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医院看病这件事
下午上班前请了一会儿假,到医院去看病。相比于上午医院门诊大厅熙熙攘攘的情景,下午就医的人少一些,但仍然为数不寡,看来医院是一种好的盈利模式,而生活苦痛的人群也不在少数。这让我想起了斯托克·派克那句震聋发聩的话“人生苦难重重,这是真理”,一个人要做的,就是尽快康复自己,从苦难的状态中摆脱出来。
我对医院的观感一般。医疗水平和治疗效果就不去说了,这是能力高下的问题。小城市不奢求什么名医,名医都跑到了大中城市,那些地方的医疗条件、设备和环境相比具备更强的优势,医务工作者的收入肯定也更高。人往更好的地方和更高的收入方向流动,这是基本的规律。据说全国要开始医疗体制改革了,借鉴福建三明市的医疗改革模式,公立医院里的医生也实行年薪制,医生的收入与开处方的数量脱钩。假如真要实行,按照规律,公立医院那些水平比较高的医生,可能会呼啦啦跑掉一大片进入私人高端医院,且拭目以待。
观感一般的主要原因还是服务态度问题。每次去医院和医生面对面接受就诊,碰到态度亲切、耐烦的医生概率不多,很多病人想多咨询一下自己病症的原因及其治疗方案,大概率得不到答复,即便是嘴巴里面多蹦出几个词来,态度也是不耐烦的,让人心里感到丝丝的不爽。当然也能够理解:稍微有点名气的医生,每天要接触大量的病患,而一个人的精力又是有限的,始终保持良好的态度可能也做不到吧?再加上长年累月下来也有职业倦怠感,这也确实是一个悖论。
我这几次去医院也是这样,医生的态度谈不上多冷淡,但要说热情肯定是没有的。在程式化、套路化的咨询问诊过程中,匆匆地就开出了处方。等到了护士那里,护士是具体操作设备进行治疗的,想打听一些情况,这些护士态度都还不错,但是说起话来绕来绕去、云里雾里,根本听不清她们要表达什么,有点像外交部发言人,怎么问都是问一个寂寞。这种情景,很像互联网上流行的一个段子,讲的是体制内人精待人接物的态度——“礼貌、热情、一问三不知;感恩、谢谢,但是对不起;明白、理解、实在没办法”。在这样的环境里,一个人只有磨练出一颗强大的心脏。
有没有让人内心感到温暖、踏实、亲切的好医生和护士?我想在任何一所医院里面都会有的,而且不能悲观的论断只是凤毛麟角,应该还存在相当一部分,只是我恰好在某个时间段没有碰到而已。可以相信大多数医生和护士都是普通人,一般意义上普通人所具备的恻隐善良之心,他们也都具备,只不过世风的长久侵袭之下,再加上在具体的医疗环境中见惯了人间的苦痛,其中少数人的心变得麻木、冰封起来罢了,因此不要有太高的期望,也不要有太大的失落。
我们个体自己应该做到的是什么呢?首先全力以赴保障好自己的身体健康,尽量减少和杜绝损害身体健康的各种恶习。假如身体已经处于病患之中,就要聚焦康复的目标,深入思考如何养好身体的各种方法,并且坚持做下去,毕竟有句俗话说得好“求医不如求己”,自己才是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其次对医疗体系抱更多的宽容心。相比多年前的那些医疗乱象,比如患者与医院的冲突、各种医疗刑事案件、医闹医托……现在已经有非常长足的进步了,下一步的医疗体制改革还将进一步理顺体制机制问题,未来前景是光明的。再次对医务人员不要抱有偏见。少数医务工作者的服务态度和医疗水平不到位,虽然如上所述和自身所处的环境有关联,主要还是要从个人素质的提升上去加以着手改进,不能让几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要通过行业的规范管理和服务提质增效,进一步激发广大医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心系患者的情怀。最后一点,要修炼好我们自己的平常心,要善于从人性规律的角度去看问题,不要有过高的道德期待。正如罗曼·罗兰所说的——“真正的英雄主义,是在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讯飞语音输入80分钟,全文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