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教育教学及学术论文精选读书

看些“杂”书

2018-07-29  本文已影响13人  月光墨墨

两个人去买菜。

我说:“咱买点洋葱,买点红萝卜,买点木耳,买点花菜吧?”

先生说:“有啥吃头!这些都不好吃,不要买。”

我说:“这些菜都好吃,还对身体很好,洋葱杀菌消炎,红萝卜补肝明目,木耳软化血管,花菜清理血管,是你不喜欢吃吧?”

他不置可否。

和朋友一起吃烩面。

朋友看我一个劲往碗里放辣椒,把醋瓶子递给我:“再长点醋吧,长点醋好,开胃解毒。”

我摇头:“不要,我不喜欢吃酸,家里的醋都没人吃。”

朋友笑笑,自己又长辣椒又倒醋。

我瞠目结舌。

去广西桂林游玩,吃饭点菜,菜谱上有“苦瓜酿”,不明所以。

同事问服务员:“这是咋做的?”

服务员答:“苦瓜去瓤,洗净,切成圆墩,内填肉馅,摆入盘内,入笼蒸熟。”

同事询问我们:“尝尝?”

我转头看服务员,问:“苦吗?”

服务员说:“微苦。但是清热解毒,明目败火,蒸菜还暖胃益气。”

我不为它的功效打动,怕了苦,最后点了“茄子酿”。

说到这里,全与吃的有关,其实我想说的是,在吃上,在对待食物上,我们往往选择了自己喜欢吃的,而不是自己应该吃的;习惯了选择自己口味的,而不是身体需要的。

那么在读书上,我们是不是也如此呢?

有家长问我,孩子在家老玩手机,想让他看看书,看哪些书好呢?

我一般不推荐。我会说,只要孩子愿意放下手机,拿起书,就让他看去,别按自己的想法去要求他。因为逆反心理,大人越建议什么,孩子越躲避什么。

给女儿买书我也如此。她想看的,我买来。我想看的,也放她桌上。我看,她也看,我并不说,你别看这个啊,这个不适合你看。因为越这样,想方设法她也看,好奇啊!

我认为,看点杂书好,管它诗词歌赋,散文小说,中国外国,小人物大作家,甚至“心灵鸡汤”,“成功秘笈”,愿意翻就是好的。女儿小时候看郭敬明,和我现在还看郭敬明,理解虽然不一样,又有什么关系呢?

可现实是,如果小孩看了貌似不该看的书,大人最怕就是污了心,所以强制不准看。但是信息时代,网络这么普及,强大到无所不知,能管住吗?不如放手。只要确信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是对的,剩下的,让他自己去分辨,挑选,吸收。

就像女儿看了《挪威的森林》,朋友知道后,担心的和我交流。说内容太多阴暗,抑郁,少年不正常的情爱,欺骗,会不会对孩子有不好的影响?说心里话,我也担心。之前书买回来拍照发朋友圈,我一个老师看到也提醒我:“你这样忧思深重,先不看吧,孩子也别让她看。”

说实话,我好奇了,可还没等我看,女儿不知道啥时候已经看了,反正囫囵吞枣,很快看完了。

我问:“看懂了吗?”

她说:“不太懂。”

我“哦”了一声,装作什么都不知道,然后各自翻书了。我也曾担心对她有什么影响,可即使有,在她心里,我也看不出来,况且这激流般的高三生活,她忙着在书山题海里攀登遨游,至于书里本来就懵懵懂懂的文字,也忘却差不多了。

我记得老师说,太感性的人,多看点哲学;太理性的人,多看点文学。折中一下,思想不那么偏执,均衡一下喜好,看问题会客观理性,少点主观臆断。

我非常认同,所以这些年,我改变了自己选择书籍上的单一,慢慢看的“杂”了。以前看三毛、郭敬明、韩寒、张小娴、雪小禅、张晓风,后来看汪曾祺、安妮宝贝、林清玄、毕淑敏、沈从文,再后来看贾平凹、村上春树、冯唐、余秋雨、梁实秋、梁衡,现在看周国平、加措、庄子、于丹、朱鸿、鲍鹏山、李元洛、莎士比亚、狄更斯等人的书。

不是为了列举,只是想说,自从慢慢突破自己选择上的习惯,发现别的并不是不能接受。就像以前不喜欢大红色,不喜欢吃青菜,不喜欢城市,不喜欢蝉鸣,现在统统都接纳了。好像心一下子大了,什么都装的下,而且装的充实,不觉得有负担。

我想,这也许就是读点“杂书”的作用。因为“杂”,所以“博”,眼界宽了,心宽了,路也宽了,世界好像更精彩了。如果一味的“专”,可能会有所成,但也会“窄”,会对之外的一无所知,思路会狭隘,心会执拗,世界的精彩也会少许多。

不过,这都是我个人看法,如有不同意见,也是好的,毕竟,听听不同的声音,对自己有好处。

最后我还想回到吃的话题上。

我在东北师范大学听课,小英老师给我们讲:吃自助餐的时候,我们走来走去,端着盘子还是夹自己喜欢吃的。其实,为了摄入的营养平衡,我们应该每样夹一点,不要管你爱不爱吃,要想着你的身体需要每一种膳食。

从此,我就记住了老师的话,再吃自助餐,我就夹点“杂”菜了,久而久之,养成了习惯,不再挑挑拣拣,我好像感觉到每一种营养在我体内运作,它们互相协调,没有大的缺失,就像看的“杂书”一样,给我的头脑不同领域的启发,令我精神饱满。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