什么描述方式、别的什么表现特征,所以,我们就一直在轮回里面出不来。但是现在,我们发现错误了,我们发现攀缘了,我们发现执著了,我们也发现了“这一切都只是我自心在搞怪”,那这一个明镜上的污垢就越来就越少,明镜自然而然就可以照天照地,所以叫做“自性圣者行境净”,清净。言语上可以说“我们修得越来越好,我们修得越来越清净”,但实际上,是我们本性清净!只不过以前的脏东西太多,遮蔽得太浓厚,现在我们慢慢地把那些脏东西洗净了,把遮蔽慢慢给擦掉了,所以,本来就有的绽放着光芒的宝珠就展现出来了。

所以呢,作为一个真正的行者,如果我们要判断一个人是好行者还是修得不怎么样的行者,我们就拿这一句话可以来判断。“自性圣者行境净”靠什么来表现呢?见错误。然后呢?远离分别、名以及外形。如果我们时时刻刻都能够发现自己在犯错,时时刻刻发现自己错误的根源其实就是我这一心在搞怪,那相对来讲,你的行境、你的修行的模式就是比较清净的。如果你老发现的是别人的错误,别人怎么怎么不好,别人怎么怎么不对,那你就是在发展你的分别、发展你的命名,发展你的命名基础之上、分别基础之上所产生的种种外形的描述。你这个攀缘、你这个执著、你这个错误,就一直在继续发展。

别人对你发脾气,常常是因为他潜意识对你有幻想,给你设定了一些预期,当你不符合的时候,他就接受不了。尽管预期可能不切实际,你也不知道有这些标准,但他根本不管,于是矛盾就此产生。

反过来说,你对别人挑三拣四,往往也是这个原因。

所以,佛陀教我们“无住生心”,不要有设定,不要有框架,才能更贴近真相。

 问如何是大乘顿悟法要。师曰。汝等先歇诸缘。休息万事。善与不善世出世间一切诸法。莫记忆。莫缘念。放舍身心。令其自在。心如木石。无所辨别。心无所行。心地若空。慧日自现。如云开日出相似。但歇一切攀缘。贪嗔爱取垢净情尽。对五欲八风不动。不被见闻觉知所缚。不被诸境所惑。自然具足神通妙用。是解脱人。对一切境。心无静乱。不摄不散。透过一切声色。无有滞碍。名为道人。善恶是非俱不运用。亦不爱一法。亦不舍一法。名为大乘人。不被一切善恶空有垢净有为无为世出世间福德智慧之所拘系。名为佛慧。是非好丑是理非理诸知见情。尽不能系缚。处处自在。名为初发心菩萨。便登佛地。

想发菩提心,就往好的方面想

一一达真堪布

36。

有些人内心有疑惑:

所有的众生都利益过我,

但是也都伤害过我,

为什么只能记恩不能记仇呢?

因为记仇是害己害他,

是冤冤相报,是轮回,是痛苦,

这都是因为愚痴颠倒导致的,

所以都要放下。

对一切众生不记恨,要记恩,

知恩报恩可以积累功德和福德,

可以获得解脱、获得佛果。

只有在平等的状态下产生的心,

才是真正的知恩报恩;

要拔除一切众生痛苦,给予一切众生安乐,

这才是真正的慈悲,之前都是假的。

凡事都要往好的方面想。

一切众生往昔都做过自己的父母,

都对自己有恩,要知恩报恩,

在这个基础上,才会产生

拔除众生痛苦,给予众生安乐的意念,

这样慈无量心和悲无量心就生起来了。

但是我们现在还没有能力怎么办?

就要修持成佛。

这时利他菩提心就生起来了,

这都是有次第的,不是空中楼阁。

否则,说要利益众生,

但是根本没有这个心。

只有等慈无量心、悲无量心修出来之后,

利他菩提心才会生起来。

“我现在没有能力,所以我要成佛,

只有成佛了才能转法轮,

转法轮了才有能力,

才有真正的资格拔除众生痛苦,

给予众生安乐。”

为众生成佛的愿望,这是愿菩提心。

但不是平白无故就能成佛,

所以还要精进修持六度万行。

这个决心叫行菩提心,

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都属于利他菩提心,

这样菩提心就生起来了。

六度波罗密多的次第

“众生无边誓愿度,法门无量誓愿学。”

作为大乘修行者,我们要学的东西非常多,

要做的事情也非常多,

但是都集中在六波罗蜜多里。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这六个波罗蜜多中的每一个波罗蜜

都学好了、修好了,

浩如烟海般的菩萨学处就都能圆满。

这六度波罗蜜都是圆满资粮最殊胜的方法。

布施波罗蜜多、持戒波罗蜜多、

忍辱波罗蜜多、精进波罗蜜多、

禅定波罗蜜多属于福德资粮,

智慧波罗蜜多是智慧资粮。

通过六波罗蜜多,就能圆满这两种资粮。

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圆满了,

我们的自性、佛性自然就会显现。

六度波罗蜜也是有次第的,

按次第来修才能成就。

布施主要是对治贪心,要有施舍心,

舍掉对身体与受用、对善法的贪着。

不能贪着于自己的身体与受用,

也不能贪着于自己所积累的善法。

若是对这些没有贪念,就是布施。

持戒主要是心里清净。

如果在表面上受了很多戒,

但是心里没有变清净,持戒还是不会圆满。

要想心里清净,首先就要舍下,

舍掉对身体、对受用,

对自己所积累的善业的贪着与贪念,

这样心里才会清净。

忍辱是在一切逆境当中,

心专注、不动、不散乱。

不管是在生活中、工作中,

还是在修行的过程中,

遇到了坎坷、磨难、逆境,

心没有随着动,

没有生起嗔恨心等烦恼,

能够保持稳定,这就是忍辱。

这也是和前面的戒律有关系。

心里清净了,才不会动摇;

若是心里不清净的话,仍然会动摇,

再怎么压制也压不住,自然就会动。

禅定是在一切善缘当中,

心专注、不动、不散乱,

也可以说是自在了。

自己要思维一种善法,观想一种善缘,

让心怎么想它就怎么想,

让心怎么定它就怎么定,因为心自在了,

不散乱了,不随便动了,这就是禅定。

禅定和前面讲的忍辱也有关系,

若是你的心没有在逆境当中磨练过,

若是不能经过这些考验,

心无法能到自在,也无法让它不散乱。

首先要在逆境中磨练这颗心,

要去超越逆境,

遇到再大的逆境、再大的违缘障碍,

心也能够如如不动,

禅定的功夫自然就能圆满。

要不然的话很难。

没有超越,心怎么能得到自在?

