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读不下去了? 你可能是陷入了这些障碍
卡夫卡曾在手稿里写到“一切障碍都能粉碎我”,而阅读之路上也不乏障碍,它们如山坡上滚落的巨石,阻挡你我前进。
但如果你仔细观察,便会发现很多障碍并非事实,而是自我设限。本文将一步步展示阅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疑惑,带你认清那些问题背后的真实原因,提供一些可行的应对方法。
**一、这不是一条好走的路 **
所有非消遣性质的阅读,终究离不开个人成长这个目标。而所谓“个人成长”的概念虽不至无边无际,但的确过于宽泛。所以在这里,我们姑且将它定义为:为了提升或获得见识与思维方式,开启心智眼界,以增进对这个复杂世界的理解能力。
说出“我要读书”这四个字不消片刻。真要践行,并不容易。
泛泛而读,或者只是为了放松读书,虽然轻松,但其实算不上真正的读书, 而是一种以阅读为方式的娱乐行为。除非你是毕业之后就再也不碰书本,如今又想开始读书学习的新人,否则指望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来从书中吸取精华,恐怕难以奏效。
你需要尽一切努力,把自己给豁出去。
就像万维钢在《用强力研读书》中所说,如果你力求在读书中获得最大程度的收获,那就注定了这不是一个好玩的过程。用健身打个比方,增肌的本质就是用重量给肌肉以负担,在你发力的过程中,不断撕裂细小的肌肉纤维,逼迫人体去修复它,继而变得更加强大有力。这个过程并不轻松,阅读也如是一样。将一本书消化理解,与固有知识建立关联,乃至获得新观点的过程,无一离不开思考二字。但人类对于思考的本能抵触,甚至比害怕公开演讲更胜一筹。
二、障碍出现!
但即使我们知道了好的阅读并不轻松,也不代表问题就会自动烟消云散,这途中处处关卡要隘和虾兵蟹将可是不会自己离开。
当我们刚开始读书常会有如下疑惑:
1.虽然都说要读经典,但我就是看不懂啊,还是读读那些好玩的书算了。
2.我想学习编程,所以就只读有关编程的书,别的那些我没兴趣。
3.朋友见我读书,就说:你真以为读两本就有用啦,你明天起床不还是你么?
不论你只是擦破点皮肉,还是全身布满枪眼,类似问题总会或多或少出现在阅读过程中。
但其实你仔细观察这些问题,就能发现其中有个关键词——选择。选择读容易的还是困难的?选择读专业内的还是包括其他的?选择继续读下去还是干脆算了?
如果我们以“选择”这个关键词为起点,稍微分析一下这些疑惑,就能发现他们都具有某些共通的模式。说来有趣,这个模式的构成,其实和讲故事的要素相通。按照《结构思考力》里的说法,即是先有情境,再来冲突,产生疑问,等待回答。
-
这里的情境,指的是提出问题的人,对于读书都有一个相对明确的目的;
-
接着他在达成这个目的途中,发现处境并不如己所愿,这就产生了冲突;
-
随即,这种理想和现实间的矛盾导致了内心的困惑,问题就此出现。
三、皮相之后?
接下来,你自然跃跃欲试,想知道问题的答案。
但让我们后退一步,换个视角再看。事实真如此吗?甚至问题真存在吗?
