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姬陵的黄昏:爱情因何永恒
在研读世界艺术的过程中,偶然间了解到了印度的泰姬陵这座伟大的建筑,竟不可控制地为它着迷,不仅找了大量的资料来了解其历史,而且在网上搜索了很多图片来一瞻其芳容,如果此生有幸,定当去印度的阿格拉城走上一番。
“泰姬陵的黄昏”这个题目,其实已经萦绕我的脑海一个月之久,本来是想写一首歌曲的,可是灵感仿佛在森林中迷失了方向的孩子,寻寻觅觅而不知归途,着急也是无用,只能在原地等待着,期望灵感能像孩子的家人一样找来。
当然,之所以对这样一座建造于三百多年前的大理石坟墓有所感触甚至着迷,不单单因为其精美的建筑工艺和无与伦比的清真寺风格,虽然我很欣赏它表现出来的美感,但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往往不是一件事物外在所呈现出来的东西,而是其内在或隐喻所散发的魅力。
如果雷峰塔没有《白蛇传》这样的民间神话传说来衬托,它只不过是五代十国时所建造的一座佛塔;
如果滕王阁没有王勃那篇震古烁今的骈文来彰显的话,亦不过是唐朝时一座简单的楼阁建筑。
大凡世界上的名胜景点,若没有其本身所包含的象征意义或代表其内涵的东西,再美也会显得异常苍白无力。
泰戈尔说,泰姬陵是“永恒面颊上的一滴眼泪”,如此凄婉动人的话语,必然会有一个同样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深埋其中。
印度的莫卧儿王朝延续了近两个世纪,在印度的历史上,算是很长的王朝了,有点类似于中国历史上的唐宋王朝。沙·贾汗就是莫卧儿王朝的第五代君主,他有个极为宠爱的妃子叫阿姬曼·芭奴,后来沙·贾汗封她为“泰姬·玛哈尔”,意为“宫廷的皇冠”。这位来自波斯的女子容貌美丽、多才多艺,陪伴了沙·贾汗19年,在她为国王生下第14个孩子后便香消玉殒。沙·贾汗悲痛欲绝,不惜倾全国之力,为死去的泰姬打造一座完美的陵墓,每天动用2万名工匠、历时11年,才终于完成了这座奇迹般的伟大建筑。
世界上的权力斗争是多么相似啊,在中国唐代,发动“玄武门政变”的李世民,杀兄弑弟,逼迫唐高祖李渊退位,这样的戏码同样在莫卧儿王朝上演了。沙·贾汗的儿子在泰姬陵建成不久后便也发动政变,残杀兄弟,然后将沙·贾汗赶下了王位,并将其囚禁在离泰姬陵不远的阿拉格堡的八角宫中,这位君主在余下的生命中,每日就是在监禁下看自己为死去的爱人所修筑的坟墓中度过,8年后便郁郁而终。幸运的是,他得以同葬在泰姬陵,与所爱之人死后同眠。
伟大的爱情故事总是特别震撼人心,这也是泰姬陵在世界上如此闪耀的一个原因。想象一下,在夕阳西下的黄昏,亚穆纳河的河水泛着金色的光辉,与沐浴夕阳中闪动着迷人光芒的泰姬陵相互映衬,一位被囚禁的国王,透过河水的反射望着死去的爱人陵墓的倒影,回忆着过去快乐而甜蜜的时光,如今斯人已去,自己也落得个孤单被囚的下场,王权富贵只不过是过眼云烟,现在唯一陪伴自己的,唯有埋葬爱人的陵墓和对爱人的思念,不论何时,这样沧桑和凄凉的场景都会打动许多真诚的人们。
尽管真实的情况未必如此,沙·贾汗或许是个穷兵黩武的狂暴君主,只是因为所爱的人去世,便征用数万人、花费巨资来为她修建陵墓,而为爱人修筑陵墓,也只是受到“失去的东西总是最珍贵”的规律所支配,倘若一直走下去,他们的爱情也有可能会变质。
世间就是这样,很多东西瞬息万变,甚至没有不变的东西。古人云:“变是唯一的不变。”我们不能指望有永恒的事物存在。但在我的观念中,“追逐美”应该是不变的。就好比爱情,虽然总会遇到各种变数,但我们相信“不变的爱”的存在,并且永远保持一颗追求爱的心,我们就能追逐到一种“永恒”。
泰姬陵的意义就是,它以不变的建筑形式将爱情的缥缈固定了下来,只要这座建筑存在,爱就永远存在,向这个世界展示着“爱的美好”。正如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所歌颂的杨贵妃与唐明皇的爱情,在现实中,尽管唐明皇无奈地看到自己的爱人被缢死于马嵬坡下,但在诗人的笔下,两人的爱情延续到了超现实的领域,于是他们得以“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泰姬陵的存在,同样远远超越了其建筑学上的意义,因为看到泰姬陵,我们总会浮现出在黄昏时隔河相望、跨越时空的一对恋人在彼此思念着对方,如此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