如果心不自在,怎么能不散乱?

怎么能达到如如不动呢?

然后是智慧度。

不管是属于世俗谛的法,

还是属于胜义谛的法,都在掌握之中,

都是了了分明,一点都不迷惑,

这就是智慧。

不管从相上还是从体上,都很明了。

相上的这些缘起法也了了分明,

体上的事实、真相也了了分明。

对诸法了了分明,这就是智慧,

这种智慧是从禅定中产生的。

如如不动就是了了分明,

了了分明就是如如不动;

如如不动当下即是了了分明,

了了分明当下即是如如不动。

不动而动,动而不动,

这些都是究竟的、圆满的。

这都是佛菩萨的境界,

现在我们一对照,

自己的境界与这些境界相比

是天与地的差别,很难达到。

但是佛法不可思议,

上师三宝的加持不可思议,

有信心、有决心,

很快就能成就那种境界。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都是一步步修来的,需要一点一滴地修。

通过这样修炼,我们也能达到那种境界。

不要觉得太难了,然后就泄气了。

要有信心,要有决心,

但是心里也不要太着急。

想开悟、想证悟啊,然后自己去研究

空性、无我这些高深的法,不要这样。

你就稳稳当当地去修加行,相续成熟了,

因缘具足了,立即就会成就。

六波罗蜜多,每一个根都在四外加行里。

若是没有无常、轮回、因果这些基础,

无法能够成就。

王言。

37。

大师。何者如来四念处。

答言

大王。沙门瞿昙四念处者。

一者身念处。

二者受念处。

三者心念处。

四者法念处。

大王当知。沙门瞿昙身念处者。谓

观内身 外身 内外身。于此身中作二种观。

一者 不净观。

二者 净观。

不净观者。观身不净 秽恶充满 诳诸凡夫故。

净观者。作是思惟。我今因此不净身故。得净佛身。得净法身 净功德身。一切众生所乐见身。

作是观已。能净二行。

一者 无常。

二者 常。

云何无常。

观身无常 毕定当死。如是观已。不为身故造诸恶业邪命自活。

当为此身修三坚法。

一修 身坚。

二修 命坚。

三修 财坚。

如是观已。远离一切身口意曲。行正直心。

云何为常。

观无常已。得于常身。

因无常故。得功德身。

因无常故。不断佛种 法种 僧种。

何以故。修身念处。观察一切众生之身。毕竟成就诸佛法身。

以有法身故。作是观故。得平等心无分别心。不起诸漏。所谓 欲漏 有漏 无明漏。不见有我及我所。住如实际成一切智。

是名身念处。

大王当知。沙门瞿昙受念处者。谓

观内受 外受 内外受。

于是受中。作二种观。谓常 无常。

起慈悲心观诸众生。

若受乐时 生于贪心。

若受苦时 生于嗔心。

若受不苦不乐受时 生于痴心。

作是思惟。有受皆苦。

毕竟乐者。断一切受。即是常乐。

随所受生。常生一切慈心悲心。

若自若他 受乐受时。远离染心 生于慈心。

若受苦时。观三恶道。远离嗔心。生于悲心。

若受不苦不乐受时。离无明心。生于舍心。

观一切受无常 苦 无我。

见受乐者。即知是苦。

见受苦者。如痈 如疮。

见受不苦不乐受者。是不寂静。

观于乐受。即知无常。

观于苦受。即知是空。

观不苦不乐受。即知无我。

如是观者。名受念处。

大王当知。沙门瞿昙心念处者。谓

观内心 外心 内外心。

于是心中。作二种观。谓常 无常。

常观者。

观于自身菩提之性。不忘不失。正念不乱。

如是观心。又观所发菩提之心。

是心性者。生已即灭。念念不住。不在内入。不在外入。不在内外入。不在阴中。不在界中。

作是思惟。如是心缘。为异不异。

若心异缘。则一时中有于二心。

若心即缘。不应复能观于自心。亦如指端不能自触。心亦如是。

作是观已。见心无住无常变异。

即知是心。非从缘生。非不缘生。非常非断。非内非外。非有非无。

菩提之心。亦复如是。

是心非色。不可睹见。如幻如化无所挂碍。

自观心已。观诸一切众生心性。

如自心性。如自心相。一切众生心性心相亦复如是。

知自心空。一切众生心空亦尔。

观自心平等。观诸众生心性平等亦复如是。

是名心念处。

大王当知。沙门瞿昙法念处者。谓

观内法 外法 内外法。

于是法中作二种观。谓常 无常。

常以佛眼见一切法。至坐道场未曾中失。

观诸法时。不见一法。乃至一切微细诸相。

离 空 无相 无愿 无作 无生 无灭 无物。

不见一切法乃至微细相。不入十二缘者。

见法非法。无非是法。

云何为法。谓

无我 无众生 无寿命 无人。

是名为法。

云何非法。谓

我见 众生见 命见 人见 断见 常见 有见 无见。

是名非法。

沙门瞿昙。观一切法是法非法。何以故。

观空无相无愿。

是名一切法是法。

我慢憍慢。我及我所。摄取诸见。

是名一切法非法。

作如是观诸法性已。不见有法非菩提因非出道因。悉是出法。若不如是求诸法者。是名灭法。

出者从缘。灭者从缘。

如是观时。观于三行。所谓恶行 善行 不动行。

于三行中。常行福行。行十善法。为净三业。

净身业者。为求诸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他不能害故。

净口业者。有所说法众生乐闻故。

净心业者。于诸众生其心平等。常入禅定故。

如是方便观法念处。离诸一切障菩提垢。

不着常见。不着断见。行中道见。

如是中道。世间智慧所不能见。不可宣说。不可显示。

无有相貌。无色无处 无取无舍。清净寂静。

不可眼见。乃至不可触。亦无至处。

不在世间。不出世间。不可宣说。

非多非少。非常非断。非相非非相。非觉非非觉。

非虚非实。非此非彼。非有非无。非有为非无为。非行非非行。非生非死。非涅槃非作法。

是名中道。

不以肉眼 天眼 慧眼 观法念处。何以故。如是三眼。无相貌故。

是故观法以法眼观。而心不着不失诸法。

是名法念处。

大王当知。修四念处。得四种离法。

观身不净 出离净倒。

观受是苦 出离乐倒。

观心无常 出离常倒。

观法无我 出离我倒。

又观身念处离于揣食。

观受念处离于触食。

观心念处离于识食。

观法念处离于思食。

大王当知。沙门瞿昙。毕竟成就如是念处。是故我言。无有过失。

38。

1、有没有人想过:自己“活不怎么累,收入也不错(或者说的很客气:还过得去)”的这种要求,说明了什么呢?

