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藏佛学世界居士林净宗学会

「法藏因地第四」——《印祖文钞解大经》(加注)﹝8﹞

2020-10-24  本文已影响0人  沙门的世界

夏莲居老居士    会经

净空老法师    科判    简注    易解

《印光大师文钞》  解

恭敬法宝·开智慧眼

居心诚敬·入道要门

法藏因地第四

【经】

【佛告阿难。过去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有佛出世。名世间自在王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在世教授四十二劫。时为诸天及世人民说经讲道。有大国主名世饶王。闻佛说法。欢喜开解。寻发无上真正道意。弃国捐王。行作沙门。号曰法藏。修菩萨道。高才勇哲。与世超异。信解明记。悉皆第一。又有殊胜行愿。及念慧力。增上其心。坚固不动。修行精进。无能踰者。往诣佛所。顶礼长跪。向佛合掌。即以伽他赞佛。发广大愿。颂曰。

  如来微妙色端严。一切世间无有等。光明无量照十方。日月火珠皆匿曜。

  世尊能演一音声。有情各各随类解。又能现一妙色身。普使众生随类见。

  愿我得佛清净声。法音普及无边界。宣扬戒定精进门。通达甚深微妙法。

  智慧广大深如海。内心清净绝尘劳。超过无边恶趣门。速到菩提究竟岸。

  无明贪瞋皆永无。惑尽过亡三昧力。亦如过去无量佛。为彼群生大导师。

  能救一切诸世间。生老病死众苦恼。常行布施及戒忍。精进定慧六波罗。

  未度有情令得度。已度之者使成佛。假令供养恒沙圣。不如坚勇求正觉。

  愿当安住三摩地。恒放光明照一切。感得广大清净居。殊胜庄严无等伦。

  轮回诸趣众生类。速生我剎受安乐。常运慈心拔有情。度尽无边苦众生。

我行决定坚固力。唯佛圣智能证知。纵使身止诸苦中。如是愿心永不退。】

【导读】

「吾人一念心性,直下与释迦弥陀,无二无别。而释迦弥陀,已成佛道于尘点劫前。又复数数示生,数数示灭,以行化导。欲令吾人,继其芳踪。而吾人以烦恼惑业,无力断除。直至今日,尚在生死轮回中,头出头没,渺不知其何所底止。纵令往劫曾闻佛法,依教修行。但以自力劣弱,不能断惑,依旧常沈溺于生死苦海中,莫之能出。静言思之,能不愧死。释迦弥陀,有鉴于此。特开一信愿念佛法门,令其仗佛慈力,横超三界。俾上中下根,同得往生西方。可谓真慈大悲,至极无加矣。」(增广文钞卷三《阿弥陀经直解序》)

 

简注易解

【注】

◎法藏:

“法”是世间、出世间一切万法。

“藏”含藏,自性中含藏一切万法,故称为法藏。这是阿弥陀佛成佛以前的法名。

因地:从凡夫地初发心修学,到圆满成佛以前,这一段修学期间都叫因地。

【解】

这一品是说明法藏比丘在因地中发心修学的状况。

【经】

【佛告阿难。过去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有佛出世,名世间自在王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在世教授四十二劫。时为诸天及世人民说经讲道。】

【注】

◎无央数:无量无尽的数量,是形容极长的时间。

◎世间自在王:“世间”就是人事环境和物质环境。能在这两种环境中都得到圆满自在,所以称为世间自在王。

◎如来:今佛如同古佛再来,所以称为如来,(以下是佛的十种通号,表现一切诸佛都具足这十种无尽的德能)

◎应供:“应”应当,“供”供养。佛是世间德行、学问最圆满的人,应当接受一切众生的供养。

◎等正觉:平等、正确、觉悟宇宙人生真相的人。

◎明行足:“明”智慧,“行”德行,“足”是具足。佛的智慧、德行都圆满具足,所以称为明行足。

◎善逝:“善”善巧。“逝”远离妄想、烦恼、分别、执着。佛能善巧教化众生,而又不分别、不执着,所以称为善逝。

◎世间解:佛对世间一切法的事理都能通达了解,所以称世间解。

◎无上士:具有最圆满德行的知识分子。佛是具足圆满德行的知识分子。

◎调御丈夫:“调御”调伏制御。佛以大丈夫力,说种种法,能调御、制伏一切众生的烦恼,令得大涅槃。

◎天人师:“天”天界,“人”人间。佛是天上、人间的模范老师,所以称天人师。

◎佛:“注”见【经题】。

◎世尊:具足上面十种智德,为世人所尊崇的,称为世尊,意思是世间所尊敬的导师(前十种德号是佛的别称,世尊是总称)。

◎教授:教导、传授,也就是教化众生。

【解】

佛告诉阿难:过去无量不可思议无数劫以前,有一尊佛出现在世间,叫做世间自在王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他在世间教化众生四十二劫,常常为诸天以及世间人民讲经说法。

【经】

【有大国主名世饶王,闻佛说法,欢喜开解,寻发无上真正道意。弃国捐王,行作沙门,号曰法藏。修菩萨道。】

【注】

◎世饶王:“世”世间,“饶”是丰饶。“世饶王”形容这位国王治理政绩达到民富国强,所以有世饶王的美誉。

◎寻发无上真正道意:

“寻发”是随即发起。

“无上真正道意”就是无上的菩提心(要求成佛、普度众生的心)。

◎弃国捐王:舍弃国家王位。“弃”、“捐”都是舍弃的意思。

◎行作沙门:“沙门”是古印度修行人的通称。含有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的意思。这里指出家修行的人。

◎修菩萨道:菩萨所修学的一切法门,能令众生觉悟成佛的方法。

【解】

当时有一位国王,名叫世饶王。常去听佛讲经说法,听了以后生大欢喜,而且对佛所说的道理都能明白、理解。于是发起无上的菩提心,舍弃他的王位,跟随世间自在王佛出家修行,法名叫法藏。常常修学菩萨觉悟成佛的方法。

【经】

【高才勇哲,与世超异。信解明记,悉皆第一。又有殊胜行愿,及念慧力。增上其心,坚固不动。修行精进,无能逾者。】

【注】

◎高才勇哲:

“高才”才德过人。

“勇”是大志大愿,有强烈的愿望帮助一切众生。

“哲”是对一切深广无际的道理都明白。

这里赞叹法藏比丘高才勇哲、才德过人,他具有坚强的大志大愿帮助一切众生,并且对一切事理都通达明了。

◎与世超异:超过世间所有的人,没有人能与他相比。

◎信解明记:

