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来”和“召来”

2024-09-23  本文已影响0人  嫣然逢春

学习《将相和》这篇课文。

这是《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节选。

《史记》!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那可是受了腐刑的人!

岂能不细细讲?

于是,

《史记》和司马迁,讲了一节课;

“战国七雄”讲了一节课;

第一段,又讲了一节课。

从周一到周三,还在《将相和》里,没出来。

如果不是要考试了,这篇文章可以讲一周的,开讲座。

今天讲到“完璧归赵”,对照课文,一句一句讲,

讲到“赵王找来蔺相如”,我问学生,为什么是“找来”,而不是“召来”?前面不是有赵王“召集大臣”吗?

学生们哪能注意到这么细节的一个用词?

“找来”是“寻找”,就是在许多地方、许多人里寻出这个人,因为蔺相如此前无名无籍,只是有人推荐他,说他“勇敢机智,也许能解决这个难题“,注意,是“也许”,并不肯定。“这个难题”是秦王企图骗取赵王手里的和氏璧。

“召来”是知道你在那里,下一道旨或者派一个人把你叫来。

“召集”是叫来一大帮与事情有关的人;它不同于“招集”,“招”有“招募”的意思。

蔺相如不是朝廷官员,在野,刚刚被听说,所以赵王是“找来”他。

这是个细节。

然后,讲到蔺相如见了赵王后的一段谈话,他说“如果秦王不给我们十五座城池,我就把和氏璧完好无缺地送回来。”为什么是“送”,而不是“带”?

为什么?

“带”是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回到赵国来,“送”是和氏璧被别人送回来,蔺相如不一定回来,

蔺相如出发前,就没想着活着回来,是为“勇敢”,为“不顾生死”。

所以,才有了秦宫里一番斗智斗勇。

正因为蔺相如死都不怕,秦王只得让他活着回来。

不仅完璧归赵,也完“蔺”归赵。

……

讲了三天了,还只讲到第四段。后面还有好长好长的课文呢,还有两个半故事呢。

语文,真的有趣!如果细细读的话。

愿我的孩子们也能跟着韩老师,一起体会语文之美,语文之趣,语文之瑰丽!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