2、有没有人想过:自己凭什么拿人家钱财呢?

3、有没有人想过:站在上级、老板的角度,哪怕他刻薄、贪婪、盘剥,他给了你钱,要求给他干活甚至卖命,不行吗?不对吗?

4、有没有人想过:自己的种种要求和抱怨,可曾反思过“这都只是自我所谓正义的伸张”?

作为一个学佛人,在自己尚不能自己自由做主的前提下,能不能借机而修自他平等以及自他交换菩提心呢?就算不说这么高的要求,能不能借机而增进对轮回性苦的认知而更增添清净的出离之心呢?

40。

我觉得你根本没有明白布施的含义,你所谓的布施,不过是索取的代名字。

你理解的布施为得,因为那不过是你用一种名为布施的方式去换取一些自己想得到的东西。是工具。

我理解的布施为舍,舍什么?舍掉一切。包括对于这个世间万物所有的贪著,包括自身存在的恶劣习气。

所以有舍才会有得。

当你舍掉了财物换来了对于别人的帮助,这就是不增不减。这就是有舍有得。

当你舍掉了自身的恶劣习气,换来了自身的平静与祥和,这就是不增不减,这就是有舍有得。

当你舍掉了对于这个世间万物所有的成见,换来了新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这就是包容和智慧。这就是恕与慧,这就是不增不减,这就是舍一得万报。

这便是我想说的。

41。

题主啊,什么是真正的布施?布施是佛教的词汇,是指菩萨的行为。菩萨没有七情六欲,既不缺爱,也从不觉得吃亏。咱们凡人,就用凡人的话来说吧。今天我们聊一下“舍得”。

有人说,“舍得”的意思是有“舍”才有“得”。这话很睿智,因为能量的守恒与转移是普遍规律,All money go my home 纯属娱乐,否则别人还怎么活。关键是,要得到,需要舍去什么?

不管从物质上给予他人补贴,还是心理上给予他人安慰,舍掉的都只是私心。比如,捐款给需要帮助的人,舍掉的不仅是金钱的使用权,还有内心对金钱的牵挂。其实到最后钱都会回来的,只不过,如果突破不了这份牵挂,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这种滋味,就是你所说的“吃亏感”。带着它,无论做什么都不会舒坦,就像背着个沙袋跑步一样,总也不自在。

42。

所谓缺爱,其实是渴望自身被认同。这也许跟题主的成长环境有关,也跟习气有关。以我之见,你不是缺东西,而是背负了不应有的东西,比如颜面,比如名声,比如他人的看法。不必强迫自己去“布施”,随性一点不是更好么?活得轻松些,不要背太多包袱,压力都是纠结来的。

我们自己没有的,也给不了别人。比如宽容,比如慷慨。改变自己与改变环境,总是同步发生

帮不上忙你还帮什么,纵然你会难过,那就别帮了。你想图个积德?做好自己就好了。

如果付出了没有得到回报,比如说,你对别人好,别人不领情。得到两点1.他不需要或者是不在意你。2.你不是那种只知道对别人好而没别的想法的人。

那么放手就够了。

不要被别的条件下的情况所迷惑,“别的条件下的情况”是指:1.你可能看到他欣然的接受并不好意思的接受了其他人对他的好。2.他有时也对你好。条件可能是,“对人不对事”和“他随意示好”

但没准从他的角度出发就是决定要远离你。可能是因为伤害过他或者他不喜欢你。

无论怎样,坚决的以冷漠相还。

不知道我理解的对不对,毕竟你这问题没有多少字了

43。

这题如果不挂佛教标签,挂个人情世故、做人做事,教养素质的标签,咱们可以把这帮出家人从头骂到尾,不懂事儿啊、占便宜卖乖啊、恶性装逼犯啊、会不会做人啊、懂不懂人事儿啊……诸如此类可以骂他三天三夜。而且都不带重样儿的。

但是既然这道题的标签是佛教,我们就站在一个接受佛陀的教育的修行人的角度来说这个问题。

佛法的道理,区别于世间的道理。

世间的道理终归有个对错,你这么做好,你那么做不好……

而佛教的道理只有一个。随业受报。也叫因果不虚。

我们面对每一个问题的时候,首先,他是过去因由的果报现前,同时,也是未来某个果报的因。

有什么样子的业因,就会有什么样子的果报。你造清净的因,就会有清净的果。

面对每一个境遇的时候,我会怎么想,怎么起心动念……

和尚的做法从人情世故来说,挺差劲的,面对这个情境,我会如何起心动念呢?

1、这和尚特么的傻×,白吃枣还嫌核儿大,老娘下次不伺候了!——这是A

2、可能我确实做的不够周全,下次我努力学习改正——这是B

3、我操!你丫傻逼!……不对!是我的错,我不该骂街——这是C

4、南无阿弥陀佛!——这是D。

四种心行,就是四种业因,决定了四种果报。

A,落入贪嗔痴徒增嗔心,火烧功德林

B,以后学会世间人情,办事更靠谱

C,降伏嗔心,既往前进

D,督摄六根,净念相继。

A是世间愚痴凡夫;B是世间聪明凡夫;C是出世间法修持行者;D是菩萨。

如果热心的目的不是为了别人夸,那么他爱夸不夸

如果办事的目的不是为了娱乐自己和他人,你管他说啥

老百姓说,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耶稣说,左手做的好事不要叫右手知道。

师叔说,凡事我必尽心,成功不必在我。

佛说,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

解脱,不是给自己和他人找个说法。他有起心动念是他不对,就着他的错你继续起心动念你也跟着往里栽。

他怎么惹你了其实不重要,他惹了你之后你什么样,这才是佛法……

世间人总要讲个道理,论个对错,但是你也可以不把它当做世间事去对待……

所以给一个皆大欢喜的结果更重要么?!我更觉得看守好当下的心行才是第一!