“信”,信佛所说的法,信自己有能力接受老师教导。

“解”对自己所信的佛法都能理解。

“明”明了,“记”是不忘记(这是讲他的信心、理解能力和记忆力)。

◎殊胜行愿:

“殊胜”特殊超胜。

“行”行为,“愿”愿心。

“殊胜行愿”,指法藏比丘所发的超过一切诸佛菩萨们在因地时所发的大行大愿(指以后的四十八愿)。

◎念慧力:五根、五力中的念力、慧力。(根是能生的意思,能出生一切佛法,所以称为根。

五根是:

⒈信──深信不疑。

⒉进──精进不退。

⒊念──忆念不忘。

⒋定──一心专注。

⒌慧──智慧。)

“力”是所生的善法产生强而有力的作用,能断烦恼,所以称力。这五种是断烦恼、开智慧的基本条件。

◎增上其心:“增上”增长上进。“其心”是他的信心、愿心、行心。

◎逾:超越。

【解】

法藏比丘的智慧、才能超过世间所有的人。信心、理解能力、记忆力(信、解、明、记)在同学当中都是第一。而且他有殊胜的行愿,具足念慧的力量,能增长他的信心、愿心、行心,使他坚固不退。这种精进修学没有人能超过他。

【经】

【往诣佛所,顶礼长跪,向佛合掌,即以伽他赞佛,发广大愿。颂曰。】

【注】

◎往诣:到。

◎伽他:印度语,中文叫“孤起颂”。“孤起”是与前后经文没有重复;“颂”是赞颂,类似中国的诗歌。

【解】

法藏比丘回到老师──世间自在王佛的住处。见了老师,恭敬的顶礼长跪,向佛合掌,以偈颂来赞佛,并在佛前发了广大的心愿。偈颂的内容是:

【经】

【如来微妙色端严 一切世间无有等

光明无量照十方 日月火珠皆匿曜】

【注】

◎色端严:指身相端正庄严。

“色”是身相,“端”端正,“严”庄严。

◎匿曜:光明隐而不显。“匿”是隐藏,“曜”光明。

【解】

如来微妙的身相端正庄严,一切世间没有任何人能与佛相等;如来的智慧光明无量,普照十方世界,日、月、火、珠的光明,在佛光之中都显得黯然失色,好比灯光在太阳光下一样。

【经】

【愿我得佛清净声  法音普及无边界

宣扬戒定精进门  通达甚深微妙法】

【注】

◎清净声:没有过失,远离烦恼的声音。

◎戒定精进门:

“戒定”指戒定慧三学。

“精进”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是菩萨修学的六个纲领。

◎甚深微妙法:“微妙法”通指明了宇宙人生真相的修学方法。

【解】

法藏比丘发愿,希望自己能得到像佛一样的清净音声,让说法的音声能普遍传扬到无边的法界。宣扬三学六度大乘法门,目的是让一切众生都能通达明了深广无尽的宇宙人生的真相。

【经】

【智慧广大深如海  内心清净绝尘劳

超过无边恶趣门  速到菩提究竟岸

无明贪瞋皆永无  惑尽过亡三昧力】

【注】

◎绝尘劳:就是断灭一切烦恼。“绝”是断绝,“尘劳”比喻烦恼。

◎无边恶趣门:“无边”说明这里不单指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凡是烦恼没有断尽的都是恶趣。所以九法界(菩萨、缘觉、声闻、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都是恶趣,只有佛法界才是最善圆满果报。

◎菩提究竟岸:指圆满成佛。

◎无明贪瞋皆永无:意思是讲一切烦恼永远都断尽了。

“无明”不明白事实真相,就是痴。

“无明贪瞋”这就是说贪瞋痴三种根本烦恼。

◎惑尽过亡:“惑”指一切无明烦恼,“过”过失、罪业。

“惑尽过亡”一切无明烦恼及身语的过失、罪业都不会再造了。

【解】

法藏比丘发愿要具足像佛一样广大无边的智慧,内心清净,断绝一切烦恼,超越九法界,迅速成就圆满究竟无上的佛果。永断无明、贪瞋,从此再不迷惑,再不起造一切过失的行为,这都是修学念佛三昧的效果。

【经】

【亦如过去无量佛  为彼群生大导师

能救一切诸世间  生老病死众苦恼】

【注】

◎为彼群生大导师:“彼群生”指九法界一切众生。“大导师”能引导一切众生平等成佛称为大导师。法藏比丘发大誓愿修行成佛,做一切众生的大导师。

◎一切诸世间:亦指九法界一切众生。

【解】

法藏比丘发愿,也要像过去无量诸佛一样,做九法界一切众生的大导师,修行成佛,才有能力救度一切众生的生、老、病、死等种种的苦恼。

【经】

【常行布施及戒忍  精进定慧六波罗

未度有情令得度  已度之者使成佛】

【注】

◎常行布施及戒忍,精进定慧六波罗:这二句是讲菩萨修行的六个纲领。

㈠“布施”有三种:

⒈财施──用财物帮助一切众生,果报是得财用无缺。

⒉法施──为一切众生传授佛法及世间法,果报是得聪明智慧。

⒊无畏施──帮助众生离开忧虑恐怖,果报是得健康长寿。

㈡“戒”即持戒。归纳为三种:

⒈摄律仪戒──佛教导众生不应该做的事,如诸恶莫作。

⒉摄善法戒──佛教导众生一定要做的事,如众善奉行等。

⒊饶益有情戒──以利益一切众生为戒,如普度众生。

持戒:引申为守法。国家的法律、道德观念、风俗习惯等,必须尊重、遵守,这都是持戒的范围。

㈢“忍”即忍辱。要忍的事很多,大体分三类;

⒈人为的加害。

⒉自然灾害。

⒊修行中的种种困难等都要忍耐。

“辱”,中国人有“士可杀,不可辱”的气节,把辱看得比杀头还要严重。所以译经的法师特别在“忍”字后面加了“辱”,这是特别对中国人说的。

㈣精进:精是纯而不杂,一门深入;进是前进不退,勇往直前。也有三类:

⒈披甲精进──有大志愿,不畏惧种种的难行之事。

⒉摄善精进──勤修善法而不厌倦。

⒊利乐精进──劝化众生,不疲不倦。

另有四说:

