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书信22——黄公望为何能画出《富春山居图》? - 草稿
黄公望早年做过几个地方小官,后因事犯了官司,黄公望遭诬陷,蒙冤入狱。
出狱后,黄公望不再过问政事,遂放浪形骸,游走于江湖。一度曾以卖卜为生。
后参加了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全真教,更加看破红尘。
由于长期浪迹山川,黄公望开始对江河山川发生了兴趣。
为了领略山川的情韵,他居常熟虞山时,经常观察虞山的朝暮变幻的奇丽景色,得之于心,运之于笔。他的一些山水画素材,就来自于这些山林胜处。
他居松江时,观察山水更是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有时终日在山中静坐,废寝忘食。
在他居富春江时,身上总是带着皮囊,内置画具,每见山中胜景,必取具展纸,摹写下来。富春江北有大岭山,公望晚年曾隐居于此,他以大岭山为师,曾画有《富春大岭图》。

《富春山居图》从构思、动笔到绘制完成大约用了七年时间。为了画好这幅画,他终日不辞辛劳,奔波于富春江两岸,观察烟云变幻之奇,领略江山钓滩之胜,并身带纸笔,遇到好景,随时写生,富春江边的许多山村都留下他的足迹。
深入的观察,真切的体验,丰富的素材,使《富春山居图》的创作有了扎实的生活基础,加上他晚年那炉火纯青的笔墨技法,因此落笔从容。

黄公望画这幅《富春山居图》时,已经是八十高龄的人了,一年不成,来年继续,直到第四年才画成,画尽了富春江的四季山水画,也画尽了黄公望的跌宕人生!
黄公望能够把积压在心中几十年的亡国之痛,牢狱之苦,人生不得意,都转化成豁达大度,摆脱异族统治的痛苦,还原到山水里。不管朝代的兴亡,只愿回做自己,做一个简单平凡的自己。

当时正处在元朝末期,张士诚和朱元璋也在打天下,元朝的统治已经岌岌可危,八十高龄的黄公望行走在富春江边,逐渐感悟到朝代的兴亡更迭,其实不是最重要的事,最重要的应该是,在这纷乱的世事中,一个人能否像画中的渔、樵、读书人的那样,隐居于山林而相忘于江湖呢?这才是最豁达通透的人生。
这幅山水画不是作者简单的描摹自然的风光,而是画家的精神的诉求与流露,是画家人生态度的表达,是画家人生追求的体现。
《富春山居图》画的是一个漫长的江水,在一千年的历史里,流过浅滩、激流、高峰。前面一段是夏天的感觉,到后面一段,出现了秋天的景,树叶部分淡掉,全部用垂直的皴法,好像繁华落尽的感觉。
富春山居不只是一张画,它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哲学,一个人对生命态度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