断除贪嗔痴,怎么做都对,远离也对,举报也对,追索也对……

落入贪嗔痴,怎么做都不对,哪怕让自己看起来更像圣母玛利亚……

所以有个叫法嘉宗智的家伙总说——明白修行到底修什么,远比修行本身重要得多……

尔时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若菩萨心净,则佛土净者,我世尊本为菩萨时,意岂不净,而是佛土不净若此?”

  佛知其念,即告之言:“于意云何?日月岂不净耶?而盲者不见。”

  对曰:“不也,世尊!是盲者过,非日月咎。”

  “舍利弗!众生罪故,不见如来佛土严净,非如来咎;舍利弗!我此土净,而汝不见。”

  尔时螺髻梵王语舍利弗:“勿作是意,谓此佛土以为不净。所以者何?我见释迦牟尼佛土清净,譬如自在天宫。”

  舍利弗言:“我见此土丘陵坑坎、荆蕀沙砾、土石诸山、秽恶充满。”

  螺髻梵王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见此土为不净耳!舍利弗!菩萨于一切众生,悉皆平等,深心清净,依佛智慧,则能见此佛土清净。”

大正藏第 14 册 No. 0475 维摩诘所说经

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敢问净土在哪儿?你猜……

44。

经中每说,知四谛即是声闻慧。四谛的内容:苦是有情身心上的生老病死等缺陷。集是造成身心无边痛苦的因缘,也即是招致生死苦果的力量。灭是离去烦恼业因,不起生死苦果的寂灭性。道即导致有情从杂染烦恼、重重痛苦、生死深渊中,转向清净解脱、寂静涅槃的路径。这四谛法门,可谓是沈沦与超出的二重因果观,其重点在于有情的身心。知四谛,就是知有情生死与解脱的因果,并非离却有情身心,而去审察天文或地理。以四谛为观境的观慧,又可分为二方面:一是对四谛事相的了知,即法住智;一是对四谛理性的悟证,即涅槃智。事相与理性的谛观,法住智与涅槃智的证得,为三乘共慧应有的内容。佛经中,除四谛之外,又说到缘起。约生命的起灭现象,缘起分十二支,从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是流转门。是四谛中的苦集二谛。从无明灭到老死灭,是还灭门,是四谛中的灭道二谛。四谛与十二缘起,说明的方式虽有不同,而所说的意义无多大差别。二乘人发厌离心,求了生死、证涅槃,便是依此四谛或十二缘起的观门去修学。所以在小乘教典里,都特别偏重这点。如『成实论』,即依四谛次第开章;南方传来的『解脱道论』,说到慧学,也先以了知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生死果报,种种世间事相入手,然后谈到悟证无常无我之寂灭法性。——印顺导师《学佛三要》

45。

云何法门。谓了无明诸有为法。悟智见等诸无为法。应遍清净证入一切有为无为无戏论智。非数入数 非数住数。

随顺如是非数法故。证入无为清净法门。获得遍持光明智慧。摄受诸法令不失坏。能以觉慧方便善巧。广为众生演说诸法。

无边庄严。此是诸菩萨等入陀罗尼门。由是门故。出生广大差别觉慧。及能发起演诸法义善巧之智。

46。

拟玄黄之覆载,扬明并以表微;文彪日丙而备体,独澄见以入神者,圣人也。

禀高亮之纯粹,抗峻标以邈俗,虚灵机以如愚,不贰过而谄黩者,贤人也。

居寂寞之无为,蹈修直而执平者,道人也。

尽烝尝於存亡,保发肤以扬名者,孝人也。

垂恻隐於有生,恒恕己以接物者,仁人也。

端身命以徇国,经险难而一节者,忠人也。

觌微理於难觉,料倚伏於将来者,明人也。

量理乱以卷舒,审去就以保身者,智人也。

顺通塞而一情,任性命而不滞者,达人也。

不枉尺以直寻,不降辱以苟合者,雅人也。

据体度以动静,每清详而无悔者,重人也。

体冰霜之粹素,不染洁於势利者,清人也。

笃始终於寒暑,虽危亡而不猜者,义人也。

守一言於久要,历衰而不渝者,信人也。

摛锐藻以立言,辞炳蔚而清允者,文人也。

奋果毅之壮烈,骋干戈以静难者,武人也。

甄《坟》《索》之渊奥,该前言以穷理者,儒人也。

锐乃心於精义,吝寸阴以进德者,益人也。

识多藏之厚亡,临禄利而如遗者,廉人也。

不改操於得失,不倾志於可欲者,贞人也。

恤急难而忘劳,以忧人为己任者,笃人也。

洁皎分以守终,不逊避而苟免者,节人也。

飞清机之英丽,言约畅而判滞者,辩人也。

每居卑而推功,虽处泰而滋恭者,谦人也。

崇敦睦於九族,必居正以赴理者,顺人也。

临凝结而能断,操绳墨而无私者,干人也。

拔朱紫於中构,剖犹豫以允当者,理人也。

步七曜之盈缩,推兴亡之道度者,术人也。

赴白刃而忘生,格兕虎於林谷者,勇人也。

整威容以肃众,仗法度而无二者,严人也。

创机巧以济用,总音数而并精者,艺人也。

凌强御而无惮,虽险逼而不沮者,黠人也。

执匪懈於夙夜,忘劳瘁於深峻者,勤人也。

蒙谤读言而晏如,不慑惧於可畏者,劲人也。

闻荣誉而不欢,遭忧难而不变者,审人也。

知事可而必行,不犹豫於群疑者,果人也。

循绳墨以进止,不乾没於侥幸者,谨人也。

奉礼度以战兢,及亲属而无尤者,良人也。

履道素而无欲,时虽移而不变者,朴人也。

凡此诸行,了无一然,而不跻善人之迹者,下人也。

47。

翻译的时候,把“那个玩意儿”翻译成了空……

后来人们就根据这个空字儿,入了各种二边见和断灭见。

没用啊,没意义啊……这样的观点也开始泛滥。

楞严经对于“空”,在阿难的偈子里用的原形,没有翻译。叫舜若多性。

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

如果原题换成原来的形态——万物皆具舜若多性,

您还会问出来什么是有意义的么?

