蜕变的阵痛
前一阵子,我偶感无趣,便打算我素日最经常逛的超市里闲转。出门之前想了一大堆想买的东西,于是兴致勃勃地出发了。走进超市以后,琳琅满目的货架映入眼帘,我开心极了,有这么多的商品可以让我挑选,今天应该能满载而归了。我开始一个货架一个货架地看,时而拿起一件东西,仔细端详了一会儿,发现并不是我预期的那种,于是放下继续看。说来也奇怪,本来心里想了很多想买的,商超里物品又如此之多,但竟然没有让我十分满意的。最离奇的是,我心中原初的念头也在一次又一次的拿起——放下这套反复的动作过程中变得越来越虚幻,越来越不真切,以至于我最后想要什么自己都不清楚了。
哎,可能还是我没想好吧!于是我略带惆怅地空手走出了超市。
出来走了没多久,看到路旁有许多零零散散的共享单车。我注意到有一辆孤独的“小黄”伤心地倒在了地上,有点陆游“僵卧孤村独自哀”的味道,和旁边整齐排列的单车形成鲜明对比。我心里犹豫了一下,要不要扶起来呢?但离奇的是,脑海里突然有个声音乱入:反正总会有人扶的,你去费这个劲干嘛?再说又不是你的车,用得着管这么多吗?我距离它只有区区五米远,但“做雷锋”的念头只在一秒之内就消失了!就这样,我距离它只有区区五米远,但“做雷锋”的念头只在一秒之内就消失了!
然而,我还记得在我小的时候,在学校接受的是“八荣八耻教育”,是“学雷锋,做好事”,那时看到地上有一片纸我都会毫不犹豫地把它捡起;路边的自行车倒了我会毫不犹豫地扶起来;同学之间吵架我会毫不犹豫地站在中间劝架。可现在那股劲头儿到底去哪了呢?怎么越长大越不明事理了?
回家的路上,我百感交集,发觉今天可能不适合出门。回到家里,我躺在床上,望着天花板,思考了良久,成长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我们的器官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成熟,可我们的心智也同样如此吗?我开始对李贽“绝假纯真”的“童心说”深表赞同了。
今日的事情看似平平无奇,但牵涉出了整个宇宙。小的时候我们曾经梦想着做医生,做消防队员,做老师,对未来的目标是那么明确;但越活越大,外界的声音开始告诉我们,什么是“医患矛盾”,什么是“自己的生命最重要”,什么是尘肺病和肩周炎。就像在超市的那一幕,我们原初的心中明知道自己要什么,也懂得要为之争取,但形形色色的货架会让你眼花缭乱,旁边的导购员会告诉你哪款商品是主打款,超市里的促销海报会让你被便宜冲昏了头脑。以至于你在每一次的尝试中变得犹犹豫豫,慢慢吞吞,最后心中的“本我”彻底消解,然后被外界的声音填充进去,成为了他人眼中的“我”。
扶自行车何尝不是如此?我们总是等着后面的人来做现在眼皮子底下的事,是因为自己没有道德心吗?并不是,我相信世界上好人还是占多数的。是因为懒惰吗?我相信能走出家门的人应该还没有懒惰到那个份上。那只能说明是我们的心理出了问题,我们对他人和未来产生了一种“自我期待”,总是把希望寄托在之后的某位X身上,但这个X何时能够出现呢?不知道,我们只知道肯定会有的。然而既然肯定会有,为什么不能是我们自己呢?我们为社会指定了那么多的X,为什么自己不能亲力亲为做一个光荣的X呢?说不定我们本身就已经是前人指定的X呢?可怕的并不是扶不扶自行车的问题,而是这种心理带来的对社会现象的熟视无睹与麻木不仁,这也是鲁迅先生最想要批判的国民性问题。如果你在树林里丢下了一颗燃烧着的烟头,看着它引燃了周围的杂草,之后一阵大风刮来,烧掉了灌木丛,并且还准备向树冠上蔓延,你是否还会轻描淡写地说一句:“没事的,反正之后有人管。”结果可能就是一场森林大火,那也许是造林人数十年的心血。而小孩子看到路上的一条蚯蚓,都会把它抓起放回土地里,这种成长不应该值得我们反思吗?
天花板在我的眼里渐渐模糊,感到它时而存在,时而又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