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分手了,你希望我过得好还是不好?”
《后来的我们》上映的时候,把爱情和怀念推上风口浪尖。不少人批判它,剧情、衔接、人设、甚至是三观。但是,依然有大批观众哭得死去活来,一个人极尽感伤。
这哭得死去活来的人里,就有我。
不免落入俗套,不免暗自神伤。订票时,毫不犹豫选了最后一排边缘的位子,人为地划分出一条界限。那是只属于我的过往,只属于我的故事。
没有人能预测未来。幸福悲伤,只是一种考量,像X轴,单一的因素,有时却被我们放大,过分地参考比较。似乎得一寸便胜一丈,失一厘便输一里。
放在从前,我定是不在乎的,没有那么多的心思分给旁人。他人喜恶,与我何干。足够冷漠,足够决断。后来发现,自己实在没什么特别的本事,难免还是会受到干扰,还是会分心。所谓的冷漠和决断,不过是与我无关罢了。
电影灯光暗下来的时候,眼泪就已经准备就绪了。当时的情绪转折,连自己都觉得可笑,仿佛预见到那结局,无声地与你对视。
爱情有时来得悄然,不知不觉,天罗地网,乖乖就擒。恋人的日常,聊不完的天南海北,舍不得散场的吃饭约会。小吵小闹也会有,更多的却是幸福和喜悦。所以后来,突然中断的微信聊天,突然一夜变得陌生时,手指还常常不自觉点出对话框,殷勤地打出大段大段的文字,还渴望着即时分享。许多个熄灯后的黑夜,睁着眼睛与虚无对话,他还好吗?现在在哪儿呢?有没有新交女朋友呢?
没有答案,分手的标志,就是无关。
我表面上的风轻云淡,在最开始分开的几个月里,只是伪装。一个人闲下来的时候,一个人受了委屈的时候,一个人碰到很高兴的事想要分享的时候,一个人吃大餐不自觉避开你不喜欢菜的时候,一个人坐在末尾排看电影胡乱擦眼泪的时候。
我都会想起你。
是爱也好,是喜欢也好,什么都不是也好。我骗不了自己。
思念像是不经意嗅到的气味,不管愿不愿意喜不喜欢,一股脑蹿过来,惶恐或惊喜,措手不及。
偶尔失态,在无人认识的平台,字字句句,直抒胸臆。有路人留言,何必。也有路人评析,放不下。
很多人喜欢说道理,一条一条地分析,一定要得出个什么结论,证明自己证据确凿言之有理,这事儿才算完。可是,很多东西,说不出什么道理,甚至谈不上什么意义。
爱情,感性之至,各自评说。
小晓和见清挚爱时,谈起如果的事。“如果分手了,你希望我过得好还是不好?”
这真是一个好问题,好像本着深情来说,答案一定是希望过得好。而本着自私来说,答案会是过得不好。其实,这两种没什么差别,都还心存遗憾,想着对方。
我猜测,最好的答案,应该也是与我无关。
回头重新记忆,我只是不甘心,凭什么那么多美好的回忆,凭什么那么多真心的笑容,只能换来戛然而止,无疾而终。我只是不甘心,为什么一点点距离就能轻易的击碎梦境,为什么现实那么坚不可摧。总是低头、总是妥协、总是认输,到最后,好像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感悟。
电影里两人幸福得溢出来的时候,就已经泪流满面了。的确,电影一开始就能知道后续的剧情走向,感同身受般,为当时的自己流泪,为最后的分别流泪。
我们,当初的我们,不也这样幸福过么?
所以,万般遗憾,所以,独自感伤。
“你爱过我吗?”剧中二人对峙,互相求证。
物质和陪伴、梦想和价值。
所有的现实面,所有的过程,还是怀疑。
女孩抱憾依然颠沛流离,男孩抱憾却已娶妻生子。他们回忆往事,想要的真的只是一个回答吗?
无非是遗憾不得而终,无非是遗憾一念之间。
——你还好吗?
还是不知道的好,还是等我再也不遗憾我们的结局时知道才好。客套地笑笑,别询问太多。
——你现在在哪儿呢?
还是别忍不住偷窥他的生活,别半夜仔细地翻阅每一条他的状态,是城南城北,是远隔千里,也别太在意。
——你有没有新交女朋友呢?
还是别想了,她胖还是瘦,活泼还是沉默,喜不喜欢吃吃喝喝,黏不黏人,爱不爱笑。别拿自己对比,别惦记他的喜好。
情感的空窗期,所有无病呻吟的句子,都控诉着没骨气,何必那么不争气。
会好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付出还是有收获的,记忆里的自己,笑起来多好看呀。
不必那么在意,现在的自己,后来的自己,笑起来的样子,也值得被记住。
遗憾,或许,极美。
各自凭借着想象力,说一出有血有肉的曾经。
故事叫我们,结局叫过去。
文/短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