这道题的关隘不是在于解释空性有没有意义,

而是到底什么才是空性……

不实修实证,只有说空话和放空炮,不可能证空性。

48。

复次舍利子。菩萨发如是心。痛哉世间一切众生。不能如理调伏心意。违背阿阇梨所有教诲。彼人不得阿阇梨财。何者名为阿阇梨财。所谓信财戒财闻财舍财慧财惭财愧财。如是七法名阿阇梨财。由其不得如是财故。当受贫苦逼恼其心。智者应当善调伏心。随顺阿阇梨所有教诲。习行布施作诸善行。何以故。若能善调伏心。随顺教诲。修布施行。彼人即得阿阇梨财此复何名阿阇梨财。谓得菩萨藏正法。普摄一切菩萨胜行善调伏法。如是知已。当于菩萨藏正法。勤求修习广为他人宣布演说。若能安住菩萨藏者。即得毕竟断除贫苦。趣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发心已。即能随顺阿阇梨教。行布施等。厌此不真实身。悕取坚固真实之身。亲近承事诸阿阇梨。随诸所作。总略乃至给奉水瓶。舍利子。此是菩萨第十发心。

49。

一,藏传佛教是佛教的一部分。那么无论修法、本尊、仪轨如何,都不能偏离佛教的主旨,不能偏离四法印,不能偏离苦集灭道,不能偏离六度万行,不能偏离般若波罗蜜。

二,密宗的一切修法,无论哪一部,哪位本尊,在一套完整的仪轨上,第一部分一定是皈依。皈依的内容

诸佛正法贤圣三宝尊 从今直至菩提永皈依

我以所修施等诸资粮 为利有情故愿大觉成

一般是这么四句。这四句分开解读。

诸佛正法贤圣三宝尊,这是指的皈依三宝的佛法僧。这里的僧按照大乘佛法尤其是金刚乘的教理,解读成贤圣,不仅出家人包括在家人,只要成就都算僧宝。

第二句是皈依。一直到无上正等正觉直到圆满成佛,永远皈依三宝。很多人觉得三皈依是学佛第一步,其实恰恰错误,三皈依统领学佛的全部法门和次第。只要没成佛,都没有圆满三皈依。圆满三皈依的过程,也正是圆满成佛的过程。

第三句第三句是讲修行的目的,我修资粮,福德智慧二资粮。佛两足尊。不是两只脚丫子尊贵,而是两种资粮圆满具足,无上尊荣。一个是福德,一个是智慧。第四句讲为了利益有情,为了普度众生,我发愿成佛。

三,前两条连在一起看,无论哪位本尊,无论什么金刚什么佛母,修行的目的一定是为了利益众生,为了饶益有情,为了离苦得乐,为了福德和智慧的圆满。而不是说为了一己私欲,为了自己有钱,为了自己有势……

四,很多汉人在解读藏传密法,或者翻译藏传密法的时候,都落入了某个一种文字情结。看着某一个字或者某个词特顺眼,然后就无限放大其中的意思。密宗有四种悉地法,息增怀诛。息是息灾,增是增益,怀是怀爱,诛是伏诛。其中被误读最多的就是这个怀和诛。认为诛是诛杀。是杀人的伎俩,在家修个法念个咒子那边儿就死人。诛是伏诛无明,伏诛贪嗔痴。诛的对象只能是自己!不能是别人!除了自己的贪嗔痴以外,不可以任何众生或有情无情为对境!怀的意思是怀柔,怀摄,调柔。有两层含义,一个是摄受,一个是使得自在。如同菩萨度化众生,分两步走,第一步让终生听话,刚强的内心先柔软下来,然后再得到佛法的真实利益。

但是很多人在这里把怀解释为怀爱。这俩字儿连到一起,让人想到,温暖的胸怀,甜蜜的爱情。这真的是违背了佛法的初衷啊!!!佛连自己的老婆都不要了,他可能弄个法门让你光招异性缘么?!

五,成就四法息增怀诛的前提,是本尊相应。这里的本尊不是说修某一尊菩萨的有形有相的本尊。这里涉及到圆满次第的内容。不多讲。只说一个结论,不是念念仪轨和咒子就能有用的。

六、事业法的目的是饶益有情,不是专利私欲。我对把作明佛母解读为藏传红娘,深恶痛绝,我去年买了个登山包!超耐磨!至于把仪轨的内容公布出来,是否得到阿阇黎授记许可,是否具有这样广传密法的资格,自己的功德是否能与之相应,这都不好说。而且更离谱的,你连本尊的样子都弄错了……作明佛母什么时候出现过黄脸的?黄脸红身绿裙子……打扮的跟红绿灯似的要去指挥交通么?!

七,随业受报,境随心转,因果不虚,这是佛教的永恒真理。自己放下贪嗔痴,人缘一定增上。自己少一点两舌恶口绮语妄语,肯定招人喜欢。在家念念咒子出了门嚼舌头骂大街抠门鸡贼然后真爱降临?!打死我也不信!说到底有功夫鼓捣这些装神弄鬼的东西,真不如好好修修三皈五戒十善业。

八,有一个老厨神对弟子说,如果你真心想学做菜,如果做菜手艺本身不错的,要是能善用鸡精,那么菜式的味道会更出众。旁边一个擦地的听见了鸡精俩字。他忽略了真心想学做菜,忽略了人家说的做菜手艺的前提,就听见了鸡精两个字。开始发愿——我要把鸡精当饭吃。更要命的,他不懂老厨神所谓的鸡精是什么,也不指望弄明白,就开始和公鸡蛋蛋过不去……

树叶儿过河——全凭得一股子浪劲儿啊!

49。

【(学生:师父是不是别人修三年也能成就啊?)

从我们所讲过的故事当中可以看到,这些大成就者,有十二年成就的,有七年成就的,有三年成就的,也有更快成就的。

因此,我们就能明白,自己能够多久证得成就,这并没有一定!关键要看:

1、自己是否得到了真正的修行法门,比如说灌顶和窍诀;

2、自己是否真正地明白了这个法门的修行方法和次第,或者说窍门;

3、自己是否精进努力地如法去修了。

只要这三个条件都很好地满足了,自然就能够在数月-数年之间证得成就!至少,也能够在此生命终之时,得到解脱。

(学生:这些法门是密法吧?)

