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到小说,镜头下文学的先锋性构想
小说的故事表达形式历往是先于电影并优于电影创作的。以众多诸如荒谬主义、极简主义、意识流等手法遥遥领先于同时期电影的创作手法。
而在当下,电影的取材,心理、伦理、政治等逐渐完整并且完善起来。在观看效果上,从3d到4d到imax3d都在大步提高。在镜头上,或者说拍摄手法上,有了很高的创新,这是我这次关注的重点,因为反观当下的小说,市面上绝大数的类型仍旧是传统小说风格。,一片旧气象。
这不说电影大多都是求创新,我着重想要表达我们对于小说结构上、表现方法上还可以有更新的尝试,可以借鉴和学习电影的手法从而反哺文学。
我们来尝试一个。例如,我可以用电影镜头只拍到一条固定的门缝。一道衣柜的门缝。观众所能得到的信息只有一男一女争吵的不完整过程。我为什么要这么拍?为什么不是正常的全局视角?因为这样一个镜头有一个特别的意义,一个有别于全局视角的意义――强调作用。强调了什么?强调了镜头。强调镜头什么意思?突出“这里有个摄影机”这一点。你还是没说清楚啊,强调摄影机干嘛?强调出这个位置――这个门缝后面有一个第三者!
这样一来有意思了吧!这其实是一个偷窥视角。谁在偷窥,是人还是摄像头?它想知道什么?是人,是小偷还是情夫?这些问题都可以藏进争吵的两人中,留给这局限的空间所能知道的线索中,留给观众去解开。这样的一部电影,一个创意怎么不令人激动?
那么小说呢?小说当然可以!可以用一个非上帝的、独特的第一视角不然读者马上察觉出来,进而讲完整个故事。这其实蛮类似你看惯了警察视角,现在来个凶手视角就会让人耳目一新。不过要更隐蔽、更巧妙一点。
举一藏三。其他的更多手法就不再多举,因为根本举不完!明明是个宝库,却鲜有来访者。“博物馆视角”、“时空观偷换”“旋转视角”等等,我自己整理并随便取了名。谁都可以从电影中找到自己的宝藏,而我找到了这个“镜头感的文字表述”。
但是,例如我刚才讲的镜头,和鲁迅先生的《示众》很相像,或者是《我的名字叫红》里的视角。这归结于我举的例子不够好和看的比较少。
但把镜头放入小说提供的视角、手法创意,还可以更多创意。我这里不多加展开,还请见谅。有兴趣者可以与我一起更多探讨,有异议者请公开指出,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