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湘军厉害的四要素
2020-12-16 本文已影响0人
莫灿灿
一:选人
习语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清朝时期选的兵者多为一些没有文化的乡野之人,曾国藩反其道行之,选读书人,坚决不选品德有问题的人。
很多人想读书人,常手无腹肌之力,能顶什么用,曾国藩却能从读书人里挑到有用之人,他选的罗泽南,之前从没有摸过兵器,却在打仗中少有战败。
二:军饷
清朝时,由于军饷太低,当兵者还有份副业,做点小买卖,这就导致有敌人来了,当兵的还在忙着做生意,毫无军纪,犹如一盘散沙。
曾国藩招士兵,给人家发多于三到四倍的工资,不仅吸引了大家入伍,还让士兵可以专心训练。
三:凝聚力
以往清朝的士兵,都是皇帝发钱,被派过去领兵的将领不熟悉士兵,地方士兵之间无感情,上了战场,看到别人战败,不想着帮一把,直接从旁边笑着走开,看到将领受伤,不管不顾,一心只想着保命。

曾国藩嘲笑说:就算诸葛亮亲临,也无法打胜仗。他吸取教训,选兵多选同乡人,大家常聚在一起培养感情。
正是如此改变了以往的冷漠之风,湘军内部能互帮互助,上了战场也不会出现看到同伴受难,不搭把手反嘲笑的现象。
四:重视政治教育
曾国藩觉得用金钱笼络人心,不是长久之计。
看到太平军的士兵们,都有共同的思想,就是信奉上帝,正是同一个精神理念让他们,在面对困难仍然团结一心。
曾国藩总结出,精神理念是战胜金钱诱导的唯一途径。
他每日训练士兵,除了练兵还有训,用孔孟之道、岳飞精神,告诉士兵要有忠君爱国的崇尚信念,甚至还编了爱民歌,让士兵传唱。
如果说之前的清兵是一盘散沙,那湘军就是一群有着同一理想的有志之士。
如此怎会失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