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世界还小的时候——读《讲了100万次的故事·北欧》

2021-11-14  本文已影响0人  我就是自己的咸鱼

先定义一下:这是一本童话集,里面收纳了北欧各地包括挪威、瑞典、芬兰、丹麦、冰岛、拉普兰德和法罗群岛的民间传说。民间传说总有其共性,足见人与人的悲欢并没有那么不相通;当然也有其个性,比如芬兰的童话里,北极熊出场的次数就远远多于挪威。

但总的来说,这些童话和我小时候读到的并没有太多不同,王子会娶美貌善良的姑娘,妖怪会被作弄而远远消失,贪得无厌者将一无所有,诚实正直的人将得到公主和半个王国。但我还是读得津津有味,不仅是因为这些文字里包含我遗忘许久的、童年的简单,更多的是因为出版说明。

这本书有一篇很棒的出版说明。

“人类天生需要听故事。人类也天生需要讲故事。

故事是经验的积累,也是想象的扩展。故事是教化,也是娱乐。世界一天天长大,故事也一天天长大,今天的故事和几千年前相比,看上去已经完全不同,但有理由相信,一些藏在故事里的东西,是一直没有变的。它们改头换面,在不同的故事里,以不同的样子出现,以后,它们可能还会发展出更多不同的样子,并且越来越复杂。但无论如何,那些恐惧或希望,那些抵抗或顺服,那些寻找或失落,那些选择或没有选择,那些藏在故事里的、人类的情感和命运,总还在那里。”

倾述是人类的天性,倾听也是一样。人类靠着故事——不一定是民间童话传说这种简单的,也有诸如二十四史这样的鸿篇巨制——传递知识和情感,从世界还小的时候,到它渐渐长大。个体虽然渺小,但却是组成这故事长河里的一滴。

故事铸就了人类的共同记忆,也提供了人类的共同港湾;只要还有人记得如何回到这座港湾里,休息,再出发,人类就不至于彻底迷失道路。只要人们还在讲着故事,我们就还是我们。故事当然会不断改头换面,但有些核心的东西是牢牢矗立在那里的。在扉页上,编者引用了这样一个故事:

“当厄运威胁犹太人,以色列拉比巴尔·沙姆·托夫就退回森林,点起篝火,低头祈祷。这样,厄运就能被避免。随着时光流逝,这一任务落到了第二位拉比身上。他知道森林中那一处地点,也记住了祈祷文,但他不知道要生一堆火。然而,厄运同样被避免了。第三位拉比只知道那处林中地点,至于火堆与祈祷文则一概不知。可是这一点足够了,厄运也被避免了。最后,这一任务落到拉比利兹恩身上,他对地点、篝火和祈祷文统统不知道。他只会讲故事。

“而这就足够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