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了京都,才会有答案吧
旅行的意义是什么?
关于这个问题,前人已经给出过无数精彩的答案。
但可惜的是,再精彩,那也是别人的。
那不是自己的。就像是,看着学霸拿满分不等于我们就会答题了。
只有自己亲身走出去过,才可能真正得到这个问题的答案。
现在疫情告一段落,我想出去走走。
我这一次的目的地只有一个:京都。
我旅行的方式一直随着年龄的变化而改变。
这一次,我想采用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方法:
对它有足够的了解之后再去。
因为,我很清楚的知道,我不是为了打卡温泉、歌舞伎、米其林餐厅、美食、金阁寺等等这些京都特色而去。
正如我之前所说,我的专业是日语。
却从来没能真正发挥过日语的作用。
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当初学日语就是一个稀里糊涂的决定。
此后的人生一直在为这个“稀里糊涂”买单。
所以,我从未认认真真读完过一本日文的严肃文学,哪怕是中文版,更别说日文原版。包括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川端康成和大江健三郎的作品。
我也对日本的文化和历史知之甚少。甚至可能赶不上一个没学过日语的人。
因此,我借由“去京都”,来恶补自己曾经缺的这些功课。
为什么是京都?
因为京都是名副其实的古都,从794年到1868年,一直是日本的首都。
在京都,一家开始大几十年的店都不敢称自己是“老店”,因为有很多店铺拥有两三百年的历史。
京都有大大小小1877座寺庙,可以说每隔几公里就有一座。
京都的花道和茶道举世闻名,但同时街头巷尾林立着无数精致的咖啡店,这种东西方文化其乐融融的景象让我惊诧。
……
就是这样,这个城市在我心里浓缩成了一个词——传承。
我想亲眼去感受这种传承。
同时,我还想解决心中的一个疑惑:
无一物是完美的。无论是人,还是城市。
难道京都就没有它必然的缺陷和问题吗?
我也会问自己:
去京都又能代表什么呢?
又能改变什么呢?
我暂时还没有答案。
一切,要去了才知道。
我收集了一些关于京都和日本的书籍:
《京都的正常体温:哲学家写的城市指南》
《透视日本:从京都到二次元的文化巡礼》
《原色古都:古典与摩登的交响》
《日本色气》
《京都之水》
《我的京都》
《松子落:京都九年》
《京都如晤》
《京都古书店风景》
《慢书单:日本意气》
《京都旧事:古都尘封的日与夜》
《古都》
《金阁寺》
《漫长的战败:日本的文化创伤、记忆与认同》
《日本的细节》
……
(持续增加)
跟一位住在京都的朋友聊起这件事,她对我对于京都的期许和评价感到很意外。
她说即使她住在京都,也没有特意游览观光,更不会刻意去看京都方面的书。
想了想,她的反应再正常不过了。我不也是这样吗?
我在武汉住的时候,从未想过去黄鹤楼。我在苏州住的时候,也没有去过苏州园林。在顺德住的时候,对这个被称为“美食之都”的城市的美食没有丝毫欲望。
“这么近,随时可以去”,人大抵都是这样想的吧?容易得的东西反而看不见它的价值,也不会珍惜。反而对遥不可及的某个地方下狠功夫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