⒈恶事还没发生,努力不让它生起。

⒉恶事已经发生,努力去消灭,不让它相续。

⒊善事没生起,努力使它生起。

⒋善事已经做了,必须让它继续不停地增长。

㈤禅定:禅是印度话“禅那”的简称,定是印度话“三昧”的华语。外不着相为禅,内不动心为定。禅定就是一心专注不散乱,内心清净,对外境不起妄想执着。

㈥智慧:印度话“般若”的译名。

⒈文字般若──佛说的一切经典以及祖师大德的著述,能开启众生的智慧。

⒉观照般若──依照经中的义理方法,于自己日常生活中学习观照。

⒊实相般若──是说宇宙万法的本体,一切诸佛与众生自性中本具的智慧。

◎波罗:印度话“波罗密多”的简称,中国话译为“到彼岸”,是究竟圆满的意思。是说依照上面六大纲领修学,就能达到究竟圆满的佛果。

◎得度:得到超脱六道轮回。

【解】

法藏比丘发愿,要常常不间断的修学菩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大纲领。帮助尚在六道中生死轮回的众生,教导他们了脱生死。已经了脱生死超出轮回的众生,再帮助他们圆满成就佛道。

【经】

【假令供养恒沙圣  不如坚勇求正觉】

【注】

◎恒沙圣:“恒沙”是指印度恒河中的细沙。世尊当年在世说法时多在恒河流域一带,所以常用恒河沙来比喻数量之多。

“圣”指佛、菩萨、罗汉。

“恒沙圣”是比喻像恒河沙那样多的圣人。

◎坚勇:坚决勇猛。

【解】

佛说假使有人供养像恒河沙数那样多的佛、菩萨、罗汉,还不如自己坚决勇猛求成佛道。意思就是劝导我们一定要念佛求生净土,不退成佛。

【经】

【愿当安住三摩地  恒放光明照一切

感得广大清净居  殊胜庄严无等伦】

【注】

◎感得广大清净居:如理如法的修行,就能由自性中感应显现成就广大清净的佛国土。就是现在的极乐世界。

◎无等伦:“伦”是同类。这是说在同类中殊胜无比。

【解】

法藏比丘愿自己常常安住在三摩地中,恒放光明摄受十方世界一切众生。用自己的修持大愿感应得到一个广大清净的佛国土,这个佛净土殊胜庄严,是一切诸佛净土都无法和他相比的。

【经】

【轮回诸趣众生类  速生我刹受安乐

常运慈心拔有情  度尽无边苦众生】

【注】

◎轮回诸趣众生类:“轮回”指众生无始以来,辗转生死于三界六道之中,如车轮一样旋转不停。“诸趣众生类”指六道中各类众生。

◎拔有情:救拔有情众生。

【解】

法藏比丘发愿,要度脱六道轮回中的有情众生,使他们都能快速往生到他所成就广大清净的极乐世界,享受究竟的安乐。又常以大慈、大悲、大愿、大力帮助众生,誓愿度尽无量无边的六道苦难众生。

【经】

【我行决定坚固力  唯佛圣智能证知

纵使身止诸苦中  如是愿心永不退】

【注】

◎我行:法藏的行愿。

◎唯佛圣智能证知:“佛”是指世间自在王佛。“圣智”佛的大智慧,“证知”是证明。

【解】

法藏比丘发愿说:我的愿行永远坚定不移,此事唯有佛的智慧才能为我作证明。即使我自身处在种种极苦大灾难中,如上所发的大愿,也永不会退转。

这一品经文,说明法藏比丘出家并发大愿情形。下一品经文是说明他依照自己的愿心,努力的精进修行。

【文钞解经】

甲二、正宗分(四品至四二品)分二

乙一、正说因地(四品至八品)分二丙一、在家闻法分三

丁一、生值佛世

【经】

【佛告阿难。过去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有佛出世。名世间自在王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解】

「无央数劫」,「劫者,梵语劫簸,此云时分。时之长者名为劫。一大劫,天地一成坏。如现在名为住劫,以一大劫有四中劫,即成住坏空。成坏空三劫,与住劫长短同,均无人。(文钞三编卷二《复易思厚居士书》)

「有佛出世,名世间自在王」,「善知识出世,乃一切众生之善业所感。大家俱造恶业,故善知识不复多见。当宋时圆通本禅师会下,有二百个大彻大悟的门人,余则百数十及数十个者多多。今则求一二大彻大悟者,而不可得。」(文钞三编卷二《复卓智立居士书四》)

丁二、住世度众

【经】

【在世教授四十二劫。时为诸天及世人民说经讲道。】

【解】

「说经讲道」,「如来大法,弥纶法界,包括空有。示本具之真心,显随缘之妙用。其心体则生佛一如,圣凡不二,真常不变,寂照圆融。佛以究竟证故,故得五蕴皆空,诸苦悉度,一尘不立,万德圆彰。众生以彻底迷故,故致迷真逐妄,背觉合尘,轮生死,了无出期。于是如来,随众生机,说种种法,令彼各各就路还家,亲见本生之父母。探衣出珠,卽获无尽之家珍。上根固得解脱,中下仍在轮。特开净土法门,令其横超三界。普使中下,追踪上根。其为利益,莫能名焉。」(文钞续编卷下《晋莲宗初祖庐山慧远法师文钞序》)

「世出世间之理,不出心性二字。世出世间之事,不出因果二字。众生沈九界,如来证一乘,于心性毫无增减。其所以升沈迥异,苦乐悬殊者。由因地之修德不一,致果地之受用各别耳。阐扬佛法,大非易事。唯谈理性,则中下不能受益。专说因果,则上士每厌闻熏。」(增广文钞卷一《与佛学报馆书》)

丁三、闻法发心

【经】

【有大国主名世饶王。闻佛说法。欢喜开解。寻发无上真正道意。】

【解】

「天下事,最初皆由一二人为之发起。卒至一唱百和,草偃风行。况如来大法,乃众生即心本具之道。但以迷而未悟,各自背驰。一旦有先觉者告之。如临宝镜,亲见自己本来面目。方知从前皆不自识之人。由是悲喜交集,情不自已。以己所知,普告同人。普愿同证本具之佛性,以出幻妄之轮回。庶不负作与天地为三之人,具与如来平等无二之心矣。」(文钞三编卷三《宏化日记序》)

「譬如穷子,自迷家鄕,一旦得人指示,当卽直求归路,断不肯仍旧循乞,孤露他方也。」(增广文钞卷二《庐山青莲寺结社念佛宣言书》)

丙二、出家修行分十

丁一、修道无踰分三

戊一、出家修道

【经】

【弃国捐王。行作沙门。号曰法藏。修菩萨道。】

【解】

「弃国捐王,行作沙门」。「或有以佛辞亲割爱,谓为不孝者,此局于现世,不知过去未来之浅见也。佛之孝亲,通乎三世。故梵网经云,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佛之于一切众生愍念而度脱之,其为孝也,不亦广且远哉。且世间之孝,亲在则服劳奉养,亲没则祇于生没之辰,设食祭奠,以尽人子之心。设或父母罪大,堕于异类,谁能知所杀而食之生物中,决非曾为我之父母乎。昧三世无尽之理,而以数十年之孝责人,其所知见之浅小,为可怜也。」(文钞三编卷四《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

