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专注”最糟糕的不是浪费时间,而是会让你变蠢而且无法恢复——
你今天有个报表要做,你打开电脑查资料,点开一个页面,再点开一个页面,一上午没了。
你计划一周看一本书,po的一声,收到微信了,你打开手机回复,两小时没了。
时间宝贵大家都知道,专注才有生产力大家也都知道,但是,我们还是没有办法。
但我关注的一个自媒体人,在完成每天公司工作的情况下,还能做到每天更一篇2000字的文,保质保量的干货。只要有电脑,出租车上甚至马路边,能够随时随地进入专注状态。在她的推荐下,我读了《深度阅读》这本书。
深度工作准则
准则一:工作要深入
1.深度哲学策略
多年来,许多颇有建树的专家学者都是深度工作的实践者。他们结合各自的情况,采用了各不相同的深度哲学策略,作者整理成以下几类:
禁欲主义哲学:摒弃或最小化浮浅职责
包括远离邮箱,不向外公布自己的邮箱或邮寄地址,避免受到干扰。
双峰哲学:将个人时间分成两块,某一时间段用于深度追求,另一时间段用于浮浅工作。
可以按周划分,如每周4天作深度工作,余下的时间为开放时间,用于浮浅工作。也可以按年划分,选一个季度完成大部分的深度工作。
节奏哲学:每天做某项工作,养成常规的习惯。
这种方法又叫“链条法”,每天完成就在日历上打个大红X,只要保持下去,这条大红X的链条就会一直在日历本上持续下去。
新闻记者哲学:像记者写新闻一样,只要有空闲时间,就立刻转入深度工作模式。
这属于哲学策略的高阶版,必须有一定深度工作基础的人才会使用,不适用于深度工作的新手。
2.习惯化
善于深度工作的学者们,有一个共同点:很少会打乱自己的工作习惯,他们将一切形成特定的习惯,只有很小的变化。比如办公室布置、每天的穿着、书桌上的摆放位置。
深度工作的主要障碍之一:将注意力转移到肤浅事物上的冲动,比如刷朋友圈、上网、玩游戏。培养深度工作的习惯,关键在于越过良好的意图,加入一些特别设计的惯例和固定程序,使专注状态下消耗的意志力最小化。比如,每天安排特定的时间、安静的场所,用于深度工作。
此次,还有一些小tips,包括:获得足够能量的食物,散步等轻度活动,整理有序的办公环境等,这些都将帮助打磨自己的深度工作习惯。
3.大手笔
J.K.罗琳在写《哈利 波特》最后一部《死亡圣器》时,压力很大,但她发现在家中很难做到全神贯注。于是她做了一个极端的事情:入住了爱丁堡市中心的五星级酒店套房。她发现,她能够静下心来,放松写作,写作整个过程非常顺利。
这是一项有趣、肉疼但却有效的策略。大手笔对周围惯常环境做出巨大改变,辅以可观的精力和资金投入,提升了这项任务的外观重要性,降低大脑继续拖延的本能,并注入了激励和能量 。
4.不要独自工作
不要误会,这里说的“不要独自”并不是要我们工作时有人陪在身边,而是说明不同思想碰撞的重要性。
作者所在的麻省理工有个闻名学院的20号楼。这里涌入了大量的科学家。进入这幢楼后,科学家们按照各自的想法将房间进行了布置,方便自己做试验,扎进自己的试验室进行工作。由于这幢楼里聚集了各个学科的科学家,不同学科聚在一座大型可塑的建筑里发生碰撞,引出了偶遇的机会,激发了创造力。
5.像经商一样执行
商业咨询中,有4种原则,称为4DX,帮助公司实行高水平的战略。作者将这4个原则,运用到了深度工作之中。
原则1:关注点放到极端重要的事情上
《高效人士执行的4原则》一书中说到:你想做的事情越多,完成的事情反而越少。
对于专注于深度工作的人而言,这就要求在工作时间里追求少数几个雄心勃勃的成果。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能够带来实实在在的职业收益,能带来更稳定的热情。
因此,要想赢得注意力的战争,不是要用更多的时间做更多的事情,而是要对那些激发你无尽热情的事情说“是”,让这些激发热情的事情挤掉所有其他的事情。
原则2:抓住引领性指标
将注意力转移到短期内可以直接控制的行为上,会对你的长期目标带来积极的影响。
原则3:准备一个醒目的计分板
对于激励团队,在一个公开的地方记录、跟踪他们的引领性指标,可以制造一种竞争的氛围,驱使他们专注这些目标。
对于个人来说,可以制作一个卡片 ,记录当周的深度工作时间,将取得阶段性成果时,在那个时刻画上一个圈,这样有两个目的,一是能够将累积的深度工作时长与实在的结果相联系。 第二,有助于校准个人对于完成每项成果所需深度工作时间的期望。这样,能够激励每周挤出更多的时间进行深度工作,进入到良性循环。
原则4:定期问责
定期进行复盘分析,庆贺表现好的一周,理清是什么导致表现糟糕的一周,找出能够确保未来表现好的方法。
6.享受自由时间
哪怕是每天深度工作,也要保证在工作之余常享受一些自由时光。工作日结束的时候,第二天早晨到来之前,屏蔽掉对工作问题的担忧。
