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乐之园-属于竹本健治的那年夏天
那年夏天,草长莺飞,我与几个伙伴,在花丛中追逐蜜蜂,在小树丛中捕捉蜻蜓,在溪边嬉戏,在河中捕鱼,在晚上生起篝火,在满天星光下,沉沉睡去……
再后来,我们都长大了,各自奔向各自的前程,十几年后再回首,已然物逝人非般,欲语泪先流。
回头想想曾经年少的时光,也许会觉得幼稚,也许会怀念那份无知与烂漫,也许记忆中已搜寻不到合适的词语形容。
好像这一切的描写与《匣中失乐》并没有本质的关联,不知竹本在耳顺的年纪是怎么看待“年少轻狂”时的作品,我想应该是美好大于诟病呢。
二十二岁,是我大三的时候,彼时的我,还一边为学业辛苦努力一边为实习打拼,整天给客人端茶倒水,每星期休息一天,忙得不亦乐乎,一个少年,不,或许用“青年”称呼更为恰当,却写出了具“四大推理奇书”收官之作称谓的作品,虽然在时隔近40年后的今天,书中所写的密室、杀人手法及动机略显单薄,却无法撼动其开创新本格时代的地位。
总得来说,全书结构新颖,虚幻与现实交错,像是在不同时空发生的事情,坦白讲,容易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也唤起了读者去书中探索谜团的欲望,正所谓“乱花渐欲迷人眼”般目不暇接、觥筹交错,但是光与影之后,却没剩下什么实质性的可以令读者迷惑或感到玩味的东西,颇有虎头蛇尾之嫌。
文章结构感极强,利用章节巧妙的将虚实进行有效的划分及割裂,前一章死去的人,在下一章还能就此前的情节提出自己的见解,令人拍案叫绝,可是后续乏力,拼凑感扑面而来,似乎在整体走向上出现了构思上的问题:如果偏重杀人,就要有血淋淋的场面及一个接一个死去的情节,可以利用恐怖震慑人心,渲染气氛(像绫辻行人《钟表馆》),如果是推理,在给出绝妙现场谜题的基础上,是有着能与之相匹配的解开之道,且能让读者信服(阿加莎《藏书房女尸之谜》),如果是密室,那就弄一个真真正正的密室,然后解开(卡尔《燃烧的法庭》,别搞什么“门其实没锁”的让人只能用WTF评说的梗,如果是悬疑,就要有动机,动机,动机(对,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合理的动机而不是生搬硬套包办婚姻的即视感(个人认为佳作参照阿加莎《啤酒谋杀案》),因为在自杀的人面前曾经宣誓找出凶手因为没有凶手而要充当凶手杀人是个什么逻辑我始终无法脑补,且有人为了这种行为而质问凶手又失手将凶手刺成重伤(最终伤重不治身亡)随后自杀又是个什么逻辑,很遗憾,也在我的理解能力之外。
再有就是有关科学知识与玄之又玄的一些学说、日本本地传说等杂乱的结合,虽然在违和感方面个人觉得并没有一些网友评论的那么严重,但然而也并没有什么卵用才是真正的梗好吧,到最后死去的人既不是被小人钉死的,也跟“五黄杀”扯不上什么直接的关系,更不要说那些听起来本来就拗口艰涩的科学知识了,是为了表达什么呢?一种虚无状态下众生该有的模样么,尤其想起案发当天促使霍南德前去仓野家以及仓野决定继续杀人的竟然是曵间的催眠,无力吐槽加ORZ(希望竹本大叔不要打人=。=)。
书中几处情节描写也颇费解,比如说雏子双亲的死以及由奈尔滋在书中寓言一事,最后也没有什么解释,再有甲斐创作杏子尸体是什么,两个人都是变态么?还有无端约杏子、甲斐出去的人也没有给出解释,当然同为小说中的真沼消失一案的情节也没有给出说明,还有推理竞赛过程中挖掘大家隐私最后也不了了之,不过个人觉得甲斐暗恋曳间姐姐而杀人的动机其实好过书中实际给出的动机解释,不知是否有共鸣。
通读之后,不能说失望(之前已看过一些评论家说有些观点并不推崇承认《四大奇书》,主要原因就是质疑《匣中失乐》之故),心理已做好准备,且还有两部尚未拜读,只能说考虑到竹本大叔当时创作的年纪,还是颇有造诣,只不过看了介绍说他之后都创作神鬼怪诞题材了,那并不在本人稀饭之内,所以无法评说是否随着岁月的更替,他的书是否日渐成熟,谜题解释也相对较为合理。
还是给了我一些愉快的阅读体验,虽然不高。
青葱岁月,校园学子,为考试奔忙,为爱好相聚,为解谜题竞赛,为彼此间情谊相爱相杀,羡慕之情由生,虽是悲剧收场,那却是属于所有人的夏天呢。
清明时节,因着之前已赋闲在家,早早已跟父亲祭拜了先祖,遥想往年不在家乡时,都会放许嵩的《清明雨上》来听,在缓缓的音乐中,好似也将思念及祝福化作歌声,随风遥寄。。。
看了很多评论,对小虫的《黑死》评价不高,且图书馆并没有找到这本。。。我能说我当时是去找《姑获》的么,然而也没有=。=,只好拿了《狂骨》回来,看着厚实的体量,看来《狂骨》要稍有几天才能跟各位相见了,不过还是要完成《四奇》书评,当然是间或穿插《新五奇》的节奏,哈哈。
那么,今天,就酱!
作者:christain
微信公众号:八零年代的童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