「孝之为道,其大无外。经天纬地,范圣型贤。先王修之以成至德,如来乘之以证觉道。故儒之孝经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佛之戒经云,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是世出世间,莫不以孝为本也。

奈何世俗凡情,只知行孝之显迹,不知尽孝之极致。每见出家释子,辄随己臆见,肆其谤讟,谓为不孝父母,与荡子逆徒无异。不知世法重孝,出世间法亦无不重孝。盖世之所谓孝者,有迹可循者也。释氏之所谓孝者,略于迹而专致力于本也。有迹可循者,显而易见。专致力于本者,晦而难明。

何以言之,儒者服劳奉养以安其亲,孝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其亲,大孝也。推极而论,举凡五常百行,无非孝道发挥。故礼之祭义云,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故曰孝悌之道,通于神明,光于四海也。论孝至此,可谓至矣尽矣,无以复加矣。然其为孝,皆显乎耳目之间,人所易见。惟我释子,以成道利生为最上报恩之事。且不仅报答多生之父母,倂当报答无量劫来四生六道中一切父母。不仅于父母生前而当孝敬,且当度脱父母之灵识,使其永出苦轮,常住正觉。故曰释氏之孝,晦而难明者也。

虽然,儒之孝以奉养父母为先者也。若释氏辞亲出家,岂竟不顾父母之养乎。夫佛制,出家必禀父母。若有兄弟子姪可托,乃得禀请于亲,亲允方可出家,否则不许剃落。其有出家之后,兄弟或故,亲无倚托,亦得减其衣鉢之资,以奉二亲。所以长芦有养母之芳踪,(宋长芦宗赜禅师、襄阳人、少孤、母陈氏鞠养于舅家、及长、博通世典、二十九岁出家、深明宗要、后住长芦寺、迎母于方丈东室、劝令念佛求生净土、历七年、其母念佛而逝、事见净土圣贤录)道丕有葬父之异迹。

(道丕、唐宗室、长安人、生始周岁、父殁王事、七岁出家、年十九、世乱谷贵、负母入华山、自辟谷、乞食奉母、次年往霍山战场、收聚白骨、虔诵经呪、祈得父骨、数日父骨从骨聚中跃出、直诣丕前、乃掩余骨、负其父骨而归葬焉、事见宋高僧传)故经云,供养父母功德,与供养一生补处菩萨功德等。亲在,则善巧劝谕,令其持斋念佛求生西方。亲殁,则以己读诵修持功德,常时至诚为亲回向。令其永出五浊,长辞六趣。忍证无生,地登不退。尽来际以度脱众生,令自他以共成觉道。如是乃为不与世共之大孝也。

推极而论,举凡六度万行,无非孝道扩充。故梵网戒经,一一皆言应生慈悲心,孝顺心。又云,若佛子以慈悲心,行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卽是杀我父母。因兹凡所修持,皆悉普为法界众生而回向之。则其虑尽未来际,其孝徧诸有情。若以世孝互相校量,则在迹不无欠缺,约本大有余裕矣。惜乎不见此理者,不谓之为妄诞,便谓之为渺茫。岂知竖穷三际,横徧十方,佛眼圆见,若视诸掌也。」(增广文钞卷二《佛教以孝为本论》)

「号曰法藏」,「法」,「佛法者,世出世间一切诸法之本源也。故其道大无不包,细无不举,语其广大,则罄海墨而莫书,语其精微,则觅一字而叵得。凡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之道,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之法,无不详示无遗。非止谈三世因果,明善恶报应,阐发卽心本具之佛性,断惑证真之事理而已。良以一切诸法,悉本于心,唯其彻悟自心,故能建立诸法。知其指归,纵凡夫皆堪造诣,究其极致,虽圣人有不知能。是以古之聪明睿智,首出庶物之出格高人,莫不护持流通,密修显化,而唯恐不及焉。」(增广文钞卷三《佛化随刊序》)

「藏」,「藏者,深固幽远,无穷无尽之谓。」(增广文钞卷四《乌尤山寺新建藏经阁记》)

「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迷悟攸分,升沈迥异。虽则迥异,体原无殊。如金在藏中,珠系衣里,由不了知,妄受贫穷。若遇智者,慈悲指示,则无尽宝藏,原是固有家珍,随意受用,从兹得大自在。」(文钞三编补《上堂法语(二十)》)

「修菩萨道」,表直趋一乘,不落权小。

「此念佛法门,一代时教大乘经典,尽皆赞扬。小乘经中,絶不提起。有不通教理者,斥为小乘。乃无知邪说,不可听从。」(增广文钞卷一《与陈锡周居士书》)

戊二、才德超异

【经】

【高才勇哲。与世超异。信解明记。悉皆第一。】

【解】

「与世超异」,「须知为佛弟子,凡所作为,必须超过世俗所行,方能自己得真实益,令他相观而善。若口说修行,心怀不善。于父母兄弟,以及一切世人上,未能尽其本分。如是之人,名为假善人。因地旣伪,实益何得。圣贤之学,皆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而始。况欲了生脱死,超凡入圣者乎。格物致知,当看四书蕅益解重刻序,及袁了凡四训序。昔白居易,问鸟窠禅师。如何是佛法的的大意。窠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曰,这两句话,三岁孩童也会恁么道。窠曰,三岁孩童虽道得,八十翁翁行不得。须知此语,乃一切学佛法人之总关切要语。诸恶众善,皆须在心地上论。不专指行之于事而已。心地上了不起恶,全体是善。其念佛也,功德胜于常人百千万倍矣。欲得心地唯善无恶,当于一切时处,主敬存诚,如面佛天,方可希企。心一放纵,诸不如法之念头,随之而起矣。」(增广文钞卷二《复马契西居士书一》)

「悉皆第一」,有二解:一者,至高无上,人莫能超。二者,所信所解所契,悉契第一义谛。

「不生不灭,非有非空之圆妙第一义谛,为如来心印。卽人天权小等法,与治世语言,资生业等,无不皆是第一义谛,皆为如来心印。」(增广文钞卷三《教观纲宗释义纪重刻序》)

