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 人》(豆瓣评分8.3)
《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 人》(豆瓣评分8.3)
作者: [英]齐格蒙特·鲍曼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这又是一本很薄,读起来却比较慢的书。作者齐格蒙特·鲍曼是社会学教 授,这本书也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剖析不同社会情境下工作的含义,以及新穷 人的窘迫。
在工业化时代,大部分人的角色都是如何当好一个螺丝钉,如何把自己负责的螺丝拧好。他们不需要有太多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工作赋予他们的要求是抛去自己的想法,服从安排,服从命令。
在这个阶段,衍生出了工作伦理的论调:“工作是道德的,不工作就是不道德的。”在我的祖辈当中,对没有工作的人评价大多是游手好闲、二流子、小混混之类的,在那个时代,这样的称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代表着不是正经人的含义。
而到了消费主义时代,社会主旋律是引导人们消费,让人们意识到消费才是对发展有好处、有作用的。各式花样百出的广 告激发人们的欲 望,让人们意识到我需要更多。而鲍曼认为消费自 由有很强的欺骗性,因为人们永远难以满足。市场和商家只是在通过各种手段,让人们越发关注于自己的欲 望没有得到满足,而我们要为此付出更多的努力。
由此,社会对于工作的含义变为了”工作美学“:完全消 除正式职业和副业、工作与嗜好、工作及消遣之间的界限,娱乐式的工作是让人垂涎的特权。那些被赋予这种特权的人,便一头扎进这些工作所提供的强烈的感官刺 激的经验里。没有固定时间的工作狂,投入在每周七天,一天24小时的工作带来的挑战里,这些人不会在奴隶群中被发现,而是在那些幸运又成功的精英群中。
工作美学让人们对于工作有了新的使命和意义,由此衍生出社会精英们用不同层级的消费来匹配身份,彰显由996换来的工作意义,形成一个激励循环。
在消费主义时代,不产生消费的人则是被时代所抛弃的,认为是对社会没有价值的,这也是新穷 人的窘迫之处。他们并非想要如此,他们想要挣破牢笼走进富人的圈子里,而现实的恶性循环又让这一情况很难打破。
所以出现了一种新的意识形态:”富人不是敌人而是榜样。“某种角度上来说,这是整体社会意识塑造的一种解释,新穷 人会勾画自己的努力目标,如果没有实现这样的目标只是表明自己做的不够好,而忽略了工作岗位骤减是一个社会趋势。
事实上,工作从本质上来说都是有价值、有意义的。本质上都是有价劳动,只是表现形式不同。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对不同类型的工作需求度不同,从而让人们对工作进行了分类及评定。
对工作赋予的意义,其实只是大脑和自己的单人游戏而已。你认为有意义,就会更加有主动性,主动思考如何做的更好。你认为没意义,则会消及怠工。说到底,你是想快乐的工作赚钱,还是苦逼的赚钱由你的意识形态决定的,是你自己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