因为个体思维的局限,我们很容易认为,我们感受到的就是事实。但很多时候眼之所见,心之所感,恰恰是遮掩真实问题的迷障。
采铜老师在《精进》一书中提到,“当我们陷入困局之时,挡在你我面前的不仅有外界的客观现实,也有过去的经历,习惯和思维惯性”。它会在我们思考时植入一些“隐含假设”,改造我们用来观察世界的望远镜。有些假设是合理的,而有些假设则带有偏见,而所谓偏见就是指没有足够的证据,能证明这些假设完全成立。
就像17世纪时,欧洲人都认为天鹅只有白色的。但第一只黑天鹅的出现,打破了这延续百年的认知。
所有传授读书心得的文章,多半都会提到一句话“你需要带着问题去读书,于书中寻找问题的可能解答”。这种主动式的阅读方法,把读书的过程当做是一场解谜游戏。
文字既是谜面也是谜底,我们逡巡于段落章节之中,就字里行间搜集线索,就像在思维的迷宫中寻觅出口。而受偏见所控的“隐含假设”是迷宫中几可乱真的假墙,确实存在,又难以察觉。它们就像一块蒙眼布,不仅会限制你我观察与思考的角度范围,还会将更多的可能区隔在外。
这正是症结所在。
四、突破迷障
让我们回到问题本身,看看它们各有什么“隐含假设”。
1.虽然都说要读经典,但要看不懂不是浪费时间么,还是读读那些好玩的书算了。
这就是所谓的“赛道假设”。认同赛道假设的人,会不自觉地相信“冥冥之中皆有注定”,无论自己如何努力,都只会导向一个结果。同时由于他们生活中少有成就感填充,多是失败与挫折,这就更让他们觉得失败几乎是必然的。
久而久之,即使并没有真正失败,但可能失败的阴影却让人恐惧与焦虑。自然就谈不上勇于尝试和突破舒适区了,他们只是困守在固化思维所塑造的高墙之中。
清华政治学教授刘瑜,曾提起她有次读希腊学者波朗查斯的《政治权力与社会阶级》,总结就是四个字“寸步难行”,她说自己枯坐案头几个小时也只能看上几页书。我们不可否认每本书自有不同的阅读难度,这个难度除了受阅读者本身的条件影响,还关乎书中理性内容的密度。
但若你真的想对一门学科有深入了解,想增进自己的思维深度,那么阅读经典著作是你无法回避的关卡。当然,这并不代表上来就得去翻那些可以当做凶器的大部头,每个领域都有各自的入门书籍,且多半是大拿编写,保证其质量。它们不仅浅显有趣,还能让你轻松了解其学科的基本框架和理念。但你最好警惕标榜着“XXX天搞定XXX”,那种大张旗鼓宣扬便捷的书。
2.我想学习编程,所以就只读有关编程的书,别的那些我没兴趣。
“低关联假设”也是日常学习时我们很容易踩到的坑。脑中有这种假设的人,通常都觉得人的经历与知识,就像是一个个相互独立的个体。对他们来说,知识不是交错链接的网状结构,而像被锁在一间间彼此相隔的房子里。
但情况真的如此吗?如果你的阅读面稍宽一些,就会发现很多知识彼此间都多少会有交点。在看《黑客与画家》之前,我也很难想象出学习绘画对于编程有什么帮助。毕竟我们脑中早已被植入了编程似乎就是理工科的成见,而没有意识到编程实际上是利用一种程序语言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而如果你只是了解锤子如何使用,那又如何能造出一栋房子?
乔布斯曾经在斯坦福大学做过一次演讲,在他看来,人生之路就如同连点成线,有些经历你暂时看不到其意义所在,但到了时候就自然会发挥它的作用。不过,前提是你得有。就拿OFFICE三剑客这种职场必备技能来说,你有无美术基础,打开文档自然一目了然,更别提如今越来越重要的视觉化呈现能力。
3.朋友见我读书,就说:你真以为读两本就有用啦,你明天起床不还是你么?