戊三、行愿精进

【经】

【又有殊胜行愿。及念慧力。增上其心。坚固不动。修行精进。无能踰者。】

【解】

「念慧力」,指念力和慧力。

「众生之心,与佛无二。其不能作佛,常作众生者,以其自无慧力,不能觉悟,又无善知识为之开导,由是以本具佛性之妙心,作起惑造业之根本。致令经无量劫,轮六道,了无出期,可不哀哉。」(文钞续编卷下《地藏菩萨往劫救母记序》)

「增上其心」,「增上」,「佛性本具,因遇增上因缘,得以直下发现耳。」(文钞续编卷下《崑山佛教西方莲华会缘起序》)

「其心」,当人之自心,与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其心」正是一心。

「心不能思,口不能拟。包十虚而有余,穷三际而无已。仰之弥高,不见其巅。探之弥深,莫测其底。为诸佛之本师,是菩萨之慈母。人人具足,各各依止。尚无形迹,何有生死。(文钞三编补《上堂法语(五五)》)

「坚固不动」,「当今修持,唯净业最为第一。切勿闻禅之奥妙,教之渊深,密之奇特,而为之转移。令如来普度众生之道,因此见异思迁而失之。致自己仍然在此娑婆世界,作生死轮回中人,可悲可痛。必专修净行,即生了办,庶可不虚此生此遇矣。」(文钞三编卷一《复罗铿端居士书二》)

「修行精进,无能踰者」,「夫修行用功,原为了生死耳。倘用功而生死不能了,犹不肯依能了者而为之。岂非担麻弃金,自贻其咎乎。参禅纵能大彻大悟,如五祖戒,草堂青,真如喆,断崖义,尚不能了。而再一受生,反致迷失,校前为远不能及,况吾侪乎。」(增广文钞卷二《复何槐生居士书》)

「了生死有自力佛力之所以也。一切法门,皆仗自力,净土法门,全仗佛力。仗自力,非见思净尽,无由出离生死,仗佛力,若信愿真切,卽可带业往生。譬如渡海,一由自浮,一由乘舟,到岸虽同,其难易安危,奚啻天渊悬殊也。」(增广文钞卷四《崔母孙夫人往生传发隐》)

「凡学佛法,必须先要为了生死。今之在家居士,稍聪明者,多多皆欲做大通家,冀在稠人广众中宣说,并留其手笔以示后世,俾现在未来,皆以我某人为大通家。至于对治烦恼习气,及如何可以现生自了,则不过问。有若优人扮帝王天僊,便乐不可支,不知只是假的,下生来世之头面,又不知是何等相状。可哀也已。」(文钞三编补《复余慧通居士书》)

丁二、赞佛发愿分四

戊一、具仪

【经】

【往诣佛所。顶礼长跪。向佛合掌。即以伽他赞佛。发广大愿。颂曰。】

【解】

「发广大愿」,「须知发愿读文,乃令依文发愿耳。非以读文一徧,卽为发愿也。除朝暮发愿外,一切时但以至诚恳切念佛卽已。」(增广文钞卷一《拟答某居士书》)

「发愿文,文虽宏大。然须真实从心而发,方名为愿。否则心口相违,何名为愿。」(增广文钞卷一《复高邵麟居士书一》)

戊二、赞佛分二

己一、光相无等

【经】

【如来微妙色端严。一切世间无有等。光明无量照十方。日月火珠皆匿曜。】

己二、音身普度

【经】

【世尊能演一音声。有情各各随类解。又能现一妙色身。普使众生随类见。】

【解】

「世尊能演一音声,有情各各随类解」,「佛法深广,犹如大海,博地凡夫,孰能穷源彻底,一口吸尽。虽然,倘能生正信心,自可随己分量,各得其益。譬如修罗香象,及诸蚊蝱,飮于大海,各取饱腹而已。如来出世,随顺众生,为其说法,各令得益,亦复如是。」(增广文钞卷三《净土释疑序》)

「法无定相,合机则妙。如来以一味法,作种种说。譬如大士珍膳,若遇成人,则和盘托出,令其饱餐。若遇婴儿,不能咬嚼,必须代为嚼碎,含而哺之。庶可资益身心,而速得成立也。」(文钞三编卷三《广长舌序》)

戊三、发愿分六

己一、愿声同佛

【经】

【愿我得佛清净声。法音普及无边界。宣扬戒定精进门。通达甚深微妙法。】

【解】

「通达甚深微妙法」,甚深微妙法即净土法门。

「极深妙者,即极平常者。譬如一句佛号,本极平常。念至及极,则百千法门,无量妙义,均可悉得。又如树木,本极平常。而生根出芽,成干成枝,出叶开华结果,实有不可思议之妙。故知看做平常者,方能实有诸己也。若唯知其深妙,则多分难以措之躬行,只成深妙之说语矣。」(文钞三编卷四《复周群铮居士书》)

己二、慧超彼岸

【经】

【智慧广大深如海。内心清净 尘劳。超过无边恶趣门。速到菩提究竟岸。无明贪瞋皆永无。惑尽过亡三昧力。】

【解】

「智慧广大深如海」,「众生一念,与佛无二。由迷而未悟,则全智慧德相,成烦恼业苦。心本是一,迷悟殊则苦乐异矣。是知一念心性,本是智慧功德海。由烦恼障蔽,无智慧照了,则全体成烦恼业苦海。今以智慧觉照之,则即烦恼业苦海,成智慧功德海。故华严经云,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证得。若离妄想,则一切智,无碍智,则得现前。是知最初一着,唯智慧为要。有智慧则全妄即真。无智慧则全真成妄。」(文钞三编卷一《复陈飞青居士书三》)

「内心清净尘劳」,「书云,唯圣罔念作狂,唯狂克念作圣。孟子谓人皆可以为尧舜,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是知不能行孝弟为尧舜,不能克念作圣,与不能复智慧德相作佛者。皆自暴自弃,不肯勉力而为之流也。如来初成正觉,普为一切凡圣,说梵网经菩萨戒。有曰,汝是当成佛,我是已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又曰,众生受佛戒,卽入诸佛位。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其要全在令人彻了自己介尔一念心性,卽是如来所证之菩提道本。旣知是已,孰肯随烦恼染缘,使毕竟清净之性天,被迷云惑雾以障蔽乎哉。」(增广文钞卷三《京师第一监狱于甲子元旦普说三归五戒序》)

「佛心众生心,本体原无二。由迷悟因缘,非异而成异。傥肯背尘劳,兼持佛圣号。一得生西方,觉岸当亲到。」(文钞续编卷下《屈子建居士西归颂》)

「超过无边恶趣门」,「净土横超法门,为等觉大圣,逆恶小凡,同于现生,仗佛慈力,出此娑婆,登彼极乐,随己根性,而得证入之道。」(增广文钞卷四《沙健庵居士往生记》)