是的。从这些故事中看来,全部都是密法的范畴。

所以说,大家寻找和自己相宜的善知识非常重要!接着,就要从这善知识处,求得能够解脱的法门,并且要解决完所有可能的疑问;最后,就要如法实修了。

而这种实修,并不单指住山、闭关,而是符合法本、法义要求地将法义,贯穿在自己的日常生活当中!这才是真正的修!

比如说,道嘎日巴照常提篮乞食,但却完全不同以往,而是在实修!

(学生:这个实修和以往有什么区别呢)

以往只是提篮乞食,以求饱腹存活。

而学法之后的提篮乞食,则是不断在尝试着将明觉和法界的无二性进行锤炼,也就是在实修解脱之道!

因此,学法前后,截然不同。

(学生:老师,我听说:形而上的道体自然呈现的时候,呼吸会停止,是这样吗?)

不!不!当一个人的禅定功夫达到较深水平的时候,哪怕道体还在十万八千里外,呼吸都可能会微细、甚至暂停的!

呼吸暂停,和解脱没有直接关系的!

只是禅定功夫较好的标志而已。

(学生:当一个念头或情绪升起的时候,是妄念.当这个念头没有了,当下的安静其实还是一种妄念,所以有和没有都是妄念,但是心的明觉照了动与静的转换,是相对与妄念的恒常.但从体性上讲,明觉也因妄念而有,是相对的存在,也没有自性,所以心与心所皆是空性,或者说:空性中生起心与心所. 请老师批改!)

说的不错啊!掌声鼓励!

(学生:师父,如来藏性就是佛所说的“真心”或者“自性”吗?)

本来的用意是这样的!可是,很多人会将之理解成为一个实存的东西!会理解成这样“如来藏这个存在,就是我之所以存在的理由”、“我掌握了如来藏,就是成就了”,等等,这都属于对于真实的执著,需要警惕。

(学生:对于心的寻找,大多数人都会向外寻找,但那不可能找到,因为它绝不会是一个可以被感知的外物,可以寻找并可以察知的就是"心"了.如果你要寻找它的所在,那他也不能离开外物(观察对象)独立存在,当你寻找时它就在寻找里,当你观察时,它就在你的观察境里,它和外境是非一非异的,说它与外界非一,是因为各有各的作用,说它非异,是因为体性统一,就好像镜中之像. 请老师批改!)

呵呵,这一段就有些勉强了!前面几句既然都说了不再外面,但后面又说了就在观察境里,这就矛盾啦。

这里的非一非异的结论,倒是对的。只不过理由又有些牵强了。

别着急啊。

(学生:如果说心与心所非异,那它一定是同体的,那不就是在它里面吗?或者说:外境在心里面.)

非异,并不是说是同一个!因为紧接着还说了非一呢!千万别忘啦!非一非异这四个字,是完完全全连在一起的呢!

(学生:虽然说:"镜中像的比喻是说:"像在镜中,但同时镜不也在像中吗?离像则镜无显!)

比喻有比喻的用处!比喻不能乱用。镜中像的比喻,仅仅只是为了引导众生从外向内,而不是要将众生从内引向外!

(学生:当众生在外时,就要引导向内,当众生到内时就引导向外,最后到达不内不外的中道.不一不异是中道的描素.)

从外向内是对的!从内再向外就不对了!中道的不内不外,不是这样的呢!为什么?

因为只要能从外向内,从内就可以解脱了啊!何必又要从内向外呢?!

(学生:小乘的解脱不是住空吗?这不是住内吗?)

小乘的住空,八地菩萨的住涅槃,并不是简单的住内的意思啊!

他们是在解脱的路途之中,见到了一丝风光,却误会了风光,这个时候,他们所需要的,是明辨更深层次的真实,而这种真实,仍然是继续向内追求的呢!他们的回小向大,是进一步向内去追,而不是向外呢!

(学生:师父,我说的向内,并非是认外物为实有,是不能否认它的存在,如果否认外景的存在,那佛的度生事业还有什么意义呢?)

你的意思我能明白。只是,“坐空花道场,做水月佛事”,其中的意思,还需要我们好好地去思悟呢!

(学生:请师父开示!)

我们在讲自性净土的时候曾经提到过,度尽众生,实际上是度尽自性众生!

什么是自性众生呢?就是自己对于众生的执著念头!一旦自己没有了丝毫执著念头,那就是众生度尽!那就是利他圆满!加上也没有对于自己的执著而自利圆满,可不就是成就了么!

因此说,我们要坐道场、度众生,外相上看来,的确是辛辛苦苦地上殿做早晚课、应众生的请求而做各种佛事,但实际上,真正的修行,却是逐渐减少自己的我执、他执呢!

要不然,释迦老子也不应该成佛了,因为我们都还没有被度脱呢!

要不然,那些真正住山专修的人,也不应当能够成就了!因为,他到底度了几个众生啊?!

因此,一切的菩提心、一切的菩萨行、一切的解脱,都说的是内心的解脱啊!

(学生:老师是不是这样,认为有我有众生自然不能解脱,但认为无我无众生,却不一定会舍弃众生.就好比我去拍电影,我肯定不会认为电影中的我与其他角色真实存在,所以我不会产生真实的痛苦,但我也不会因为自他的无实性,不按角色的要求作反应.出于悲心,自己的目的就是要让其他的角色了解到这是一场戏,真实的你并非是戏中的角色! 请老师批改!)

是的是的!

是这样的啊!

(学生:善分别诸法性相,于第一义而不动!这就是不一不异的真相啊!)

然也然也!哈哈

(学生:师父的观察很细微啊!我自认为很圆满的道理,师父立刻发现了我的执着,立刻破除,把我拉回正道,脱离险路,有此良师,成佛何难!)

禅宗的案例当中,有时候会让行者闷头大睡,不允许继续参,更不允许口述所悟,就是这种情况!

越是想进一步扩大战果的时候,越要谨慎,否则就会有一丝丝的慢魔抬头!呵呵,慢魔这个字眼有些恐怖了。傲慢心吧。

(学生:怎样才能放下杂念。)

知道它是杂念的时候,就已经放下了!可是,紧接着,就有被自己捡起来了!为什么?因为自己还想“打消他”!呵呵

(学生:老师,如果念观音名号,病痛消除,到底是菩萨度的还是自度的呢?如果能自度为什么要念观音名号呢)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这是一般的说法,也就是自力+外力共同的作用。

如果要继续往深说,你念的观音是自己,念观音的还是自己,自己和观音本来就不是两个啊!

