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年了,才明白何为“认识你自己”
初一的政治课,老师说在德尔斐的智慧神庙上的刻着一句“认识你自己”。然后还背了一些关于怎样认识自己的句子(别让我背几句,现在哪记得住啊)。
不知道有没有人跟我一样当场懵逼,想:自己有什么好认识的?难道我每天给自己说那么多OS我还不认识我自己吗?
先从认识别人说起。
现在很多人说,结婚前男女朋友一定要去一趟旅行,人品尽显。我姐也说,跟男朋友去旅游,如果完了还能忍受对方,就可以结婚了。我跟两个关系挺好的朋友毕业旅游时也是感触良多(幸好大家都是克制的)。
旅行不仅包揽了“衣食住行”所有方面,而且在这一小段时间里,除了上厕所之外,你们所有时间都是一起度过的。这跟平日一家人住在一个屋子不一样啊——日常生活中,你还能各种看综艺打游戏翻翻书跟别的小伙伴聊天儿,但是旅游的时候总不能老这样吧。
你的注意力就集中旅途上的(相对陌生的)人事物,跟你在一起的这个人,以及你自己。
大二跟家里人出去旅游,好像前后一共五天吧。是我们全家一起去旅游时间最长的一次。一些平日“算了算了”的事情,就搁在那儿大喇喇地不肯消退——于是我开始想,是不是一直这样、为什么会这样,以及——我是不是也这样。
我才第一次意识到家庭对我性格的影响还是蛮大的,像谁就不点出来了:
·明知道自己做错了,但是嘴上不肯认错,甚至重复犯错;
·这话刚刚才说过了,又紧接着重复了两三遍,以后也老提起;
·执拗与一些没有现实意义的东西,改变不了别人的行为又不肯改变自己的看法;
·很清楚这事儿与我无关,但就爱去评论;
·知道这事儿别人很在乎,可自己就是不大想改变自己去迁就(这项我也不知道自己像不像,看对谁吧应该)。
这种略带宿命感的事情很可怕。一个人的过去确实很难抹掉的,哪怕你到一个完全新的地方。就算不用再面对原来的人,可是那些曾经很重要的人在你性格上、记忆中留下的印记,是你花了时间和力气都未必能够擦走的。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他们一出生就在原生家庭里生活。生活中许多事情的定义,是这个家庭直接告诉你的,而不是你通过自己的思辨去界定的。你的世界观,就是在生活万物的定义之上,一级一级建立起来的。
而在学校里,比较多定义是课本白纸黑字写出来的。未必全对,推翻也更难。但是你是在已经开始了思辨的阶段中接触到它,你就更可能通过思辨去质疑它。
能让你认识自己的,是任何能引起你反思自己的人。
虽然早就想过这些,可直到最近才觉得,“认识你自己”真是人生中弘大的命题啊。为什么要认识我自己?认识了又可以怎样?之前不也过得不好不坏的吗?
学了一些生理和心理的知识后,了解一些我们与生俱来的欲望,部分生理结构决定的思维构成,人与人之间敏感度的差异,男女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对于别人一以贯之的行为为何不再有一样的反应……
有非常多事情是我们难以凭借主观意识去维持或者改变的,但不代表不能。了解机理之后要去接着规律take action,而不是消极地扮演那个让自己欲罢不能的角色。我知道很难,但是我有在改了。
用“关我屁事”和“关你屁事”来划分杂乱又生猛的吸引眼球的各类事情后,生活确实空余出很多时间来做对自己真正有益的事;估计别人不太感兴趣的就不说了,更别提说好多次;重要的人,会在乎他们的感受,哪怕知道他们不对、也都算了,年纪大的、三观已经石化了难以动摇的人去改变自己是很难的;别人不愿改变就算了,少点交集就好。
接受事实,然后,去重新定义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