建立停工仪式能有效地帮助我们将工作和生活分开。这背后体现的是心理学上“蔡加尼克效应”——未完成的任务将一直主导我们注意力,因此,我们即便是下班,头脑中也有想着很多没有完成的职责,整个晚上都会牵扯到你的注意力。因此,我们需要这样的停工仪式。
作者向我们介绍了他的“停工仪式”,包括:当日总结、次日计划、停工完成。
准则二:拥抱无聊
高度集中注意力的能力是一种需要训练的技能。这个道理,几乎每个人都懂,但是很少有人能够做到。
对于专注,作者强调,如果你不同时减少对分心事物的依赖,增强专注度的努力可能会白费。如同运动员在训练时段之外也要照顾好自己的身体一样,如果在自己其余的时间里有一点无聊就打发时间,你将很难实现最大程度地专注。
对于专注的能力,书中这一段话简直是醍醐灌顶、一针见血:
一旦你的大脑习惯了随时分心,即使在你想要专注的时候,你也很难做到集中注意力。具体地说:如果你生活中的每一刻无聊时光——比如说,需要排队等5分钟或者是在餐厅坐等朋友——都是在刷手机来打发,那么你的大脑就可能已经被重新编排,变成“心理残疾”。这里你的大脑已经不能够胜任深度工作,即便你也会经常安排时间来训练专注的能力。
专注的训练,包括两个目标:提高专注的能力和克服分心的欲望。与其从分心中拿出一部分时间来专注,更应该从专注中规划出偶尔的分心。具体来说,对于专注力差的人来说,不用设置多高的专注目标,第一步,就是将没有网络的工作作为更专注的工作来要求自己。
1.不要不断分心,要不断专注
这样的情况下,可以采用的策略如下:预先计划好你使用网络的时间,这些时间之外完全避免上网。
这个策略背后的理念是:网络这个工具本身,并不会减损你大脑专注的能力。实质上减损专注能力的行为是:稍有无聊或是遇到一点挑战,就从低刺激、高价值的活动(读书学习工作)转向高刺激、低价值的活动(刷朋友圈、玩王者荣耀),使你的大脑不能容忍一刻的无聊,必须要时时得到新奇性的刺激。这种经常的转换,削弱了集中注意力的心理力量。
通过以上策略,分割网络使用,减少了自己向分心屈服的次数,就增强了自己控制注意力的力量。
在实际操作中,如果你制定了30分钟内禁止使用网络的计划,然后感觉到无聊并渴望上网等消遣,那么接下来的30分钟的对抗,就成为了一个阶段性集中注意力的锻炼操。
要注意的是:
1. 即便工作中需大量使用网络和快速回复邮件,这个策略也适用。
如果每天必须大量回复邮件,可以每15分钟安排一次上网回复,剩下的时间全部为离线时段。
2.不论怎样计划网络时段,都必须保证在这些时段外彻底屏蔽网络。
3.在工作外也要按计划使用网络,这样能进一步提升专注训练成果。否则,会削弱平时的训练成果。
如果在晚上或周末,都是粘在手机上,那么平时所作的专注训练效果就会受影响,大脑试图重新编排大脑的努力会被削弱。在被迫等待的时候,执行这种策略尤其困难,一定要忍受住。
静静等待并忍受无聊,可以成为你的新奇体验,对于集中注意力训练有着不可思议的价值。
总之,如果想要深度工作,必须重新编排自己的大脑,使它可以抵挡令人分心的刺激。
2.像罗斯福一样不断向专注发起冲锋
找一项优先级别很高的深度任务,估算出通常完成时间,然后设定一个硬性截止期限,留出的时间远远少于估算时间。
公开自己的这个截止时间,或者,在手机上设置一个倒计时,确保在工作的时候无法忽略倒计时的存在。
此时此刻,解决深度任务的方法只有一个:高强度工作。
这样的冲锋训练,刚开始时,一周不要超过一次。要注意的是,一定要给自己设定一个几乎不可能的时间期限。通过这种新奇的冲锋抵抗冲动,抵抗冲动的实践越多,你的抵抗力就越强。
3.冥想
冥想的好处无需多言了,经科学证实,冥想能够加深大脑皮层的沟回,让你更加聪明。
4.记住一副牌
用记忆宫殿的方法,记忆一副牌,通过对记忆力有意识地锻炼,个人专注能力也随之提升,可以更好地运用于需要深度工作的任务上。
准则三:远离社交媒体
把花在低影响力活动上的时间(如在社交平台上找老朋友)转投到高影响力的活动上(比如和一位老朋友共进晚餐),这样你能取得目标的更大成功。
准则四:摒弃浮浅
1.一天的每一分钟都要做好计划
为每一天制定时间安排表,精确到半小时,将当天的重要工作安排进表格里。但是,不需要为一天的每一个小活动安排版面,将浮浅工作放到一个更通用的任务方格里。
2.定量分析每一项活动的深度
有的工作,一下子难以分辨出它是深度工作还是浮浅工作。这时,需要问自己一个问题来确定:
这项工作,如果让一个刚毕业没有在该领域受过特别训练的大学生来完成,需要多久?
如果假定需要3个月完成,说明属于深度工作。
3. 五点半前结束工作
这个在本文第一部分:享受自由时间中已经说过了。
4. 不容易被联系到
可以选择性地回复邮件。在回复的邮件中,除了回复的内容外,要将与其相关的后续安排一并回复,把这个事情相关的安排说清楚,避免一来一回地占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