「十方佛土,必须到此念佛地位,方可往生。博地凡夫障深慧浅,善根微薄,寿命短促,欲仗自力竪出三界,譬如沙子一粒,入水即沉。若以数万斤大石装于船中,石虽重大,因有船载,可以不沉。可见自力佛力之难易。念佛法门,全仗佛力。欲了生死,即须念佛。横超三界,接引往生。」(文钞三编卷一《复周志诚居士书二》)

「速到菩提究竟岸」,「净土旨趣,其妙莫测。一真絶待,三谛圆融。因该果海,生佛原自一如。果彻因源,凡圣本无二致。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直指人心者,犹当逊其奇特。即生念佛,即生成佛。历劫修证者,益宜仰其高风。普被上中下根,统摄律教禅宗。如昊天之总覆群伦,犹厚地之均擎万象。有教无类,若时雨之润物,三草二木俱畅茂。有归斯受,似大海之纳川,千江万水尽朝宗。诸人欲出生死,急宜拳拳服膺。直使己心佛号,打成一片,不分自他,了无能所。则本有妙性,方可彻底全彰。无上菩提,速得究竟圆满。」(文钞三编补《上堂法语(十八)》)

「无明贪瞋皆永无」,「道本在心,无他奥妙。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道心惟微,虽微实一。人生有欲,欲生于境。前境若无,念亦不起。众欲纷乘,道心乃蔽。蔽之谓迷,觉则不迷。迷曰无明,无明曰痴。贪心瞋心,俱生于是。因惑造业,是谓恶因。既种恶因,苦果随之。佛悯众生,发无缘慈。说戒定慧,治贪瞋痴。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慧为般若,照破无明。如斩妖剑,如暗室灯。由苦出乐,由凡入圣。」(文钞三编卷三《赠佛光社社友大会颂词》)

「惑尽过亡三昧力」,「惑尽过亡」,「真穷者,所证之理,已证到极处也。惑尽者,所断之惑,已断得净尽也。」(文钞三编卷四《复卓智立居士书七》)

「在凡夫地,欲得真穷惑尽,亦非易易。而如来欲令一切众生,同于现生了生脱死,超凡入圣,特开一信愿念佛求生净土法门。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以如来之万德洪名,熏自己之无明业识。久而久之,习以成性。则潜通佛智,暗合道妙。所谓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故得因该果海,果彻因源,法门之妙,莫此为最。」(文钞三编卷一《复陈飞青居士书三》)

「三昧力」,「念佛三昧,说之似易,得之实难,但当摄心切念,久当自得。既不能得,以真信切愿摄心净念之功德,当必稳得蒙佛接引,带业往生。事一心,若约蕅益大师所判,尚非现世修行人之身分,况理一心乎。以断见思惑,方名事一,破无明证法性,则名理一。若是内祕菩萨行,外现作凡夫,则此之二一,固皆无难。若实系具缚凡夫,则事一尚不多得,况理一乎。」(增广文钞卷一《复袁福球居士书》)

「今之小知见人,稍有一点好境界,便自满自足,以为我得了三昧了,此种人,十有九人皆着魔发狂。以心念与佛相隔,与魔相合,故致然也。」(文钞三编卷一《复朱仲华居士书二》)

己三、如佛救苦

【经】

【亦如过去无量佛。为彼群生大导师。能救一切诸世间。生老病死众苦恼。】

【解】

「能救一切诸世间」。

1、「当此时世,任是神通圣人,欲救国救民,舍因果报应,生死轮回,及信愿念佛,求生西方,皆无成效。漫说一二崇重他宗之知识所说者,不至摇惑吾心。即令尽虚空徧法界,如来现身说别种甚深妙法,亦不至摇惑吾心。何以故,以理事决定无疑故。」( 文钞三编卷三《复唯佛居士书》)

2、「现今之世,无法能救。幸有因果,尚可挽回。因果一事,高明者每厌闻。此种高明,实为卑暗。如来成正觉,众生堕三途,皆不出因果之外。由高明之人,专谈理性,不说因果,其弊遂成今日之景象。祈见一切人,皆以因果为劝导,则其利大矣。」( 文钞三编补《复江易园居士书一》)

3、「现今世乱已极,其根本皆由大家不讲因果,故致成有天地来之第一大乱也。为今之计,无论何人,皆须明因识果。明因果,则转互相残杀,为互相维持。否则父母之大恩,尚欲杀之,况其他乎。光常曰,因果者,世出世间圣人平治天下,度脱众生之大权,乃标本同治之妙法也。宋儒辟因果轮回,是决堤而治水,欲不滔天,何可谓乎。」( 文钞三编卷二《复隆智居士书》)

4、「因果二字,为今日救国救民之正本清源,决定要义。舍此则无术矣。」( 增广文钞卷二《复永嘉某居士书三》)

「杨荫鸿发心护国挽劫,只教人戒杀喫素,不提念佛菩萨一句,可知于佛法,尚未具足正信。倘真知佛力法力不可思议,当此大劫临头,欲唯以戒杀喫素之愿消之,其所见如察秋毫之末,而不见泰山也。(决无此理)」(文钞三编卷三《复袁德常居士书三》)

「生老病死众苦恼」,「生老病死,人各具有,如来说法,首先陈之。盖欲令众生悟出苦之要道,证本具之佛性,由兹永离幻苦,常享真乐也。」(增广文钞卷二《法雨寺建如意寮募缘疏》)

「世间医药,能治身病,不能治心及生死等病。佛为大医王,能治身心生死等病。」(文钞三编卷二《复陆治平居士书》)

「心病为本,身病为末,若不治心病,俾一切人亲见本来面目,出离轮生死者,其利甚微。究非己立立人,自利利他之道。世以佛为大医王,吾将求彼医术,以期自他同得究竟安乐也。由是与诸善知识游,研究佛经,始知佛之医术,世无有二。如出暗室,得见天日,庆快之忱,非可言喻。然佛所说法门,无量无边,求其至直捷,至圆顿,下手易而成功高,俾无力断惑之业力凡夫,现生卽得出三界以登九品,舍凡躯而预圣流,唯净土一法为然也。」(文钞续编卷下《净土三要述义序》)

