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伟中国三部曲之《江城》

2018-11-02  本文已影响133人  只是写读后感的人

  如果你想了解中国请阅读这本书,这是这本书在美国出版时的推荐语…当然了,据说每一个想了解中国的美国人都阅读了这本书…

这是何伟(原名叫彼得海勒斯)中国三部曲的第一本书,写的是1996到1999年,何伟做为中美和平交流的志愿者,来到长江的上游的涪陵市的师专学校做英语文学老师的故事。

故事主要内容如下:作者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读完文学硕士之后,找不到人生的意思,也不想继续深造了,就跑到了中美和平交流志愿者的机构去当志愿者,然后来到了中国。在选择地方的时候,他选择了涪陵,一个十分偏僻的长江上游城市。陆路交通十分不方便的城市,只能坐船才能到达的城市(现在归重庆市管了,涪陵榨菜)。来到涪陵师专学校(现在叫长江师范学院)当任了英文文学的教师,刚开始的时候,学校的领导对何伟他们(来了两个外国人)态度很好,给住高级老师才让住的的宿舍楼,并给买新的彩电,还有提的条件都给满足,刚开始的一个月,何伟他们过的像被宠坏的孩子一样。过了那一个月,学校就不怎么搭理他们了。何伟刚开始上课的时候,主要还是《诺顿英国文选》(第二次听过这个名字,第一次齐邦媛先生,希望以后有机会能拜读吧)为主,进行英国文学的介绍,课是这么上着。作者除了上课,就是到学校外的市区和郊区玩了。当时涪陵人及其少见过外国人,作者一出去,好多涪陵人围了上去,并许多人冲着他大喊大叫。作者几乎被吓坏了,几乎以为自己来到莽荒世界。同时涪陵司机特别喜欢按喇叭,空气由于旁边有个火电站受到了严重污染。作者一来前10多天,就开始生病了,并且一直到最后离开的时候,身体还没有适应这里。作者为了适应这里,就拼命学中文,加上学校给他安排了两个中文老师,给他上课。刚开始他中文学的很费劲,根本就不了解别人说什么,也连涂在墙上的标志语都不认识,尤其当地人很多都是说四川话,跟普通话相差很大,所以作者学中文学的很困惑。不过到了最后,他能很顺利的跟当地人聊天了,这个很值得深思(我们学了英语这么多年,还是不会流利说英语,也根本不了解英国文学,连国外的外文书一本都没看过,值得深思)。作者除了刚开始那会不太习惯,后来都比较适应,除了上课每天都"师专学食",师专旁边的一家面馆天天吃面条,周末去涪陵的一个天主教堂做弥撒。其余时间就是上茶馆,或者到其他地方闲逛,跟别人聊天。等到学期结束放假的时候,他开始往涪陵其他地方走,通过步行,去涪陵的郊区山区,并在山区住帐篷,这种旅游方式,可以考虑一下。其余大部分内容,作者就是描述这个城市的变化,以及三峡大坝修建,当然咯,更多的内容就是描述这个各色各类的人,这个其实更有意思,他描述了永远都与他们这些志愿者表面笑眯眯的人,也有些正直的人,刚开始对他们外国人比较反感,后来却成为了朋友。同时在城市讨生活的,小餐馆的老板,棒棒军,当地农民,作者一直试图抓着89和十年事件来看待这些人生活,并讨论中国人的性格,其实在这里可以看出来,作者说到底还是有点有色眼镜的感觉,为什么一定抓住这些事情…其实从齐邦媛先生回忆录看出也有这些问题。那段时间其实很简单也很复杂,但是至今还是缺少一个优雅的答案。懂的人不屑于说,不懂的人固执己见,哈哈哈。各色各样的人还是不够深刻,作者写作技法很幼稚,但是这本书确实真才实货,读起来有点读别人日记的感觉,同时又会引起思考…

这本书总的来说不错,一部这样的书应该能奠基作者地位。至于英文版,不知道,想好好读一下。过段时间争取读一本英文书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