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温度的手艺》世界越浮躁,内心越安静
“现在的人只想要轻松的工作,想要很多空闲时间,还想要很有钱,但他们都没想到要培养自己的技能。你在二郎寿司这样的地方工作,就得一辈子投入这一行。”这是日本纪录片《寿司之神》中的一段话。
事少钱多又轻松,确实是当下很多人梦寐以求的理想工作,好逸恶劳是人的天性,但追求卓越也是人的天性。
这里就有一群人,他们终日与泥与木,陶与火,石与铁相伴,他们在做着不起眼却重要的工作,身处卑微而安分守己,他们精雕细琢又耐得住寂寞。《有温度的手艺》这本书记录了二十几位手艺人,他们用自己的手艺,创造着物品来与这个世界交谈。
《有温度的手艺》根据中国十佳纪录片《大匠之梦》改编。将不同门类的手艺人汇集在一起,为我们展开一个个传统手工艺人的世界。
01| 传统艺术造型蕴涵着民族的记忆和情感
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
人家就懂了。
木心的《从前慢》描述出了过去那个世界的质朴、简单,那个时光里的锁都有一种宁静的精致。
传统制锁匠人李梦乔的工作室里陈列着琳琅满目的铜锁具,有各种造型:龙、凤、鸳鸯、蟾蜍、琵琶、月琴、虾、鱼等。从前的锁形态美又变化万千,不禁惊叹,这个精美的物品原来不是工艺品呀,而是一个锁具啊。
凡是有装饰作用的小物件在中国人这里总会被赋予一些寓意,现在依然盛行结婚时在婚床上摆放红枣、花生、桂圆、莲子,寓意“早生贵子”。
对于锁我们自然也赋予了很多吉祥的寓意。琵琶锁的创意来自《西厢记》张生听琴的故事,所以琵琶锁就作为爱情或者知音的象征传承下来。锁被赋予了特殊的感情分量,在旅游景区可以看到桥上挂满了锁,游客们希望能够锁住爱情,使感情长久,。
在现代各种现代工艺的锁外观更为轻便,防盗功能更为复杂,铜锁已经失去使用价值。但是传统制锁一次又一次的纯手工作业,才能把一把锁打造成理想的模样,更凸显出了传统铜锁的珍贵和艺术价值。
蒋勋:“当一个艺术上的造型不再只是实际生活中的对象,而具备了代表一个共同生活的民族更内在的精神时,这个造型,已经是一个文化上的符号,蕴涵了复杂的民族历史共同的记忆和情感。一个符号,事实上是一个民族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共同缩影。”
越千年,锁春秋。锁,在李梦乔手里,成为了一种历史的见证,一种生活智慧和美感的象征。
02| 中国古建筑的内里之美
台湾著名古建筑学家李乾朗:“建筑凝结了时空,也是现代人通往历史的桥梁。”
李乾朗手绘图
因为古建筑包含着当地的地理地貌、风土人情、精神源流,一座建筑,容纳的不仅是之前居住的人,更容纳着历史和整个民族的灵魂。
榫卯是中国古代建筑、家居以及其他木制品主要结构方式,通过两个部件上的凹凸部分相连完成结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使得木制建筑历经上千年依然坚固美丽。榫卯被称为木质建筑的灵魂,不用一颗铁钉,就可以衍生出千万种形态,即有连接构件的功能性,又有修饰外形的美观性。
梁思成手绘图
这就验证了梁思成说的:你没有到现场看过应县木塔,你就不晓得中国古建筑木头的可能性。
应县木塔
03| 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
秦朝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系统的技术与产品质量管理机制,以及分工负责制度,《秦律》中有具体的惩罚规定,秦朝制器,不仅要刻上工匠之名,还要刻上督造者和主造者之名,以便逐级追查产品质量责任人。若不刻名,就要被罚。
从秦朝起匠人做事的态度,就是追求把手上的活做到完美无缺。好的匠人有对技艺的追求,要求严苛、精益求精、不厌其烦、精雕细琢。铁器上的名号,是工匠精神的生动体现,是足以让人汗颜的乡土中国遗传。
这些匠人们都在用各自的方式让古老传承下来的技艺造出各种物品,让古老的智慧变得触手可摸,可以与现代的人们近距离相遇。他们在快节奏的社会,用自己的手艺抵抗浮躁,都不负此生恰好时光。
其实我们普通人也一样,不论做多么普通的事情,煮一顿饭、沏一杯茶,作一幅画,都可以让人沉醉其中,达到一种忘我的快乐。看着手中慢慢成形的器物,会给人一种造物主才能感受到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