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河蚌的少年
河蚌,老家俗称“弧挖”,弧形的能挖土的东西,是我的字面理解。
剖开的河蚌,它的两片蚌壳是很尖锐的,孩子们可以用它在地上挖取自己需要的任意的坑洼。
在水里摸索着寻找河蚌的身影,叫“摸弧挖”。
那时“摸弧挖”是为了给鸭吃的,鸭能生蛋,能卖钱,是家里的宝贝。所谓零花钱是从鸭屁股里抠出来的,就是这个意思。
屋基墩子上比我小的孩童,在我的带动下,纷纷加入了“摸弧挖”的行列,有男童有女童,无拘无束的在水里畅走着,寻找着弧挖的身影。
其实夏天的水里是个避暑的好地方,“摸弧挖”只是一个顺便的托辞。但是也不能被允许在水里呆的时间过长,大人们说在水里呆的时间久了容易生病的。
弧挖应该是不喜欢深水,而爱在岸边的浅滩附近溜达,正好我们也是不敢去深水处涉足的。推着家里的木制洗脚盆,木盆漂浮在水上,我们手抓着盆沿,在水里慢慢探索着,寻找着脚下的碰撞。
水面不清澈的情况下,只能靠脚去触摸了,脚尖碰上一个突起的硬物,凭感觉就知道那必是弧挖无疑。弯腰或者低头扎个猛子下去,用手一摸,果然是个弧挖。顺手就捡起来扔进了木盆里。
河蚌(弧挖)在水底是尖尖的蚌壳朝下,全身有一大部分都埋在泥里。让人不由想起沙漠里的鸵鸟来,但鸵鸟是有头尾的,河蚌却不知怎么去定义头尾。
河蚌的窝是下部尖圆,上部较宽大,活脱脱一个接近完整蚌体的外壳模型。这从冬天捉鱼抽干水后的池塘里,拔出塘埂边缘卧在泥土里的河蚌,就可以看出来。
有的长得较大的河蚌因为入泥太深,需要抓住上面的大脑袋用力摇晃才能拔出来。
不由令人深思,河蚌是怎么做到如此安然的深卧泥土之中。
在它既无天生的利爪,也无任何可以借力外部工具的情况下,是怎么做到的呢?
平躺在地上的河蚌,如果你长时间不去触碰它,它会沿着两片蚌壳伸出一圈柔软的蚌肉来,就如睡熟孩童的粉嫩笑脸一般,可爱至极。
可是一旦受到轻微的触碰,就像受惊的孩童一般,睁开眼睛的同时不忘啼哭连连。而河蚌也会惊得马上会缩回露在外面的身体,想以此来避免身体受到任何的伤害。
也许这是河蚌出于自救的一种本能的反应,想必它长期的卧在水底也是要呼吸的吧。呼吸时是不是就像现在这样的吐出那圈蚌肉,自在的愉悦着呢。
姑且算是吧,但河蚌又是如何挖掘自己的卧房的呢,难道是靠蚌体的缓慢移动,还是慢慢地一分一厘地把自己的身体生生挤进了泥土,这得需要多大的毅力,多长的运动时间啊。
也许这个解释算是合情合理,因为有的小河蚌就是浅浅的卧在水里,可能是年幼无力吧,还不能把自己好好藏起。又或许它正在暗暗努力的前行,却不幸被摸弧挖的少年们发现了,被拾进了他们的小木盆里。
少年们的心思主要是为了在水里玩耍,摸到几个算几个,回家也就算是交差了。
因为是在水里走着靠脚去感觉,所以总是会有遗漏的地方,隔不几天还是会有一定的收获。
圩区水面多,宽广的大塥垴,长长的河塥,玩水的地方多了去了。
偶尔会有隔壁庄子上的少女,也会来家门前的水下加入我们的行列。少女是穿着衣服下水的,不像少年,只穿个裤头就满世界奔跑。
圩区的孩子不分男女都是从小就会游泳的。
一帮男女少年,处世懵懂,没有任何的羞涩,站在水下嬉笑着慢慢沿着塘埂前行。
到了该回家的时候了,隔壁庄子的少女端起木盆走出了水面。少年的眼神里似乎发现了异样,原来在湿衣服的衬托下,少女的胸前不知何时多出了一对鼓包,初谙世事的少年突然就觉得脸红了,匆忙挪开了自己的眼神。
那个镜头深藏在少年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