可是,如果不假外缘,又何来自己解脱呢!因为,一开始的时候,自己执著很重啊!执著自己是凡夫,观音是圣者啊!

(学生:师父,什么是坚固妄想?)

令自己的某个妄想之念头不断地坚固下去,就会产生相当的力量,从而会带来自己身心的相应改变;甚至还会引发周围人的一系列改变!

这就是妄想的力量!坚固妄想的力量!也就是凡夫业力的表现形式之一!

比如说,癔病的假孕症,不但自己有怀孕的系列表现,别人也能看到她的相应表现!

比如说希特勒的控制之想,他能够具有相当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就是因为不但他自己相信了自己,而且也有很多别人相信了他!

(学生:师父,一瓶茅台耽误我回来听法)

茅台真妙味,可比于甘露,

将爱茅台心,换做求露意,

得正法甘露,享解脱大乐,

此乃真茅台,无上之味觉!

(学生:师父,有什么好方法增大胆量吗?)

修白骨观,逛八宝山,

处可怖地,除胆怯心。

这个说来话长了,简单地说,自己的感觉很最不靠谱的!你可以这么想:如果现在就在你的身边出现一个和她长的一模一样的人,你还会想要强烈地得到她吗?

你认真地想一想,你到底想要得到什么

我最后要说的是,人生需要放下很多东西,如果你不能放下,你至少可以选择不去追求有些东西!我说的这些也许对你起不了什么作用。你至少每天都要认真观察自己的行为和想法!最后祝你色身康泰,心静心净!

50。今世魔咒厉害,你被咒住了!

佛弟子如果没点老本的话,这辈子初学佛的,多半会被魔咒摄去的。。。

背诵下面这段佛经,每天忆念6遍以上,可有效化解毒咒: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具足十法心意广大。何者为十。

一者我当修行一切诸波罗蜜故发增广心。

二者我当成熟一切佛法故发增广心。

三者我当教化一切众生故发增广心。

四者我当坐于道场。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等觉已当转法轮。若梵若天一切世间所不能转故发增广心。

五者我当利益一切众生。于无量无边世界发增广心。

六者我当造作智慧舟航。度诸众生于生死海发增广心。

七者一切众生无救无护无归依处。无有亲识能度脱者。我当为其作亲属故发增广心。

八者我当显现诸佛威神作师子吼。游戏诸佛神通道力。亦当视顾摩诃那伽发增广心。

九者我当不共一切世间若天若人。无比无等故发增广心。

十者以佛正法。我当教化一切众生。非陋行故。非苦行故。非下劣行故。发增广心。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具是十法发增广心。51。

红尘白浪两茫茫 忍辱柔和是妙方

到处随缘延岁月 终身安分度时光

休将自己心田昧 莫把他人过失扬

谨慎应酬无懊恼 耐烦作事好商量

从来硬弩弦先断 每见钢刀口易伤

惹祸只因闲口舌 招愆多为狠心肠

是非不必争人我 彼此何须论短长

世事由来多缺陷 幻躯焉得免无常

吃些亏处原无碍 退让三分也不妨

春日才看杨柳绿 秋风又见菊花黄

荣华终是三更梦 富贵还同九月霜

老病死生谁替得 酸甜苦辣自承当

人从巧计夸伶俐 天自从容定主张

谄曲贪嗔堕地狱 公平正直即天堂

麝因香重身先死 蚕为丝多命早亡

一剂养神平胃散 两盅和气二陈汤

生前枉费心千万 死后空留手一双

悲欢离合朝朝闹 寿夭穷通日日忙

休得争强来斗胜 百年浑是戏文场

顷刻一声锣鼓歇 不知何处是家乡

最近还是在听师父的禅修课程。

师父讲易脱而修的时候,个人理解,精髓是掌控。主动的把控着自己的专注力,时时刻刻明了自己什么状态,在干嘛,就应该是一定程度上的修定啦。

就自己目前的情况,属于“脱易”,或者应该说“脱太易”。

尔时娑竭罗龙王。即从座起。前礼佛足白言。

世尊。颇有受持少法得福多不。

佛告海龙王。

有四殊胜法。若有受持读诵解了其义。用功虽少获福甚多。即与读诵八万四千法藏。功德无异。

云何为四。所谓念诵。

诸行无常。

一切皆苦。

诸法无我。

寂灭为乐。

龙王当知。是谓四殊胜法。菩萨摩诃萨无尽法智。早证无生。速至圆寂。是故汝等常应念诵。

一个极度自私的人会是一个豁达的人,友爱的人,健康的正常人。

他会关爱朋友,因他知道朋友是宝贵资产,不能轻易消耗。

他会与人为善,因他明白心胸狭隘与人作对,对他自己没半点好处。

他会将自己的财产赠给有困难的人,只要他预见他所收获的将大于所付出的。

他不会浪费时间生命,因为人总是要死的,还有那么多未竟的事业等着他去完成,他哪里能虚度光阴。

那些反人类反社会不爱惜身体不团结朋友不按时吃饭还喜欢熬夜的人,怎么谈得上自私?

我们现在生活所拥有的各种物质,可以说是前所未有。无论是住的房子、吃的食物、用的交通工具、身上穿的衣服,还是我们所居住的环境,都称得上是物质现代化。有时我们会感受到现在的生活,就像二千多年前佛陀所说一样,人有天眼通(打开电视或上网,就能看到世界各地的新闻);天耳通(打开收音机,就能知天下事);神足通(乘坐飞机,就能畅游世界)。但是人们的精神境界,并没有随着丰富的物质生活而提高,反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疏远,互相猜疑;有的人为了利益甚至做出一些伤天害理的事情,生活在现代的我们,如何能够提升精神层面的财富?我想最缺欠的应该是慈悲和智慧。

  什么是慈悲?

