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爱洗头发怎么办,家长如何教出爱卫生的孩子
见到丫丫时小姑娘仍在一抽一抽的哭泣,妈妈一脸无奈的在旁边说:“你不是跟妈妈约定好了,如果不洗头发就剪个短头发吗?”
这时我才发现丫丫昨天还能扎满头漂亮小辫儿的长头发,如今变成有点像男娃娃的短发了。赶紧找了几个漂亮的小卡子给丫丫带上,然后哄她去游戏区玩耍。回头问丫丫妈妈为什么给小公主剪了那么短的头发。
“我也没办法啊,就是不爱洗头发,每次洗头发都要哄半天,好不容易开始洗了又各种不配合,为了给她洗个头发,我的老腰都快废了。”
哇,勾起了我的痛苦回忆,腰也隐隐作痛,不过相信好多家长会面对这样的痛苦吧。孩子就是不爱洗漱,不爱刷牙,特别时三四岁时,每次洗发、刷牙、洗脸都要“斗智斗勇”“软硬兼施”才能达到目的。可是即使这样,孩子还是会半路反悔,各种不配合。
家长抓狂的同时,也不停的试图给孩子讲道理,事实上,孩子在这个时候是听不进去任何道理的,那孩子到底为什么就是不爱洗漱洗发呢?
不习惯突然的改变
孩子到三岁开始意识到家长想让他做的一些事情,比如去上幼儿园,比如刷牙。他会突然从一个宝宝状态转到一个需要接受一些自立要求的小孩子。这个阶段孩子会有不太习惯的感觉,毕竟需要接受和改变的事情一时有点儿多,虽然在此之前每天也会洗漱,但是孩子仍然觉得一下子需要适应的事情比较多。
初次叛逆期,喜欢说不
孩子在三四岁之间进入成长的第一个叛逆期,他们意识到自身的一些主观能动性,感觉世界在他们的掌控之中了,别笑是真的,这个年龄的孩子特别的敢做,什么都敢尝试,相对应的就是他们不愿意接受父母的“命令”。
去刷牙吧?不!
说不就是他们用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可以拒绝家长的要求,孩子很有成就感。
心态紧张怕被否认
另一方面,这个年龄的孩子还开始在乎外界对自己的评价了,尤其是父母的评价。所以家长在“纠正”孩子洗漱的细节时,家长觉得自己在教,而孩子得到的信息就是“我做的不好”,这种不好他不愿意被父母看到,就会变成“我不要去洗漱”。
单纯的身体不适应不舒服
除了心理成长阶段的原因,还有可能是洗漱洗发确实让孩子不舒服。比如牙刷不合适,比如洗发的水进入眼睛等等。
知道了孩子排斥的原因,那我们就不用使用简单粗暴的手段去强迫孩子改变,采取更有效的方法,可以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
尊重孩子说不的权利,换种方式提要求
理解孩子想要说“不”的心情,给他空间提出他自己的看法,可以换成约定来替换要求。或者家长带动,形成时间定式,就是到洗漱时间大家都洗漱,问孩子:你要第几个洗?而不是命令:该洗头发了。
让孩子觉得跟家里其他成人成员一样,他接收到我跟大人一样的信号,就不会急于用拒绝来表达自己的意愿了。而孩子在其他方面表露出的想自立的苗头,爸爸妈妈应该尽量满足,孩子独立的需要得到了满足,就会觉得收获了信任、爱和保护,就不会急于去“求证”什么。
循序渐进的改变,提供舒适的条件
孩子上幼儿园后,会渐渐安排他们自己刷牙洗手洗脸,这个过程也不用急。家长需要做的是:寻找合适的牙刷,多买一些试用,提供合适的洗漱台子,洗发用的小伞帽……就是“必先利其器”,作为一个小孩子他可能需要一个舒适的环境,合适的工具,防水的“安全感”,然后给他们时间空间,慢慢锻炼自己接受并形成这些卫生习惯。
不要照本宣科,鼓励为主
任何生活习惯的培养,家长都要正面引导,让孩子愉悦地去接纳。
孩子也喜欢模仿成人的各种活动,所以不要“要求”孩子去做什么,而是邀请孩子一起刷牙洗漱,这样孩子自然的学习牙刷牙杯的用法,并且自己学有利于提高孩子对于这件事的兴趣,他们就会比较快的学会学好。
学不到位也不用着急,家长要适度肯定,给予鼓励,家长只要保持耐心和细致,孩子也会越来越能干。
另外,一定不要暴力对待这件事,像开始提到的不爱洗头发就剪掉头发的操作是万万不鼓励的,一旦这么操作孩子会形成条件反射,直接把洗头发这件事跟不好的体验挂钩后,就更排斥这件事了。要使用积极正面的策略,奖励刺激会形成正面刺激,孩子就会接受自动洗头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