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雪糕
仔细回想起来,大约是1995年暑假的事儿了。
那时候,我还在读师范三年级,我家老三是一年,我俩都在梨树师范学校读书。
老爸是乡村教师,家姐刚刚和老家也是农村的姐夫结婚,还没有房子,和另外一家合租一个平房。小妹儿当时还在读初中,所以家里的经济并不宽绰,常常捉襟见肘,因为要同时供三个孩子读书。
记得老三刚考上师范时,老妈给我俩准备生活费,让我一并带着。头两次她乖乖地听话,后来觉得钱放我这里,她生怕我多花,不放心了,所以要求自己带。
当我升入师范四年级,她读二年时,老妈考虑我快毕业了,给我多带几十元,她都强烈表示抗议,认为我俩生活费应该同样多才公平。
那时候放假,也没有地方去打工赚钱,尤其到了暑假,家家户户农活儿基本结束了,没有雇工的。
95年暑假,我挖空心思想自己赚点儿零花钱,寻思开学带着,花着也方便。
可是干什么好呢?我同学有放假骑着自行车,拿着照相机,各个村屯去照相,能挣一些钱。可是一部照相机得好几百元,这个成本有点儿贵,老妈根本不可能给我投资。
记得我们师范四年开学时,我的同班同学任玉兰,就是因为骑自行车走街串巷拿着照相机去照相,结果在公路上不幸发生了车祸,年仅21岁,就英年早逝了,开学时我们知道这个噩耗后,都为她唏嘘不已。
话又说回来,放暑假了,我琢磨着怎么能挣点儿钱。
忽然,我想到了,可以去卖雪糕。
说干就干,我把一个纸箱用白纸糊上,然后用毛笔写了两个不算太美观的艺术字“雪糕”,里边再用小棉垫子包裹上,外边再用皮筋固定在自行车后座上。这样,基本装备就准备好了。
七、八月份,庄稼都长起来了,玉米都一人多高了,所以走在两边都是青纱帐的乡村土路上,我还生怕穿出一个陌生人,胆战心惊的,怎么办呢?只好动员老三,和我一起来卖雪糕。
通常是,她坐在自行车前边的横梁上,我俩先去离家六七里地的金宝屯雪糕厂去批雪糕,每根进价是两角钱,然后我再卖三角,一根也就挣一角钱。每次还不敢多进,怕剩下卖不掉,所以一次也就进二三十根。
进完雪糕后,我就推着自行车先在金宝村吆喝卖:“雪糕了,卖雪糕了!”……那时候我的嗓音还是蛮清脆的,不像现在得了慢性咽炎比较沙哑。
一声声的吆喝,响彻在村子上空。老三害羞,面子矮,她基本不吆喝,就是跟在自行车后边和我作伴。估计我会奖励她吃两根雪糕,至于利润分没分给她,现在都忘记了。
在金宝村卖一阵,我俩再来到张福屯,最后是回到我家所在的村子建设村三号屯和四号屯。
印象中,一天我最多是进两回雪糕,大约能卖四、五十根,也就是一天最多能赚四、五元钱吧。
尽管不是很多,但是心里却很满足,因为毕竟是凭着自己的劳动和努力获取的,所以特别有成就感,幸福感也是满满的。
不过,也有意外发生。
那次,我刚刚在雪糕店取回30根雪糕。结果老天爷突然变脸了,不一会儿狂风大作,大雨倾盆。我飞速骑车,赶回了家,差一点儿挨浇。这还是小事儿,关键是那场大雨下了一个多小时,我也不能出去卖雪糕了,雨后天气凉爽,谁还能吃雪糕解暑降温呢?
家里还没有冰箱,没办法,那30根雪糕只好我们全家人一个下午,都把它们报销了吧。
本钱没回来,全进我们肚子了,彻底赔了,我心痛不已。
因此,那时候我特别期望暴天,大热天,这样我的雪糕还能畅销,还有利润可赚。
现在仔细回想,卖雪糕的经历,也是我人生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它经常启迪我:幸福生活,只能靠自己去努力和争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