  慈悲是指常常善于关怀别人,替别人着想,并能体谅和包容别人。看见到天下所有的人,都感觉好像自己的兄弟姐妹和父母一样亲切,佛陀在《梵网经》里说:“世上一切男人是我的父老兄弟、一切女人是我的慈母姐妹”。老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由此可以知道,凡是圣人都有一颗深爱人间的大慈悲心;不但圣人有慈悲心,我们凡夫也一样,本具着心怀大众的慈悲心。比如2008年中国有雪灾和地震等自然灾害;大家感同身受发起大爱心,各自为灾区募款捐献。不过这种凡夫的慈悲心是有局限的,在某时、某地可能有爱心,但大部份的时间都在自私自利、和嗔恨嫉妒中度过,何以见得?

  举例来说,我们乘坐地铁和公车往往只顾自己,很少去关心邻座的人;朋友与朋友之间好像除了有事才相见,平常很少聚会开怀畅谈人生道理。我们有时容不了别人的优点,而设法排挤和孤立他人;对一些看不惯的人还忍不住要发脾气。正因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心胸狭窄,因而造成了自私、自大、目空一切,而带来许多困惑和烦恼。

  大家如果细心想想,我们每一个人的烦恼,一般都是因为心量不够大,因此痛苦便接二连三而来。佛陀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口气,天下太平”。有慈悲心的人都能处处为人着想,做事问心无愧,遵守职业道德,相信善恶的因果报应。

  如何做到慈悲?

  根据佛陀在佛经中的开示,我们凡夫俗子想修慈悲并不难。只要在心念上转变一下,将身、口、意三业,转化成十种善行,就可以做到慈悲的境界了。

  在身业方面,要遵守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俗家人除了夫妻之外,不得有其他的男女关系);在口业方面,要遵守不两舌、不恶口、不妄语、不绮语;在意业方面,要遵守不贪、不嗔、不痴。如果每个人都能行持以上十种善行,天下定能太平,家庭一定和睦,人心也自然净化了。

  什么叫智慧?

  智慧是指善于明察秋毫,并能通情达理。在复杂的环境中,找到正确的定点,明白到世间万物就像《金刚经》所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都是缘起性空,就像《心经》里,佛在介绍观世音菩萨的修行法门时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观世音菩萨之所以能得到解脱自在的境界,都是因为他能照见色、受、想、行、识五蕴都是空无自性,并能在空的境界中悟到真空妙有的道理,而发起大慈悲心去广度一切受苦的众生。

  智慧从哪里来?

  世间上没有一个固定的相叫“智慧”。若想得到人生的智慧,就要在一切人、事、物中去体悟其中的奥妙,在奥妙中掌握其中的规律,这样才能主动去运转各种人、事、物之间的关系,否则我们的心每天都会被千变万化的人、事、物牵着鼻子走而困惑终身。

  根据佛陀给我们的启示,人的智慧来自三个方面:

  文字般若(智慧)。我们博览群书,精通古今中外的人文知识,便可以在知识里悟出人生的道理。佛陀认为万法不离其宗(道理),不管是文学、哲学、历史、艺术或宗教,其思想内容都有一定的人生经验,我们在这些人生经验中便可以得到启发而生长智慧,读书可以启发人的智慧,净化心灵。

  观照般若(智慧)。我们除了在文字上得到人生智慧之外,还可以用心去体悟身边周遭事物规律性的变化,获得宇宙人生的智慧。比如说,当我们身处加拿大东部,亲身体验到每年春、夏、秋、冬四季分明的变化,便能明白大自然无常的道理;当人生活到七、八十岁时,便会觉悟到人生如梦,数十年转眼便消逝;又当觉察到身边的朋友,或自己的亲信为了利害关系背叛自己时,顿时觉悟到人心莫测,我们如果能够在瞬间万变的梦幻人生里积极进取,不消极,乐于关怀他人,奉献自己的人生,这就是智慧。

  实相般若(智慧)。我们如果做好了文字般若和观照般若的工夫,实相般若自然现前,那么究竟什么叫实相般若呢?

  实相般若的意思是我们无论面对什么环境,都能当下明白其原由,并且有足够的智慧去面对它,解决它,最后接受它。一个人如果有实相般若,便能超然于物外,身心自在,当下解脱;能够做到如莲花入污泥而不染,在众人皆醉时,独自觉醒,每天虽然杂务缠身,都保持着一颗清净安祥的心。

网络转载

护法居士、Wang赞同了该回答

我女神

从来不说脏话,也不说谎,不骂人,不忽悠领导,不挑拨离间。

在之前一直对所谓的妄语戒心存疑惑和不肖,不撒慌怎么挣钱?

在遇到之后才知道真有这种人。也能过的很好。

对了,我女神说话跟唱歌一样,非常好听,说话大家也都非常信服。

确实是果报不虚。

湖北陆羽。

佛以一大因缘出世——开示悟入佛知见。

那啥是佛知见?

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

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四句缘起偈又叫法身偈。

开示悟入因缘知见,就是佛知见。

能导引众生深信因果,深信因缘,时刻用因缘法,缘起法来指导自己起心动念,

安住在缘生法、无生法境界里的,就是善知识。

时刻能以因缘知见来起心动念——这是禅定。

以因缘知见而所思所想出来的结果——这就是智慧。

这就是定慧等持。

遇到好的事儿第一念这是因缘;而不是我去!

遇到坏的事儿第一念也是因缘;而不是我操!

我去!了之后坦然面对,不以物喜。

我操!了之后直面人生,不以己悲。

放下自己的贪嗔痴慢,格物致知……

治心病出偏的,叫邪师。

治身病有问题的,叫庸医。

邪师和庸医有很大程度的关联。

只要能让心里放下贪嗔痴的,就是善知识。

能让人不疼不难受的,就是神医。

反之……

说我是邪师我不认,不因为我不邪,因为我压根儿不是师。

我不是任何人的老师,你也别赞叹别礼敬我。

我就是和你分享我的想法,就是我一个大俗人的这点儿知见。

你觉得好用你拿去,你觉得不靠谱你请便。

至于我的知见是否符合佛知见,这事儿见仁见智,丰简由君。

跟我这儿得到利益的因为你善根成就;在我这儿被坑了的是你恶业感召。

能被我利益,是您自己有本事;能被我伤害,因为我真心没能耐。

我就是来玩儿的,希望你能跟我一起玩儿的痛快,不想跟我玩儿,也别因为我坏了自己玩儿的好心情!

马上新年了,祝你们每个人,吉祥!平安!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