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适度的倾诉不是祥林嫂
前几天突发奇想,想点进去看下好友荣的朋友圈,发现她把我“屏蔽”了。
朋友圈内容全白,个性签名看不到,背景墙下面还有一条明显的直线。
这难道不是一个人被屏蔽的最大证据?
但后面发现其实不是。
我很感谢自己不是个一有问题就蹲一边瞎想、继而任由误会陷入死循环的人。
我第一时间就把“屏蔽现象”截图甩给她问了个明白。
她告诉我,不是屏蔽,是她把自己的朋友圈锁了,已经半月有余。
她说,她每次发完朋友圈第二天都要把那条动态的权限改为私密,太麻烦了就干脆锁了。
我很诧异,事实上她平时发动态的次数并不多,一个月一般也就三俩回。什么时候开始,一个平时只发这么几条朋友圈动态的人也会被逼到直接把朋友圈锁了?
后来我发现,锁朋友圈的,还有好几个大学同学。
不过更多的都是把朋友圈设为了“仅三天可见”,并减少发动态的次数。如果发,也通常发那些让别人看起来羡慕的精致消费图、或者说看起来比较积极向上的词句。
荣说,她已经把朋友圈转移到微博上了,在那里无论悲伤与否,都可以放肆地宣泄,
而不需要任何人站在道德的高点评判自己的对与错,也不需要每天装得真的活得很幸福一样。
她就是个普通人,想时刻去释放自己的不快,但总有一些没搞清楚状况的人在下面批判她的消极,或者假意似地评论“up!up!up!”。
我突然想起已经很长时间不跟我谈心了的闺密。
最近她跟我的聊天方式总让我觉得有些疏远亦或者是有些刻意。
“好的”、“没事啊我很好”、“好吧”
这是最近她一贯的语气词。
然后在我问她,你为什么明明不怎么开心也喜欢在后面加上“哈哈哈”的时候她告诉我
“我可能已经习惯了,就觉得发笑才觉得聊天的过程是愉悦的。”
我能感觉到她心情的低落,但是她已经不愿意跟我吐槽她的不快、并且努力在我面前假装地很坚强了。
可是她明明才19岁,那天她跟我说她没事的时候明明就因为被母亲打了一巴掌而偷偷哭得泣不成声。而这些都是后面我问了她好久她才说出来的。
我记得很久以前一有烦恼就会跟我说的她突然有一天问我:
你说我是不是太悲观了,老是给你们带去负能量。
然后从后面开始就基本上没有再听到她跟我说过任何心事。
在我这没有,在朋友圈更是啥消极的话都不敢说。
或许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一个人长大了的表现,可我却觉得这是一个人需要更多理解的体现。
现在朋友圈的很多同龄人总是喜欢假扮成一个社会阅历、情感阅历都极为丰富的人,去教我们如何去当一个坚强的“社会人”。只要我们有一丁点的脆弱总会被批得像个无知小儿。
为什么越来越多人不愿意再发朋友圈,不愿意再去倾诉,因为都被逼着去当一个个“大人” ,都被灌输了倾诉就是负能量、就是祥林嫂的畸形观念。
其实不然,每个人都有心灵脆弱的时候,每个人都应该被予以那样的权利去稍稍脆弱下。
即便是作为家里顶梁柱、上有小下有老的中年人,也有!
我很难想象,如果一个人的压力无处释放、一个人的委屈无地诉说,那这个人的内心有多压抑?
适度的倾诉真的不是祥林嫂,在我看来,能当一个被倾诉的对象、一个供人吐槽不快的树洞,是件很值得高兴的事情。
因为,当一个人愿意把他那些不堪的脆弱都撕开给你,那就代表着:你被信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