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02为什么人们会格外重视社会身份
为什么人们会格外重视和认同某些社会身份,这些身份给人们提供了什么样的价值?
比如,有的人对自己就职的公司特别认可,为自己是那里的员工而感到自豪,别人问起来能讲上好半天,但是有些人则对自己的公司闭口不谈,遮遮掩掩。
再比如,有的人钟爱某品牌的商品,只要出新品就会去购买,可以算是这个品牌行走的“代言人”了,但他对另一些有着同等实力的品牌却冷眼旁观。
这是为什么呢?
一个人的偏好会受社会身份的影响,某种意义上,社会身份就代表你这个人。
当社会身份挠到“需求”之痒的时候,人们就会格外重视这些群体。
人们看重的心理需求主要有三个:
归属感、独特性和地位。
归属感。
人是社会性动物,需要与他人建立联系和互动,以满足自身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人们希望找到一个或多个群体,让自己得到感情上的归属和认同,获得相互的关心和照顾。
归属感的满足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工作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人们对所在社区的社会身份认同与压力和抑郁等不良情绪之间的关系。
从2020年4月到10月,那些感觉与社区联系更紧密的人,尤其是认为社区成员会在危机时刻团结起来相互支持的人,压力感和抑郁感会更小。
再比如,当人们对一个群体有很强的归属感时,对群体内成员的关注和记忆也会变得更多,人们能更好地记得群体内成员的面孔。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能快速地辨认出本国人的面容,但是却总觉得外国人都长一个样。
而当归属感遭到威胁的时候,人们便会自然地做一些事情去证明自己的身份。
独特性。
一个人为什么会成为某个品牌的忠实用户,为什么买这个品牌,而不选择其他的?
这些品牌有什么魔力呢?
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代表就是苹果公司,调研显示,发现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为自己是苹果产品的使用者而感到骄傲。
为什么苹果公司能收获这么多忠实的用户呢?
为什么让众多消费者对它的产品产生深刻的认同感呢?
这是因为苹果公司在用户群体中培育出了一种“不同凡想感”。
什么是“不同凡想感”?
这是一种混合的情感,一下子抓住了人们的两个心理需求,归属感和独特性。
说白了就是,既满足了人们想要属于某个组织的需求,又让人们从中获得了脱颖而出的感觉。
比如,很多人追求小众,听的歌要小众,穿的衣服要小众,喜欢的明星也要小众,但是又不能只有自己一个人喜欢,这太孤单了,所以需要寻求同类的认可。
不想随大流又希望有人能懂,既想要体验到和同类人的深度融入,又想要享受不同于常人的独特,这种小众文化群体就是在践行这种“不同凡想感”,它实现了融入群体和保持自我特殊性的平衡。
所以,如果一些群体能够做到平衡这两点,那么这些群体的魅力就会是无法抵挡的。
许多众筹项目也是一样,一项对28000个众筹项目展开的研究发现,与众不同是它们得以成功的关键因素,它们因此吸引到了更多的投资者,筹到了更多的资金。
地位。
许多家长想尽办法也要让孩子读最好的学校,他们认为好的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就业前景、朋友甚至是伴侣。
在美国,常春藤盟校代表着比较高的地位,但是常春藤盟校在地位上也存在着差异,就像大部分人知道哈佛大学属于常春藤,但是少有人知道宾夕法尼亚大学也属于常春藤盟校。
所以,当两个学校的学生在描述自己学校的时候,宾夕法尼亚的学生会特别强调一下自己的学校属于常春藤盟校,但是哈佛大学的学生就很少提及,因为人们已经非常清楚他们有处于高等地位的社会身份了。
试图向他人释放具有高等地位的社会身份信号,是因为大多数人需要他人的认可才能感觉到自己实现了某种渴望的身份,当一个人成功的信号被他人认可和肯定过,才会让他感到安心,他才会认为自己已经获得了这种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