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作文自我成长吉吉21天打卡群

【高考作文】从“一年读完100本书”到“构建知识体系”

2017-06-25  本文已影响21人  宇枫Sai

从“一年读完100本书”到“构建知识体系”

——我的高考

2017年全国卷III

适用地区:四川 广西 贵州 云南

今年是我国恢复高考40周年,高考为国选材,推动了教育改革与社会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40年来,高考激扬梦想,凝聚着几代青年的集体记忆与个人情感,饱含着无数家庭的泪珠汗水与笑语欢声,想当年,1977的高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拐点。看今天,你正与全国千万考生一起奋战在2017的高考考场上。

要求:请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且不少于800字。

十年一觉高考梦

“你为什么不去参加高考、读大学呢?”朋友的一条短信,让我至今记忆犹新。

那是2003年12月的某一天下午,我正在念高三。我回复说:与其考个三流大学,不如等以后参加成人高考。

第二年,当同学们都在为高考奋斗的时候,我已经开始找工作了。

那几年,我的抽屉里放着一本淘来的《大学语文》,看到它仿佛就看到了我的“大学梦”。

2009.4 我们的“重庆大学一日游” 2009.4 重庆大学民主湖 2009.4 只有我在假装大学生 2010.8 重现一年前的一幕

直到2013年,在表姐的催促下报了成人高考;我还特地翻出高中数学书,想试着解几道题,结果卡在了“因式分解”上。不料,成人高考的成绩出来,我超出分数线100分(本来分数线也不高,对于我这样的“大龄青年”还可以适当加分)

记得我去参加考试之前,老妈说:“大学要读两年半,等你毕业都31岁了。”

我说:“如果不去考试,两年半之后,我也满31岁了。”

后来那段时间,我下班后去学校上课,晚上再回家。一天之内跨七个区。老师觉得我成绩不错,推荐去报自考本科;如果顺利的话,两年半同时拿专科、本科学历。

很多鸡汤故事里面,主人公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刻苦,就能换来“金榜题名”、从此走上人生巅峰;但事实上,我很清楚:这样的经历对我的“职业生涯”帮助并不大,我只是在圆自己的一个梦想。

不过,可喜的是,我真正意义上的“大学”也是从这一年开始的。

一年读完100本书

如果我把自己的学习分为三个阶段,那么,读书就是最初级、也是最慢的学习阶段。

按照传统的理解:知识就像杯子里的水,我们只需要把它从容器中倒出来、灌进自己的脑子里就可以了。

学习就是输入(从书本上、课程里接收信息),要获得更好的效果,就需要加大输入量。

在这样的思维下,我开启了一个“宏大的计划”:一年读完100本书。

这意味着我每个月都要读完至少8本书,每周至少读2本。于是,我把一年的几个假期都贴进去了,终于在年底完成了任务。

2015年,我加入了“100天训练营”,目标是“连续读书100天”,这对当时的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输出倒逼输入

当我读书少的时候,最大的烦恼是“怎么才能读完很多书”;等我读书渐渐多起来,就发现烦恼还在,只是它变成了另外一个问题:读完了记不住、用不上怎么办?

这时候,我很即时地接触到了Scalers提出的概念:持续行动

古典老师说:不写作业,听再多课程,也是这个怂样

坚持读书?听课?不行动等于零;只是行动、却不肯坚持?那也不行。

知识不再是物品、只需要放进脑子里就行;它只是一本指南,你要按照它所指的方向去实践、日复一日,才有可能走到目的地。

S的文章逻辑性很强,读起来非常烧脑。大概因为他是理科生的缘故,思维比其他人缜密很多;但同时也因为读起来比较困难,再加上他坚持每天写千字长文,以至于很多人都读不下去。

S说,他的文章是个门槛,如果我们连他的1000字都没耐心读完、还谈什么学习呢?

于是在S的带领下,我们开始更自虐的行动:抛开100天阅读,直接100天写作。因为S提出了“输出倒逼输入”这个概念,认为我们应该用行动来驱动自己学习。

《刻意练习》,重新定义了“行动”

S说:“如果一直在背单词、学语法、做输入,但是你感觉自己又没有进步,那你要琢磨一下,是不是有什么问题?”

现在,学习不再是“输入”,还需要“输出”;你学习了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交付了什么?

100天写作就是这样:我们拿高考作文来练手,每天写作,写到一段时间就感觉“才思枯竭”、没什么好写的了,于是赶紧去看书;但还不能停下手中的活儿,必须抓紧时间看、然后在一天之内完成800字的高考作文。

一旦掉队,就很难再跟上。40个人虐到最后,十分之一的人“存活”下来。

《刻意学习》,S的新书,里面讲到了“如何构建行动系统”

构建知识体系

近两年,学习平台越来越丰富;再加上工作性质(新媒体运营),要学的东西很多,买的课程没学完,新的又来了。我们不得不压缩学习的时间。但这样一来,学了的东西也非常不牢靠。

于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知识焦虑

这说明我们的学习方式又需要“升级”了。

秋叶大叔在《秋叶教你读大学》系列文章里,提到了“整体性学习法”,方法是将学习的东西搭建出自己的“知识体系”。

重庆主城区地图,这就是我们很多人脑海里凌乱的“知识” 重庆轨道交通地图,是不是清晰了很多?

搭建“知识体系”有什么好处呢?

它可以让你脑海里的知识变得更加牢固、更有条理,而且不容易忘记,在你想调用的时候,随时可以想起那些关键的知识点;另外,当你学到新知识的时候,不必担心脑海里的东西会打架——相反,它们可以很融洽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如何高效学习》,作者是一位学霸,一年修完麻省理工33门课程。这本书最早提出“整体性学习法”,我读了好几遍,也做了笔记。只是,要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还需要很多次的行动 《学习之道》,作者是一位年轻的国际象棋兼太极推手的世界冠军,本书提出了三个非常有颠覆性的学习方法:1)拆分目标、2)画小圈练习、3)渐进式学习 《好好学习》,作者成甲在书中提出了“如何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 《精进》,作者是知乎大神——采铜,里面提到的“建构学习法”值得一读 《不要等到毕业以后》,秋叶大叔这本书,让很多大学生和毕业生“相见恨晚” 《变构模型》,这本书我读了一个星期,还在读第一章……整体感受可以用四个字形容:不明觉厉

去年,我完成了成人高考+自考本科的所有课程,用的是最原始的学习方法——死记硬背。然后,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写完了专科、本科两篇论文,参加了一次答辩,如愿以偿拿到了两个文凭。

不过,这是题外话。

比起毕业证,我更喜欢学生证。它提醒我:自己还在起跑线上……

对现在的我来说,知识不再是“输入”,也不仅仅是“行动”,它们是一个自成体系的东西。

这三年,完成了一轮“学习方法”的升级,我觉得这才是最大的收获。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