己四、悉令成佛

【经】

【常行布施及戒忍。精进定慧六波罗。未度有情令得度。已度之者使成佛。】

【解】

「常行布施及戒忍,精进定慧六波罗」,「欲成无上觉道,必须福慧具足。欲得福慧具足,须入净戒华屋。法门无量,不出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五度,总名出世福德。般若一度,名为出世智慧。五度如盲,般若如导。五度无般若,便成住相福德,只获人天小果,不能究竟到彼岸,不得名为波罗蜜。般若如心,五度如身。般若无五度,虽有觉照,了无施为,亦不能究竟到彼岸,不得名为波罗蜜。六度互资,法法皆到彼岸。如两手互洗,一一各得清洁。而持戒一度,通前该后,尤为切要。诸佛以能持戒故,福慧两足,得证究竟涅槃。六凡以不持戒故,福慧全无,沈沦生死恶道。欲出尘累,戒为第一,汝等佛子,各宜努力。」(文钞三编补《上堂法语(五六)》)

「未度有情令得度,已度之者使成佛」。

「生死大海,非念佛无由得度。」(增广文钞卷二《复包右武居士书二》)

「真如法性,生佛体同。迷悟攸分,苦乐天殊。故我世尊特垂哀愍。虽于尘点劫前,早成佛道。又复悲运同体,慈起无缘。不违寂光,示生浊世。出家修行,成等正觉。拯彼迷流,同登觉岸。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随顺机宜,循循善诱。大机则示以五蕴皆空,六尘卽觉,毕竟一法不立,直下万德圆彰。小机则曲垂接引,为实施权,令其渐培佛种,以作得度因缘。如上随机所说种种法门,虽则大小不同,权实各异。皆仗自力,断惑证真,方出生死。故于如来普度众生之怀,未能究竟舒畅。由是于诸法外,又复特开信愿念佛求生净土一门。指极乐世界,以为本有家鄕。指阿弥陀佛,以为无上慈父。令其发菩提心,持佛名号,以深信愿,求生西方。果能拳拳服膺,念兹在兹。则以己信愿,合佛誓愿。生佛相契,感应道交。现生则业障消灭,福慧增崇。临终则蒙佛接引,托质宝莲。其有惑业已断,则卽登补处,速证佛乘。纵令博地凡夫,通身业力,亦可仗佛慈力,带业往生。旣往生已,卽得迥出凡流,高预海会。惑不期断而自断,真不期证而自证。此之法门,全仗佛力。喻如跛夫日行数里,若乘转轮圣王轮宝,则顷刻之间徧达四洲。是轮王力,非己力也。毕世修行者,固然如是。卽五逆十恶极重罪人,临命终时,地狱相现,若能志心念佛,卽得蒙佛接引。良以佛视众生,犹如一子。于善顺者固能慈育,于恶逆者倍生怜愍。子若回心向亲,亲必垂慈摄受。又复众生心性,与佛无二。由迷背故,起惑造业,锢蔽本心,不能彰显。倘能一念回光,直同云开月现。性本不失,月属固有。故得历劫情尘,一念顿断。喻如千年暗室,一灯卽明。此实一代时教最妙之法,上圣下凡共由之路。徧透九界之机宜,极畅如来之本怀。猗欤懿哉。何可得而思议也。」(增广文钞卷四《陕西南五台山大觉巖西林茅篷专修净业缘起记》)

己五、坚求正觉

【经】

【假令供养恒沙圣。不如坚勇求正觉。】

【解】

求正觉就是求生净土。「当以供养三宝,守戒一生,一切所作,种种功德,不求来生人天福报,不求现世长寿康宁,唯求临终往生净土。则与佛誓愿相契相合,感应道交,定满所愿。如人堕海,有船来救,若肯上船,卽登彼岸。求人天福,不求往生,如不上船,难免沈溺。佛欲令汝超凡入圣,汝却愿得有漏之福。福报一尽,永堕三途。如摩尼珠,用弹黄雀。所得者少,所失者多。可不惜哉,宜警省焉。」(增广文钞卷一《与某居士书》)

「何以世间念佛人多,真能了生死者少。祗以念佛之人,无深信切愿,但求福报,希图来世富贵。不知希图来世富贵,譬如仰天射箭,力尽则还,非但无益,且有损也。即如今世念佛,感人天福报,有福报而无正智。以有福报故,则有势位富贵。以无正智故,则愚痴而不信因果。夫以不信因果之人,处势位富贵之地,如虎附翼,益增其恶。故福报愈大,造孽愈多。既造恶业,应受恶报。此所谓三世怨也。故念佛者,断不可存福报之心,当以猛利直前,往生西方,为了脱生死之妙法。故彻悟禅师云,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十六字,为念佛法门一大纲宗。又云,一句弥陀,我佛心要,竖彻五时,横赅八教。甚哉,一句弥陀,微妙难思,惟佛与佛,知其究竟。等觉以还,尚有未尽,所谓菩萨少分知。若我辈凡夫,尤当信而行之。」(文钞三编卷四《净土法门说要》)

己六、愿求净土分二

庚一、感得净剎

【经】

【愿当安住三摩地。恒放光明照一切。感得广大清净居。殊胜庄严无等伦。】

【解】

「愿当安住三摩地」,「三摩地,即三昧之别名。此云正定正受。谓一心念佛,不为外境所动,不为杂念所侵,故名正定正受也。」(文钞三编卷二《复拜竹居士书三》)

「恒放光明照一切」,「佛光普照,如秋月以当空。法化流行,若时雨之润物。」(文钞三编卷四《植福延龄佛七文疏》)

「感得广大清净居,殊胜庄严无等伦」。

「净土约事,则实有至极庄严之境象。约理,则唯心所现。良以心清净故,致使此诸境界悉清净。」(文钞三编卷三《复马宗道居士书一》)

庚二、尽度众生

【经】

【轮廻诸趣众生类。速生我剎受安乐。常运慈心拔有情。度尽无边苦众生。】

【解】

「轮廻诸趣众生类,速生我剎受安乐」。

「了生死之难。七返六欲天,其为年月莫能算也。(人间五十年、四王一昼夜、上皆加一倍、忉利一百、夜摩二百、兜率四百、化乐八百、他化一千六百、又寿长亦加倍、四王五百岁、忉利一千岁、以上各加倍)此系小乘法,任运自力了生死者。若生信发愿,念佛求生西方,则无有不于现生即生西方者。生西方,则生死已了矣。当发恳切心。此念佛法门,实为佛大慈悲,普度一切无力了生死之众生,而令其即生速了之无上要道也。」(文钞三编卷二《复叶聘臣居士书》)

「当知念佛往生一法,乃一切众生速出生死之第一要道,实一切诸佛疾成正觉之最上法门。不可以简便易行,视作等闲。必须以勤恳志心,方能成办。」(增广文钞卷一《与某居士书》)