这种隐含假设更为常见,它有很多名字,比如“僵固型心智”、“固定心态”等,与之相对的则是“成长心态”。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卡罗·德威克,在研究人如何面对失败时,发现了两种心智模式。僵固型思维的人认为能力是固定不变的。你的成就无非就是证明了你的能力上限,如果你成功了,那只能证明你天资聪颖,如果你失败了,那么只能代表你资质愚钝,命该如此。在他们看来,读书本身并没有什么价值,因为失败由人本质决定,而不会受其他因素左右。
但有着成长型心智的人却不这么看。他们认为自己可以通过努力学习变得更加聪明优秀,而短暂的失败反而会促使他们更加相信未来的可能性,因为这可以激发个人潜能,最终成就他们的目标。换句话说,挫折与失败不能决定你我的本质,它并不是半途而废的借口,而是愈挫愈勇的理由。还记得之前所说的么?求知的第一步就是要承认“我不知道”。读一两本书自然不能改变什么,但随着时间推移,良好的读书习惯伴随而来的复利效应,的确难以估量。
五、除此之外
以上这些由偏见而产生的隐含假设,不仅会阻碍我们的阅读,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也会产生不利影响。但除了发现这种假设的存在,提前给大脑打一剂预防针,我们还能用一些其他方法,来活动业已僵化的思维,清除阅读之路上的绊脚石。
1.交叉阅读
当你开始阅读较为难懂的书籍时,总会或多或少遇到理解障碍。这时一味苦熬下去可能并非上策,毕竟每个人的注意力都有限度。过度消耗脑力和时间在一个点上,不仅会折损信心,所得到的答案也难免偏颇。
这时你不仅可以选择暂时跳过那个知识点或者章节,把精力投入到目前可以理解的部分。等吸收到了足够的概念,大脑也重新冷却,再回头去对照原本不解的部分,说不定就能恍然大悟。你甚至可以选择去阅读另一本书,不同学科的也可以。
比如如果阅读枯燥乏味的美术史让你生厌,那么翻翻艺术家们的个人传记,它们通常更具故事性和阅读趣味,同时对于具体人物的了解加深,能让你再次阅读美术史时更具洞察力和代入感。
作家冯唐也曾坦言自己大学时去自习室,桌上左一本医书右一本小说,哪本看累了就换另一本,而阅读量正是那时积累起来。但要注意每次阅读保持一定的时长,也就可以避免因切换注意力而打破阅读的“心流状态”。
2.嫁接阅读
珍妮·苏克,是亚洲首位获得哈佛大学终身教授称号的女性。但她的诸多头衔也难以概括其传奇经历。她在《我想看到的世界》一书中提到,自己先是一名芭蕾舞演员,接着成为耶鲁大学的文学博士,最后进入了哈佛大学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其间种种重大转折让人难以置信,她是怎么完成这样的跳跃?
苏克在取得文学博士学位后,她发现自己并不希望和擅长从事文学批评的工作。但她接着便意识到法学领域是她梦寐以求的乐土,她的这种发现正来源于儿时学习芭蕾舞的所培养出的敏锐知觉。
对于法学这门需要大量阅读和分析的学科来说,苏克的文学素养,使她能够欣赏法律复杂的文本和形式,以及法律语言的强制性和原则性。使她比别人更精通于阅读和诠释文本。
换句话说,这让珍妮·苏克如虎添翼。
虽然我们习得的技能,通常都有个第一时间就会冒出脑袋的任务与之对应,但不代表就只能一个萝卜一个坑。你我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尝试着将所学所知迁移到其他的任务上。比如设计理论的知识可以迁移到PPT制作上,结构化思维的知识可以用来帮助说服别人,数学工具的运用可以拿来做折纸艺术品。我们还能将其间所得经验教训,与书中内容再做对比,从而加深理解,甚至激发新的观点。
3.阅读之外
除了读书之外,我们还可以做些其他事情。
比如你想提升阅读体验,可以整理出一块专供阅读的惬意场所,换上一盏不那么刺眼的台灯,能让你迅速进入阅读状态;
也可以结交一些同样爱好阅读的朋友,每天约定好一个共同阅读的时间,互相提醒督促,时间结束后即时交流感受,获得反馈;
或是将你阅读时所获心得推广到工作当中,寻找合适机会流露出所学知识,比如你学习了拆书帮的读书方法,就可以在公司的分享时间汇报演示出来,使学以致用这个词不只停留在内化层面。
综上所述,我们阅读时所遇的这些障碍,大多是受带有偏见的隐含假设所惑。它让我们视更多可能于无物,困于非此即彼的选择两端。但如果我们能提前发现障碍的真相,不要急于做出判断,坚持寻找第三条道路。不仅你我的读书之行会更加顺畅,通向未来之路也会愈发宽广。
那么就用《权力的游戏》中,提利昂的一段话来结尾:
“我对自己的优缺点有一个很现实的把握。我的思想就是自己的武器。我的哥哥有剑,罗伯特国王有战锤,而我有思想……思想需要书本来充实,就如同剑需要磨石变锋利一样。”
提利昂轻敲书皮,“琼恩·雪诺,这就是为什么我一直阅读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