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谈君子:君子之仁
孔子的一以贯之道就是仁。子曰:“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离开了仁德,能称为君子吗?仁,是君子必须具备的品格。
至圣先师1.有位之君子
在孔子的概念中,君子有有位者和有德者之别。今天的社会,三教九流,各类身份的人多矣,但总体言,君子仍可分为两类,在位之君子与平民之君子。
在位的君子指有权或有钱的人,他们应该利用自己的地位造福社会。《论语》中,国君、卿相向孔子请教如何治理百姓,孔子的回答总是相反,你首先应该考虑如何照顾百姓。
以下就是两个例子:
鲁哀公问:“怎样才能使百姓服从呢?”孔子回答说:“把正直无私的人提拔起来,把邪恶不正的人置于一旁,百姓就会服从了;把邪恶不正的人提拔起来,把正直无私的人置于一旁,百姓就不会服从了。”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为政》)
季康子问孔子:“君王如何治理百姓,使百姓恭敬、尽忠,又能互相劝勉?”孔子回答说:“对百姓庄重、以礼相待,百姓自然对你恭敬;真心对待民众,对百姓仁慈,百姓自然就会尽忠;树立好的典范,又去教导不好的人,人民自然互相劝勉。”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论语·为政》)
孔子要求在位者行德政,省刑罚。
他说:“当政者运用道德来治理国政,就好像北极星安居其所,而百姓就象其他众星一样,井然有序地环绕着它。”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百姓,百姓就会想尽办法免除刑罚,而无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有羞耻之心,而且也会守规矩。”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孟子继承孔子之说,要求统治者行王道仁政,与民同乐。他对梁惠王说:“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吃不完;渔网不致太密,鱼鳖之类的水产就吃不完;按一定的季节入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粮食和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意了。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是王道的开端。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鸡、猪、狗的畜养,不要耽误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百亩大的田地,不要耽误它的耕作时节,数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饥饿了;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做到了这些而不能称王天下的,还从未有过。”
孟子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痒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
上善若水2.平民之君子
平民君子指普通人中有德的人。孟子说:“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吃饱了饭,穿暖了身,生活安逸但没有受教育,就和禽兽差不多了。又说:“人之与禽兽相去者几希,庶人去之,君子存之。”人与禽兽的区别就一点点,普通人抛弃了这一点区别,君子保留了这一点区别。
那么,人与禽兽这一点区别是什么?
孟子说:“如果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之心。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攀交情,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之心。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 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
孟子说:“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礼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普通人中的有德者,就是由此不忍人之心出发,存养扩充四端之心,成就人性。
普通人成就德性,才能成为真正的人。西方人信仰宗教,认为人是上帝创造的,人有神性,而我们认为人是与禽兽相区别中产生的,这是中西方文化根本的差异。
不管有位的君子还是平民中的有德者,共同之处就是修身,通过修身使自己成为一个典范,从而感染、带动周围的人,共同创造一个和睦仁爱的社群。
《大学》开篇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用佛教的话来说,就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佛教认为帮助他人获得解放个人才圆满,这与儒家的理念是相似的,儒家重视族群和谐,个人只有融入族群人生才能意义,为族群做出应有的贡献人生才有价值。
3.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
儒家重视教育,教育的目的就是培育君子人格。要成为君子就应向圣贤学习,向君子学习。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西方人不提倡向圣贤学习,因为他们都是上帝的作品,虔心信仰上帝就可以了。中国人是要做人,是要与禽兽相区别,圣贤人物就是做人的典范。中国的神与人也没有绝对的鸿沟,做人做到最高境界,就成了神,接受后世百姓祭祀了。
不管是有权势的君子,还是平民中的有德者,都是从读圣贤书,学圣贤做事开始人生的修养。孟子说:“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上天生育百姓,就是要先知先觉者来教育、影响后知后觉者,使他们觉悟。
作为君子,上承先贤,自己做一名君子,再感染启发周围的人一起做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