「常运慈心拔有情,度尽无边苦众生」,「济度无方,怜伊体一。津梁罔测,悯彼迷深。」(文钞续编卷下《楹联· 弥陀》)

「众生心性,与佛无二。由迷昧故,于真常中,妄生迷惑,起贪瞋痴,造杀盗婬,以致轮六道,了无出期。生人天时少,堕三途时多。菩萨特垂慈愍,多方救济。冀彼返妄归真,祛迷得悟,以复其本具之真如佛性而后已。譬如无价摩尼宝珠,堕于圊厕,愚人视同粪秽,不加爱惜。智者知是无价宝珠,从厕取出,拭除粪秽,香汤洗涤,悬之高幢,则光照天地,普雨众宝。众生心性,亦复如是。虽复迷昧造业,堕落恶道。而本具之真如佛性,仍复湛寂常恒,不生不灭,了无迁变损失之相。是故菩萨任何业重罪深之人,终无一念弃舍之心。而于最苦众生,偏垂怜愍,急欲度脱也。」(文钞续编卷下《地藏菩萨本迹灵感录序》)

戊四、请证

【经】

【我行决定坚固力。唯佛圣智能证知。纵使身止诸苦中。如是愿心永不退。】

【解】

「我行决定坚固力」,「当须发决定心,临终定欲往生西方。且莫说碌碌庸人之身,不愿更受。卽为人天王身,及出家为僧,一闻千悟,得大总持,大宏法化,普利众生之高僧身,亦视之若毒荼罪薮,决定不生一念欲受之心。如是决定,则己之信愿行,方能感佛。佛之誓愿,方能摄受。感应道交,蒙佛接引,直登九品,永出轮回矣。」(增广文钞卷一《复高邵麟居士书三》)

「问,出家为僧,宏法利生,又有何过,而亦简除。

答,若是已断见思,已了生死,乘大愿轮,示生浊世,上宏下化,度脱众生者,则可。若或虽有智愿,未断见思。纵能不迷于受生之初,亦复难保于毕生多世。以虽能宏法,未证无生,情种尚在,遇境逢缘,难免迷惑。倘一随境迷,则能速觉悟者,万无一二。从迷入迷,不能自拔,永劫沈沦者,实繁有徒矣。如来为此义故,令人往生净土,见佛闻法,证无生忍。然后乘佛慈力,及己愿轮。回入娑婆,度脱众生。则有进无退,有得无失矣。未断见思,住此宏法,他宗莫不如是,净宗断断不许也。」(增广文钞卷二《净土决疑论》)

「唯佛圣智能证知」,「净土法门,谛理甚深。唯佛与佛,乃能究尽。由其大小不二,权实一如。以故上自等觉菩萨,下至逆恶凡夫,皆须修持,皆得成办也。末世众生,善根浅薄,匪仗佛力,将何所恃。倘能仰信佛言,生信发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加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敦伦尽分,闲邪存诚。果能如是,万无有一不往生者。」(文钞三编卷四《印光法师嘉言録题辞二》)

「纵使身止诸苦中,如是愿心永不退」,「祸福无定,损益在人。善得益者,无往而非益。甘受损者,无往而非损。过去诸佛,皆以苦境为师。以致断尽烦惑,成无上道。」(文钞三编卷二《复卓智立居士书三》)

「人生世闲,祸福吉凶,相为倚伏。其所得损益,唯在人之善用心与否耳。诸佛愍自己与一切众生,为三苦八苦无量诸苦之所逼恼。因思所受苦报,由于过去恶业所感。而所造恶业,由于当六尘境,不了如幻如化,妄起贪瞋痴心之所致也。是知贪瞋痴之烦惑,乃一切众生之大怨家。从兹以戒定慧,断贪瞋痴。复还本具之天真,以成无上之觉道。然则三苦八苦等,实三世诸佛之导师,而一切众生永离众苦,常享诸乐之无上良缘也。」(增广文钞卷三《观无量寿佛经善导疏重刻序》)

【小结】

「俾读者各各执持名号,咸归一心。迥出尘世,倏登极乐。以法藏之愿轮,摄取众生。仗净土之境缘,直趋佛果。庶无问自说,不付空谈。而有闻斯行,方为实行。」(增广文钞卷三《重刻佛说阿弥陀经序》)

《西方发愿文》

云栖 莲池大师

稽首西方安乐国  接引众生大导师

我今发愿愿往生  唯愿慈悲哀摄受

弟子(*……)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

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我及众生。旷劫至今。迷本净心。纵贪嗔痴。染秽三业。无量无边所作罪垢。无量无边所结冤业。愿悉消灭。

从于今日。立深誓愿。远离恶法誓不更造。勤修圣道。誓不退惰。誓成正觉。誓度众生。

阿弥陀佛以慈悲愿力。当证知我。当哀愍我。当加被我。愿禅观之中。梦寐之际。得见阿弥陀佛金色之身。得历阿弥陀佛宝严之土。得蒙阿弥陀佛甘露灌顶。光明照身。手摩我头。衣覆我体。

使我宿障自除。善根增长疾空烦恼。顿破无明。圆觉妙心。廓然开悟。寂光真境。常得现前。

至于临欲命终。预知时至身无一切病苦厄难。心无一切贪恋迷惑。诸根悦豫。正念分明。舍报安详。如入禅定。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诸圣贤众。放光接引。垂手提携楼阁幢幡。异香天乐。西方圣境昭示目前。令诸众生见者闻者。欢喜感叹。发菩提心。

我于尔时。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生极乐国七宝池内胜莲华中。华开见佛。见诸菩萨。闻妙法音。获无生忍。于须臾间。承事诸佛。亲蒙授记得授记已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无量百千陀罗尼门。一切功德。皆悉成就。

然后不违安养。回入娑婆。分身无数。徧十方剎。以不可思议自在神力。种种方便。度脱众生。咸令离染。还得净心。同生西方。入不退地。

如是大愿世界无尽众生无尽。业及烦恼一切无尽。我愿无尽。

愿今礼佛发愿修持功德。回施有情。四恩总报。三有齐资。法界众生。同圆种智。

无量寿佛赞

夏莲居居士

无量寿佛,甘露王,威德愿力难量,洪名虔称消灾障,化火宅,为清凉,菩提心中接佛光,福慧善根自长,一向专念莫彷惶,勤熏戒定香,信愿行三是资粮,苦海得慈航,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大愿大力接引导师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多声)

惟愿

天下和顺,日月清明,

风雨以时,灾厉不起,

国丰民安,兵戈无用,

崇德兴仁,务修礼让,

国无盗贼,民无怨枉,

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